經絡就像地上的河流,交錯縱橫,有主干,有支流。主干叫經,也叫脈。支流叫絡,也就是網絡、聯絡。
脈的名稱出現的比較早,后來才有了經和絡的說法。所謂脈,就是脈搏跳動。脈搏跳動,一是要靠血液,二是要靠脈管約束,三是要靠氣的推動。這些活動都是由心臟主宰的,所以中醫學稱“心主血脈”。
粗大的脈道被稱為經,細小的脈則稱為絡。人體主要的脈有十二條,手上六條,足上六條,分別叫手足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它們很有規律地排列,并且形成首尾相連的閉合體系,既聯系體表,也聯系內在的臟腑,使全身形成了一個整體網絡。
經絡系統以十二經脈為主體,分散為三百六十五絡遍布于全身,縱橫交錯、出表入里、通達上下,將人體各部位緊密地聯系起來。經脈更小的分支叫孫絡。它們的沿線分布著很多穴位,就好像河流里的深潭。
除了分布于四肢的十二經脈系統,還有主要分布于身體軀干的奇經八脈。其中對人身體具有重要影響的是身體前正中線上的任脈、后正中線上的督脈和腰部一圈的帶脈。此外,還有前正中線兩側的沖脈。
經絡系統在正常情況下起著運行氣血、協調全身陰陽的作用。《內經》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脈運行血氣首先依靠心氣和胸中宗氣的推動,具體到沿著經脈運行的時候,脈氣又分成了營氣和衛氣。營氣運行于經脈之中,濡養全身,并變化為血液;衛氣則散布于經脈之外,保衛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調節體溫、管理汗液分泌、充實皮膚和溫煦肌肉等功能。
經脈運行氣血,“內溉臟腑,外濡腠理”,不僅使體內的臟腑和體表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體的內外、上下、左右、前后、臟腑、表里之間,由于經脈的聯系而得以保持相對的平衡與協調一致。
在人體患病的時候,經絡系統有抗御病邪、反映證候的作用。當然,經絡也是邪氣深入人體的通道。體表的穴位(包括反應點)是細小的孫絡分布的所在,也是衛氣停留和邪氣侵犯的部位。當病邪侵犯人體時,孫絡和衛氣可以發揮重要的抗御作用。
正邪交爭,在體表部位可出現異常現象。如果疾病發展,則可由表及里,從孫絡開始,到絡脈,再進一步到經脈,逐步深入到體內的臟腑,并出現相應的證候。經絡反映證候可分為局部的、一經的、數經的和整體的。
一般來說,經絡氣血阻滯而不通暢就會造成有關部位的疼痛或腫脹;氣血郁積而化熱,則出現紅、腫、熱、痛。這些都屬經絡的實證。
如果氣血運行不足就會出現病變部位麻木不仁、肌膚痿軟及功能減退等。這些都屬經絡的虛證。
如果經絡的陽氣(包括衛氣、元氣)不足,就會出現局部發涼或全身怕冷等癥狀,此即“陽虛則寒”;經絡的陰氣(包括營氣、血液)不足而陽氣亢盛,則會出現五心煩熱(陰虛內熱)或全身發熱等癥狀,這就是“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
經絡系統在防治疾病時起著傳導感應、調節虛實的作用。針灸、按摩、氣功等治療方法就是通過體表的腧穴接受刺激,傳導感應,激發經絡運行氣血、調整陰陽虛實的功能。
運用針灸等治法要講究“調氣”,針刺中的“得氣”現象和“行氣”現象即是經絡傳導感應的表現。
經絡調節虛實的功能,以它正常情況下協調陰陽的功能作為診治疾病的基礎,針灸等治法就是通過適當的穴位、運用適量的刺激方法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從而使“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
經絡理論在臨床上的運用可分為診斷和治療兩類。診斷方面是根據經絡來切脈、診察體表和辨別證候,稱為經絡診法和分經辨證;治療方面是根據經絡來選取腧穴,運用不同治法及藥物,稱為循經取穴和分經用藥。
分經切脈原屬經絡診法的主要內容。《靈樞》以寸口脈診候陰經病證的虛實、以人迎脈診候陽經病證的虛實,又以陽明脈之最盛,其下部可診候沖陽(趺陽)脈,腎之盛衰則可診候太溪脈。
分部診絡則是指從皮部診察血絡的色澤,以辨痛、痹、寒、熱等。近人從皮疹辨證的也屬于診絡法。
壓痛的檢查對臨床取穴尤為重要。“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懈)”(見《靈樞·背腧》)。這既是取穴法,也是經絡診法之一。
經絡各有所屬的腧穴。腧穴以經絡為綱,經絡以腧穴為目。經絡的分布既有縱向的分線(分行)關系,也有橫向的分部(分段)關系,這種縱橫關系結合有關腧穴其意義更為明顯。
循經取穴的意義應當從這種關系去全面理解,因而按經絡遠道取穴是循經,按經絡鄰近取穴也是循經。
《內經》所說的“治主病者”就是指能主治該病證的經穴。經脈的“是主某所生病”,說的就是這一經所屬穴的主治癥。這主要以四肢部經穴為依據。
作為特定類別的四肢經穴有井、滎、輸、原、經、合、絡、郄等。在頭面、軀干部則有處于分段關系的臟腑俞募穴及眾多的交會穴。
對于臟腑、五官來說,取用頭面、軀干部的經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經穴是遠取法。循經遠取和遠近配合,在臨床治療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藥物按其主治性能歸入某經和某幾經,簡稱藥物歸經,此說是在分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病證可以分經,主治某些病證的藥物也就成為某經或某幾經之藥。
宋、金以來,如醫家張元素(字潔古)等發揚此說,為掌握藥物主治性能提供了方便。清代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說:“柴胡治寒熱往來,能愈少陽之病;桂枝治畏寒發熱,能愈太陽之病;葛根治肢體大熱,能愈陽明之病。蓋其止寒熱、已畏寒、除大熱,此乃柴胡、桂枝、葛根專長之事。因其能治何經之病,后人即指為何經之藥”。近代藥物書中多有歸經的記載。(摘自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曹東義主編《中醫知識普及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