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伯特.郝德爵士站在窗前,望著自己農場上的牛隔著籬笆與路邊鄰居家的牛親密的蹭著鼻子,心里不禁有些擔心,因為這幾天鄰居們正向他訴苦,說他們的牛得了一種爛唇爛蹄的傳染病。他擔心他的牛也會被傳染上這種病。 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他的牛卻安然無恙。他終于放下心,感到一陣欣慰。因為這又一次證明了他的信念是對的。 早在西印度群島研究甘蔗病蟲害的時候,郝德爵士就懷疑現代農業專家圍著試管和花盆做實驗,是否能找出植物病蟲害的真正原因。 |
1905年,郝德爵士以大英帝國經濟植物學家的身份來到印度這個東方古國。他費盡心思從官僚們手中爭取到一塊75英畝大的土地和一些研究經費。終于,他可以拋開試管和花盆,進行他夢寐以求的實地實驗了。
郝德爵士一直懷疑現代農業所采用的方法。他直覺的感到化肥是扼殺土地活力的元兇,雖然它使植物一時發旺,卻招惹來了無窮的災病。他深信,植物的病蟲害不能靠噴灑農藥來解除,而是要靠改良土壤,增強植物的抵抗能力來預防。
他注意到印度農民是怎樣小心翼翼的把每一根稻草,每一片落葉,每一堆畜糞都歸回泥土,從中深受啟發。他開始摒棄西方現代農業的做法,轉而學習印度古老的農業方法,加以改進,用在他的農場中。他也從中國人古老的農業方法中得到啟發,發明和完善了堆肥的制作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他農場上的植物漸漸擺脫了病蟲害的侵擾。他的牛雖然沒有種過疫苗,卻沒有感染傳染病。倫敦附近的一所寄宿學校農場,采用他的堆肥方法栽種糧食蔬菜后,學生的體質明顯增強了。這一切都證明了,天然肥料能使土壤保持肥沃健康。而人和動物的健康又與土壤的健康密切相關。
“健康的土壤培育健康的人,貧瘠的土壤則培養病態的人。” 郝德爵士總結道。
在印度生活了二十五年后,郝德爵士退休回到英國。在他余生的十五年中,他致力于推廣他的農業理念與經驗,呼吁人們關注土壤的健康,摒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采用天然的肥料和簡單的耕作方法。
他和他的夫人一起寫了許多的書和文章,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和反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農業圣典》一書,他在書中總結了自己在印度二十五年的思考與實踐,特別介紹了堆肥的原理與技術。
雖然許多現代農業的擁護者嘲笑他的觀念,說靠堆肥來種田是不現實的,因為農民們不可能有工夫來做那么多堆肥。但是,也有許多人贊同他的觀念,并且著手進行實驗,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他們開始熱忱的推廣他的理念和方法。
這些人當中有英國貴婦伊芙.貝爾福(Lady Eve Balfour)夫人,.她成立了英國土壤協會,促進有機農業在英國的傳播;美國出版商耶羅米.羅代爾(Jerome I. Rodale),他在美國成立了羅代爾研究所、羅代爾出版社、以及《有機園藝與農業》雜志,在美國傳播有機農業的理念與經驗;美國科普作家拉結.卡森(Rachel Carson),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警告人們農藥有著長期的危害性,導致了DDT的禁用;在澳洲、德國,以及許多其它國家,也都有人不斷的響應。
這就是現代有機農業的興起。它的興起雖然不如化肥的發明那樣驚天動地,令人興奮發狂,卻象春天的細雨那樣帶著泥土的氣息,給農業帶來深刻的反思與清新的希望。
參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