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運動,就該穿相應的運動鞋。
很多朋友會隨意穿一雙綜合訓練鞋、籃球鞋,甚至帆布鞋、休閑鞋……就去跑步了,其實是有點危險的。選擇合腳的鞋,雖不能保證提高運動能力,但一定可以減輕運動損傷的發生。
跑步的朋友們,你知道怎么挑一雙合腳的跑鞋嗎?
你可能該換跑鞋了
一般來說,跑鞋穿著 240 公里,鞋中底會發生磨損,性能降低;穿著 500~800 公里,外底磨損就會超過 40%。
假設你每天跑 10 公里,一周跑 3 天,月跑量在 120 公里左右,那么你應該半年左右就考慮更換一次跑鞋。
如果等到大底橡膠都磨沒了,還穿去跑步,是不利于幫助穩定步態的,會增加受傷的幾率。相比受傷后漫長的恢復,一雙新的跑鞋要值得多。
第一步:看腳型,挑鞋型
選擇慢跑鞋,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先對自己的腳型(也叫足型)有一個判斷,再確定適宜的鞋型。不同足型,還對應不同的步態(步行姿態)。
1. 正常足型 - 中性步態
正常人,在走路或跑步時,都是后腳掌外側先著地,再轉為前掌中部自然蹬踏發力的。這是一次正常的腳掌內旋動作,也可以叫中性步態。
2. 外翻足型 - 內旋不足步態
外翻足人群,也是后掌外側先著地,但腳掌內旋不足,前掌外側發力,所以需要更多的「緩沖」和「減震」性能。
3. 內翻足型 - 內旋過度步態
內翻足人群,卻是后掌中外側先著地,腳掌過度內旋,導致前掌內側發力蹬踏,因而更需要跑鞋在內側提供一定的「支撐」和「穩定」。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主要是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旋轉不同所造成的。
▼ 左中右依次是:踝外翻、正常足、踝內翻
▼ 左中右依次是:正常狀態、膝內翻的 O 型腿、膝外翻的 X 型腿
那要如何判斷自己的腳型和步態呢?
如果是嚴重的膝外翻,或者踝外翻,一眼就能看出來,并且這種情況可不是選一雙合適的跑鞋這么簡單,應該就診醫院骨科或康復科進行長時間的矯正。
大多數人問題并不嚴重,可以簡單通過「觀察鞋底法」判斷:拿一雙常穿的平底鞋,翻過來觀察鞋底,注意鞋底前掌的磨損程度。
注意:不需要關注后腳跟的磨損,基本上大家都是鞋子后腳跟外側磨損嚴重。
如果是內側磨損嚴重,那么基本是內翻足(上述的 3),選擇支撐/穩定系列鞋型;
如果是前掌磨損均勻,那么就是正常足(上述的 1),各種類型鞋基本都適合穿著;
如果是外側磨損嚴重,那么基本說明是外翻足(上述的 2),選擇緩沖/避震/中性系列鞋型。
第二步:試穿出合腳的跑鞋
跑鞋一般整體重量較輕,有較好的避震緩沖效果,又根據不同腳型有不同鞋型可以選擇,所以才適合于在健身房或室外的平坦路面進行慢跑訓練。
一雙合腳的跑鞋,應該是:
鞋帶系上沒有明顯的緊繃感;
前腳掌不該出現擠壓腳趾的情況;
后腳跟有充分的包裹性;
鞋碼:也就是鞋號,可以適當大半碼;
鞋碼分為國際標準鞋碼(腳長的毫米數)、歐洲碼、美國碼、英制碼,可以參照對照表換算。
鞋楦:也就是鞋子寬度合適,以實際試穿時小腳趾不受擠壓,腳趾有較寬裕的活動空間為宜。
常見跑步鞋的鞋楦,會有 B、D、2E、4E 等不同尺寸,是會標注的。B,適合一般腳型的女性;D,適合腳掌較寬、腳背較高的女性,或一般腳型的男性;2E,適合腳掌較寬、腳背較高的男性;4E,比 2E 有更寬松的穿著感。
不同購買渠道的比較
購買跑鞋,常見的渠道有 3 個:
1. 線下實體店
優點:可以選擇最適合的鞋碼和鞋楦寬度,也可以通過線下的儀器測量,準確了解自己的腳型。
缺點:價格一般沒有優惠,且并非全國每個城市都有各個品牌店。
2. 網上官方旗艦店
優點:一般價格相比于實體店會更優惠
缺點:但不能現場試鞋,不適合第一次購買跑鞋;需參考其他客戶的購買反饋。
建議:最好去實體店嘗試后,再在網上購買。
3. 海淘
優點:一般價格會比國內便宜 30%~40%,有時折扣力度大可能會便宜 60% 以上。
缺點:配送周期長,如果買錯,退換流程復雜。沒辦法試穿,不適合初次購買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