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一個國家看盡非洲的一切! 這一切里面,非洲的人文顯然是最重要的攝影內容! 在亞洲、美洲、歐洲....或是澳洲,只要是見了黑種人,立即會想到,他或她,是來自非洲! 因為遙遠,因為陌生,才會有強烈的一探究竟的愿望,去記錄,去了解,去近距離地觀察和感受我們這個星球的另一端,那片神秘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
納米比亞居民絕大多數屬于班圖語系的非洲土著黑人,風俗習慣既帶有非洲土著人的突出特點,又具有歐洲人的鮮明色彩。 離開首府溫得和克,大巴沿著無邊無際的非洲草原和丘陵行進了二百多公里,導游喊了起來:馬車!少見的馬車!黑人司機很配合,超車出去500米停下,我們拿起像機沖了下去,等著這輛載著一對夫婦和倆個孩子的馬車過來,快門聲響成一片....
奧萬博族是納米比亞最大的民族,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他主要民族有卡萬戈、達馬拉、赫雷羅、卡普里維......等等的幾十個民族組成,其實,就跟我國一樣,漢族占了多數,滿、回、蒙、藏....等等等等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納米比亞黑人看我們,黃種人,來自亞洲! 在行進途中的休息站,抓拍了一個奧萬博族的姑娘,友好地微笑著看著我,畫面里又沖進來一個小男孩,是不是她弟弟?不知道....
海港城市,鯨灣岸邊,很平和的場景,散座著當地居民,那份愜意和慵懶。想放下手里的像機,和他一起享受午后的陽光,侃點兒什么,可惜,語言不通......
老大,我能拍你幾張嗎?壯著膽子用結結巴巴的我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的“英語”加手勢表達了這個意思,這位身材魁梧氣場強大的壯漢只說了兩個字,OK!然后,沖我微笑了起來……
拍了一組海岸邊的非洲美女,做一張黑白的吧,因為彩色片子里的那張臉也只有一個顏色.....
這是在死亡谷里抓拍的一個當地有錢銀的小男孩,因為那對黑白分明的快樂的眼神....
獨立后的納米比亞廢除了種族隔離教育制度,有6年制免費小學教育,但因為貧富差距很大和居住地的分散,全國仍有百分之六十的文盲。有條件受過教育的學生們,其修養、修飾、禮貌、友好,明顯區別于村莊里的孩子們.....
休息站里遇見的一對女學生,擺著各種PS讓我們拍,那份自然與從容,國內難求……
摘自百度里的描述:辛巴族,紅泥人,一個行將消失的特殊原始社會的族群。 是這樣嗎?行將消失? 此行重中之重,探尋紅泥人部落。兩天,住地與辛巴族村寨之間,相距四十公里往返三次拍攝,印證這個神秘的傳說……
辛巴族人17世紀從安哥拉高原遷徏至納米比亞,一度成為非洲大草原上最為富庶和強大的游牧民族之一……
遠在幾百年前,雨季里辛巴族人以畜牧種植為生,到了旱季,男人一般常年外出放牧狩獵,女人留守.....
辛巴男人的每個妻子和她生育的的孩子住在一個籬笆房里。因為狩獵的限制,如今的辛巴男人大多去鎮上和城里打工掙錢(好像如今的第三世界都這樣了),在村落里很難看到,女人們留下操持家務。 頭上的發辮是其最重要的裝飾之一,當她從女孩子變成女人的時候,就會把原來往前梳的發辮換成這樣的垂直下來的發辮,在頭頂上系上皮制的發冠.....
村落里所有的房屋,都是用樹枝和摻有牛糞的泥巴搭建而成。 這是姐妹,妹妹不再祼露上身,她上學了……
她們喜歡把一種紅色石粉摻合著奶油涂抹在身上,頭發也用紅泥巴裹著,因此,辛巴女人的皮膚永遠是紅色的.....
辛巴女子身上的紅色顏料里的石粉,采自數十公里之外山區的紅石頭,磨碎,加入水和牛乳里提取的脂肪(牛油)制成,一經抹上用水都很難沖洗掉。她們這么做,防蚊蠅叮咬,抵御夜晚的低溫....
辛巴普通女子,沒有穿鞋子的習慣,嫁為人婦后依然喜好衣不蔽體,那位穿戴齊整的是族里的長老,母系社會的傳統延續至今,頭人很多是女的....
由于嚴重的缺水環境,由于要保護身上的紅泥,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
曾經是非洲最富裕的辛巴族人,因為上世紀的種族沖突和南方其他民族的屠殺驅趕,人口急劇減少,如今生活在納米比亞的紅泥人,不足兩萬....
辛巴人的孩子大多穿的很少,面對面的很難分辨男孩和女孩,僅能從發式去判斷,男孩子的頭發是從前往后梳的....
女孩子的發辮,從后往前梳,在額前做成牛角一樣的型狀,兩根或是三根,代表她們來自不同的家族....
在辛巴人中,女孩變成女人,甚至生子,和結婚是不同的概念,她們對性的觀念是比較開放的,沒有結婚的女子,也是能有情人和生孩子的,婚前生的孩子,歸屬于她的父糸家庭,由家族共同撫養....
當她們要結婚時,這就是一件很鄭重的事了,男方要給女方牛做為聘禮,這牛的要求很高,一定要是高大威猛和黑色的,如果女方不滿意牛的外形,這門親事暫時擱淺....
在接觸和拍攝過程中,我比較刻意地尋找,將鏡頭對準的是她們,已為人妻,但尚未生育,堅持著自己對辛巴族傳統美追求的年輕女子,畫面里展現的是尤如“蒙娜麗莎的微笑”.....
在把帶去的清涼油和糖果的最后一包分發給她們后,輕松愉快地拍攝開始了,她們很開心,我也很高興....
不是擺拍,互相傳遞和展示著隊友送給她們的彩色紗巾,抓拍的畫面很美好……
這是部落里自成一體的四位辛巴族的年輕夫人,面容姣好,身材勻稱,生育和哺乳孩子是以后的事,鏡頭里看到的是無拘無束的,野性的美....
請她們,通過我的鏡頭去看遠在一百米外的族人,取景框里近在咫尺的畫面引來一陣雖聽不懂但絕對是欣喜的驚呼聲....
她看了很久,我拍了很多,選出來的這張片子是參賽級的,不可復制的作品。片名?腦子不夠用的,還在求索中.....
紅泥人的集體拍攝,不是件容易的事,寨子分散在很大的一個區域,要通過村寨里已經進城居住和工作的族人聯系和溝通,這個族人也懂了市場經濟,成了經紀人,攝影團眾籌費用,交經記人購買一車(皮卡)食用油、面包、玉米粉、西瓜,送至頭人家的窩棚,頭人會召集各村寨的紅泥人過來.....,
族人之間的關系都非常友好,遇有集體的活動,很快就一隊隊的(自然有序,有點像軍人哦)趕過來了……
辛巴原始部落的人們,節奏感與生俱來,個個能歌善舞,不用鼓不用樂器,用手掌和踏腳交替拍出“澎擦擦、澎擦擦”的節拍,呼應著嘴里吟唱的歌聲,極富感染力....
離開部落進城生活的族人,回到了村寨的氛圍里,是一定要重溫一下曾經的快樂的,爭著下場一舞.....
舞蹈繼續著,我移開鏡頭,去尋找快樂的背后,并不是刻意要挖掘什么,因為我只是個過客,做為攝影人,真實再現是第一位的。籬笆墻上攀爬著的孩子們的目光,并不是歡樂....
有些糾結,這兩張照片是不是編進來?求真吧!這是有隊員扔了一把糖果過去,拍下的畫面是一個快樂的大場景....
孩子們沒想多,辛巴人很簡單,簡單的他(她)們只想著能搶到好吃的東西,情緒是快樂著的。我抓拍了幾張后,心里的感覺是不舒服的,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
轉身離開團隊,離開村寨,看到了眼前的這些孤寂的孩子.....
孩子們把一個空瓶子交給姐姐,告訴她,來晚了。照片放大后,我仔細看她的眼神,落寞和無助....
19世紀初,辛巴人遭到四處搶劫的南方族群襲擊,幸存者逃到了安哥拉,男人們加入了葡萄牙軍隊,后又組成了自己的劫掠隊伍,之后,許多家族又回到了納米比亞,當時的統治者南非政府將他(她)們限制在一塊稱為家園的指定區域,就是我們拍攝的這個地方,庫內納河沿岸.....
盡管雨水稀少,旱季的河流枯竭了,但他(她)們仍生存了下來,獨立后的納米比亞政府,幫助辛巴人管理自己的土地,開發觀光旅游業,並再次給予他們捕獵動物的權力……
家里有牛羊的成年男子是可以不被限制地娶幾個妻子的,女孩子的地位比男孩子高的多,因為她們要生育盡量多的孩子,能保證辛巴族的人口不再減少。而男孩子,很多是這樣的.....
這次去拍攝,想求證一件事:由于一種神秘遺傳基因的緣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歲之前就夭折了。向導游打聽,語焉不詳,諱莫如深。把包里的兩瓶水都給了他,兩口氣,喝了個精光……
看著他期肦和求助的眼神,趕緊轉身離開……
寶貴的干凈飲水,她倆每天往返兩次,去10公里外的供水站提取.....
堅?不拔辛苦地勞作,并未壓制和泯滅她們的快樂天性,回眸一笑,傳遞的是她們對簡單生活的態度.....
這個距離有500米。她們在半沙漠地帶放牧羊群,種植一些植物,換取主食玉米,一日三餐的糊糊……
傍晚,拍攝就要結束了,意想不到的電影畫面里的場景再次出現!一對著現代服飾的父子,騎著駿馬走進鏡頭里.....
天呢!怎么老是讓我感動著!暮色蒼茫中,美國西部大片里的鄉村音樂響起,騎著馬的牛仔向著看不見的盡頭漸漸遠去..... 回過神來.....這是在非洲.....!
要離開了,遠遠地抓拍了辛巴族紅泥人們的背影,好美.....好美!
我的隊友們,把帶去的零食和小禮品全部分給了她們.....告別了.....再見了!
后記:回家了,后期整理這些照片,恍若隔世!不是比較,也沒法比較,我們與她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的人類! 兩周之前就選編好了這些照片,不知如何去寫文字,想的太多太多。昨晚和今天,拭去之前想的那些東西,由繁入簡,盡量讓照片說話,真實就好! 又記:音樂是費了些思量的。1984年三月的一天,仿佛眼前,那是我的女兒出生的十幾天后,上午她在酣睡中,我打開父母當寶貝一樣地蒙著燈芯絨布的21寸飛利浦電子管彩電,中央臺第一次實況轉播美國超級碗橄欖球決賽,中場休息時邁克爾.杰克遜登臺演唱,一個巨大的充氣地球模型隨之升起,不同膚色,不同服裝的兒童手拉手一隊隊從四面八方走上舞臺......記住了那些畫面,記住了這首歌的旋律!若干年以后,我的女兒已上中學,她也喜歡英文歌曲,也喜歡邁克爾.杰克遜。我問她,這首歌的歌名...... 她告訴我:Heal the World…… 《拯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