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苑雜談》之四
熊光明
中醫看病時,首先用三個指頭按摸病人手腕的撓動脈,叫做把脈、摸脈、診脈或號脈,行話叫切脈。而西醫看病則先用聽診器去聽病人的胸部,叫做聽診。行外人也許會問,這把脈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有多玄?如果讓把脈和聽診PK,誰贏誰輸?不要急,聽我慢慢道來。
自古至今,民間對中醫把脈有太多的神奇傳聞。戲劇舞臺上,太醫給娘娘看病,名醫給貴小姐看病時,只用一根絲線系在病人的手腕上,牽出一丈多遠,醫生用手指觸線把脈,稱為“彈脈”。如此一彈,就能知病情,決生死。越劇“三看御妹”里,才子封家進假扮醫生揭榜去給御妹劉金定看病,也用絲線彈脈。御妹將線系在床架上,引出兩人相見,私定終身,結為連理的佳話。小說《紅樓夢》中也有很多診病把脈的精彩場面,都是一摸就準,病情全知。真有這么靈嗎?
我是中醫學徒出身,十二歲就參加工作,被政府安排在一家中醫聯合門診部學中醫。最早讀的是李時診的《瀕湖脈學》,知道有26種脈象,死背“浮脈如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等脈學口決。前面背得好,后面太多背不了。我發現老中醫們也背不全。就問老師,這診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怎樣才能學好。豈料老師說,我也胸中了了,指下難明。脈學沒有捷徑,也沒玄機,書也不要死背,只要認真看,用心領會,到時候你自然會明白。
出師臨床以后,我又去省級醫院進修了西醫內科,學了西醫診病“視、觸、叩、聽”的基本技能,學會了用聽診器聽診。在以后的長期臨床中,我堅持中西醫結合,慢慢地把脈少了,但聽診器卻不離手。四十多年過去了,我成了主任中醫師,江西省名中醫,把過千千萬萬的脈。回頭一看,并沒有發現和體驗到民間傳說中的那些玄妙,也沒發現同行中誰有特異的切脈功夫。獲得的乃是不斷積累的診療經驗,以及診脈時與病人一次次的心靈交流和臨床體會。
三年前的一天,有一位農村中年婦女來我診室候診,我診畢先來的三位患者后,才給她把脈。病人和家屬還沒開口,我把脈不到一分鐘就告知她患的是右下肢血栓靜脈炎,血塊堵住了股靜脈,使全腿腫脹不消,如血栓脫落,隨血流動有可能栓肺栓心栓腦,后果嚴重。我話沒說完,病人及家屬都說我是神醫,說我把脈最靈。訴此病已二月,先后去縣、市醫院住院,均誤診。后去省級醫院住院一月余,做了彩超、核磁等多項檢查才查出此病,但療效不顯,病仍加重。管她的住院醫師無信心,叫她來找我診治,她在我院住了半月。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用西藥溶栓減壓、抗炎,用中藥活血化瘀,行氣通脈。出院時腿腫已消除三分之二,回家繼續服用中西藥一個月后,獲得治愈。病人到處講我把脈最神奇,治療最靈驗。我也不說破,由他傳去,多多益善。其實此病我并非因把脈診出,而是望見她進診室不能自主行走,由家屬攙扶而入,坐下候診時,又見她右褲管繃緊,大小腿重度腫脹,且無流水又無呻吟,已看出是此病。所以一把脈就告知診斷結果,讓病人稱奇,樹立治病信心。此為望診和經驗所得,非把脈之功也。像我這樣故弄玄虛的大有人在。一傳十,十傳百,添油加醋,也就越說越神了。
中醫的脈學源遠流長,自中醫問世,就有了脈診?!饵S帝內徑》和《難徑》論述頗多,至魏晉名醫王叔和著《脈徑》十卷,脈學理論和技能己基本完備。經后世不斷充實,至明朝李時珍著《瀕湖脈學》,將脈理推高到極致。且將其編成歌訣,朗朗上口,易學易記,成為中醫入門的必讀課本。脈學最早是“三部九候”法,見于《黃帝內經·素問》的“三部九候論”。其方法要觸摸頭,手、足三個部位,每個部位要摸上中下三段的脈搏。后來業者嫌把三處脈太麻煩,就改為新的“三部九候法”。其方法是僅觸摸手腕部的撓動脈,并將腕撓動脈分為“寸、關、尺”三段,以掌后高骨(即撓骨莖突)為中點,定為“關”部位,關的下方定為“寸”部位。關的上方定為“尺”部位,每部位寬約1.5厘米。醫生三指并攏,用中指按住關,食指和無名指按的就分別是寸和尺的部位了。每部位要測出“浮、中、沉”三種脈象征候,這就是第二個版本的“三部九候法”。
此后,經王叔、李時珍等歷代醫家不斷探索體驗,確立了有診斷意義的二十六種脈象,簡稱二十六脈,命名為“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脈,沿用至今。每種脈象能診出某些病證。如浮脈能診出外感病表證,沉脈診出病深的里證,遲脈診出虛證,數脈診出實證……。如果是沒病的健康人,就會診出|“平”脈,平脈是最好的脈象。
按照中醫脈理,左右雙手的寸關尺三段脈象。分別代表著心、肝、脾、肺、腎、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等臟腑、經絡的各種病證,醫生把脈時,除了要觸摸病人雙手的寸、關、尺共六處(二個三部九候)的脈象外,還要從每處區分二十六種脈象。也就是說,每一次診脈時,要測試六乘以二十六,共計156種脈象。還要根據各段各種脈象所關聯的臟腑經絡,去綜合分析病情。得出最后最佳的診斷,診出是什么病,辨出是什么證,查出其病變在何臟何腑何部位。
如此說來,把脈可真復雜,人腦非電腦,手指也非鼠標鍵盤,中醫把脈能做到嗎?我說根本不能!實際上醫生把脈只能觸感到橈動脈搏動的強弱、深淺和節律的齊亂快慢,脈管的粗細軟硬,但對寸關尺各段的細微差別,二十六脈共一百五十六種脈象的精細區分,那根本做不到!更談不上聯系到各臟各腑各經絡去精確定位了。
若問,照你說的這么難,那當今中醫是怎樣把脈的呢?把脈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對此,行內人一般不愿回答,為了讓大眾了解中醫,重視中醫,我來回答。
我早年診脈時,只能體驗到浮(淺波),沉(深波)遲(慢律)數(快律)洪(強波)微(弱波)弦(血管過硬)結代(節律不齊)的脈象,其他如伏、濡、促等很難與沉、微、結代等相似脈象區分。在診病時我不會單憑把脈下結論,每診都會與望診、聞診、問診相結合,全面診查辨證。至進修了西醫,能熟練用聽診器聽診后,對脈象的理解更好,領會更深。
眾所周知,脈搏是由心臟收縮向動脈射血而產生的血管跳動,心跳的快慢強弱齊亂都會直接影響脈象。還有動脈的軟硬厚薄,全身血容量的多少,血壓的高低也都會反映在脈象中。脈象的形成來源于心臟和動脈的搏動。而西醫用聽診器聽心音,用血壓計量血壓,做心電圖檢測,測的是脈象的源頭。因此,聽診和把脈是異曲同工。以下我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簡要介紹診脈的作用。
一、測心率。中醫脈象的“遲、數”,測的就是是心跳頻率的快慢,中醫認為正常的脈率是“一息四至”,折算為每分鐘八十次左右,與西醫聽診心率的正常值相同,心率慢就是遲脈,快就是數脈。
二、測節律。脈象的長、短、動、促、結代,測的是心搏的節律,也就是測每次心跳的間隔期,脈搏的“來去”,測的是心搏收縮期和舒張期的時限。出現長、短、動、促、結代脈就是心律失常或心律紊亂。有的是房性或室性早搏,有的是心房纖顫,有的是二聯或三聯律,有的是陣發性心動過速,有的是心動過緩等等,其準確性比西醫聽診、做心電圖或心電監護要差很多。
三、測血壓。中醫沒有高血壓的病名,也不知此病是血管的病變,但對高血壓的病癥有認知,稱為“肝陽上亢“證。其脈象為弦脈,描述脈搏象弓弦一樣,實際是血管變硬,管腔變小,血流受阻,壓力增高的狀況,與西醫所指高血壓病理完全相符。但把脈診察高血壓根本達不到用血壓計測量的精確度。
四、測血容量。人體因急慢性失血會使血容量減少,發生急性休克或慢性貧血,還有其他原因引起貧血使血氧減少,都會使血流發生變化,中醫診脈會測出“虛、微、緩、濡、弱“的脈象,但不如西醫測血壓、驗血精確。
五、測四肢動脈病變。如病人雙手橈動脈或雙足背動脈脈搏強弱相差太大,甚至一側脈微弱而對側脈正常。弱的一側,可把摸出“微、弱、澀、伏“脈象,這是該側肢體患動脈硬化性閉塞癥,血流減少所致,常伴有靜息痛,甚至發生肢端缺血性壞死 ,形成壞疽。把脈時兩側對照即可確診。西醫則需要驗血脂,做血管彩超或核磁共振才能確診。
六、診查病危。中醫脈象的微、促、散脈都是病重病危的脈象。促脈可能是陣發性心動過速,微脈可能是休克,而散脈乃是心室顫動,病已瀕死,如脈由散而停搏,則可判為死亡。診查危重病脈象雖不如聽診和心電監護精確,但不需器核,便捷易行,有很大優勢。
講了這么多,讀者會問,你所說的都是把脈不如聽診,中醫不如西醫,豈非貶低中醫,自毀門庭。其實并非如此。應該看到,中醫的脈學形成于二千年之前,成熟于一千年前,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條件下,能發明診脈,確實了不起。因為不需任何器材工具,僅用三個指頭就能大致診測病人的心搏、心率、血壓、血容量、血流速、血管狀態和心肺功能。通過測血流加快增多的浮、數、滑、實、洪、緊等陽性脈象,能診出傷風、上感、發熱和感染性等疾病。通過測芤脈,能診出急性失血性疾病,通過測弦脈能診出高血壓病,測兩側脈不等能診出血管硬化性閉塞癥,測動、促、結代脈能診出心律不齊、早搏、房顫、房室傳導阻滯等病。測弱、微、散脈,能診出病重病危征兆。再結合望診、問診和聞診,四診結合,大多能作出正確的臨床診斷。有多用途,大范圍,簡便快捷,隨時隨處可行的診斷特點,比起西醫需借助聽診器、血壓計、心電圖機等設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點,特別是在無醫療條件的場地更具有優勢。
若有人問,把脈能知身孕否?我說能。因女子懷孕后,血容量增多,血流速度加快,心率會增至每分鐘100次左右,出現滑數脈。如測得滑數脈,并排除發燒、甲亢病,即可診斷有孕無疑。若問把脈能決生死否?我說能。如遇久病瀕危之人,測得散脈,乃已出現心室顫動,無效心搏,血流和呼吸將停,可判斷速死無疑。若問能診出慢性病否?我說有些能,有些不能。如切得弦脈能診出高血壓,切得結代脈能診出心臟病,切得數洪脈能診出外感發熱病,切得虛弱脈能診出貧血病等。但如要求把脈查出體內某處小腫瘤,查出是否有乙肝大小三陽,是否有腎結石,是否有眩暈癥那就難不可及了。至于傳聞中的某些中醫把脈判病屢說屢驗,這是否真實?我說這不太難,我也能做到。因為把脈時,醫者會用眼望診,看出病人的神態面容,表情步伐,肥瘦膚色,會聞到病人的氣味,還會用耳聽病人的咳聲、喘聲和氣息,聽病人未問先訴的病情訴說。此時醫者雖未開口發問,卻已完成了望聞問切四診。四診合參,說準病也就不難了。即使第一步沒押準,醫者還可用中醫術語繞回來,舉例如錯將胃病說成肝病,醫者可以說肝屬木,脾胃屬土,木能克土,這胃病是肝木太旺,克土所致,其病源在肝,治病求本,宜平肝養胃,才能見效。于是,患者會認為醫師不但看準了胃病,連病根源頭的肝病也查清楚了。如果再查二對半和肝功能,只要有少許差異,那就更佩服醫者診脈的神奇了。
在臨床中,我最反對單用診脈判病,更討厭患者考醫生,伸手讓醫生診脈猜病。那樣做很象算命、卜卦、求巫、問神的勾當。但只要在認真切脈時,暗中結合望、聞、問診,都能押準八九不離十,萬一說錯也能用彎彎繞的中醫術語繞準來。把脈猜病還有很多技巧,必須隨機應變。有些病能一猜就準的(如結代脈診為心臟病,洪數脈診為發熱病),就可速診速決,讓病家信服。萬一猜錯,繞回來也很不錯。但這都是四診合參的結果,并非單獨診脈之功。
說了這么多,讀者對真實的診脈已近有了很多了解,至于中醫把脈和西醫聽診PK的結果如何呢,我的答案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兩者結合才能全面。可喜的是新一代的中醫都會用聽診器、血壓計,都會看心電圖報告,結合應用不難。對傳說中的診脈神話,不能不信,但不能全信,更不能迷信。如果有誰自吹他診脈多么神奇,那千萬別信,保準是個騙子。除此,也有一些醫生,脈學幾乎不懂,但也裝模作樣把脈,盡說不合脈理的外行話,這種醫生不能算中醫,只能是庸醫或者劣醫了。
此外,還有另一種聲音,說是中醫把脈憑感覺,不能數字化,不如西醫聽診,量血壓、做心電圖精確,認定中醫不科學。早年曾有人去研究什么脈象儀,讓機械光電來代替把脈,以求所謂的診脈現代化。其樣機早已問世,可惜效果極差,無人推廣。其實這正是緣木求魚,舍本求末。因為中醫的脈診不僅是把脈,更多的是醫患雙方心靈的交流和信息的溝通,這是任何儀器都代替不了的。
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告誡說“世之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謬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當代中醫必須牢記前賢的教導,堅持四診合參,并結合應用西醫的聽診和其他各項檢測,盡量看準病看好病,使診脈和中醫的綜合診療技能邁上更高的臺階,不負世人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