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自己的行為。
叔本華說:如果我們仔細考察的話,這一概念是一個消極的概念。通過這一概念,我們想到的只是一切障礙的消除;而相反,在這一切障礙表現為力量的時候,它們必然是積極的。自由的概念,相應于這一切障礙可能具有的性質,可以分為3種完全不同的類型: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人類一開始是自由的。沒有過多的約束,人人類似皇帝,擁有無限的權威與自由。
實際上仔細思考,全人類卻在婚姻問題上破處了這類自由的概念。且是集體理性的選擇。是用法律的形式保證的。
內在的矛盾是:男性的生殖細泡按億計算,女性每月形成一個。 男女生殖細胞數量的強烈不對等,導致男性天然傾向于采取“薄情”策略,女性即便不斷地“移情別戀”,也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成本。加之生殖細胞浪費強烈不均衡的事實,一夫多妻制的文化樣本遠高于一妻多夫制的文化樣本(84% VS 0.5%)。
就算在生物本能上存在巨大差別,也同樣不能避免人走向理性,破除自由,這是最令人神奇的觀察。
要明白,人天生有自私的天性。
人類有單性生殖的特點。 男性只有持續地固定地與一位女性發生性行為,并長時間地守護在其周圍不讓其他同性染指才能確保自己的基因得以復制和繁衍。女性受婚姻制度制約不光是因男女力量強弱,更是因為女性很難單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撫育后代的任務。在基因傳遞的天性支配下,女性不得不與男性共同生活,形成了婚姻的最早雛形。
人類學的研究讓我們相信在沒有法律和政府的初民時代婚姻就已經形成。
性是婚姻的本質內容,離開了性人們就無法定義婚姻?;橐鲋皇恰靶缘年P系的一種”,肖特視婚姻為“社會文明對交配行為的約定”。
雖然婚姻依賴于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性關系都可以稱其為婚姻關系。
某種性關系成為婚姻關系通常要依賴于兩個條件:首先,性關系必須在時間上能夠維系足夠的長,因為婚姻代表著性關系的恒常化,“一夜情”式的性關系不能稱為婚姻;其次,性關系必須具有某種程度的排他性,至少對一方來說是這樣,因此,在人類社會早期,在性雜交的狀態下,還談不上婚姻。
這樣說來,婚姻的發生與人類社會并不是同步的,它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它是性關系恒?;?、性關系主體固定化的結果。
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處于雜交狀態下的早期人類在性上是自由的,而在婚姻狀態下的現代人在性上反而是不自由的。
由此看來,在性的進化上,人類是從自由邁向了不自由。
既然如此,我們不禁要問,人為何要超越天性而“作繭自縛”?是什么力量促使人們能夠超越天性而甘愿“作繭自縛”?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告訴我們:任何物種都要通過自然選擇的方式來進化,只有那些在生存斗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物種才能存續下來;但是,對任何物種來說僅僅能夠生存下來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考慮后代繁殖的問題。如果一個物種僅僅能夠生存,不能繁殖后代,即使它是“適者”,但對于物種進化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物種個體的壽命是有限的,如果它不能繁殖,其種族最終將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亡。因此,生殖上的成功與個體自身的保存一樣都是物種進化中的關鍵性因素。
在很多場合下,物種傳遞基因的本能或欲望超過了個體自身保存的本能或欲望,“生物無論做的什么都是為了增加自身基因的存活率或基因復制的成功率”。
物種的行為是以生殖為導向的,基因傳遞是促使物種進化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