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曾出過無數美女,她們個個姿容出眾,美艷絕倫,但妲已、褒姒、西施、卓文君、王昭君、趙飛燕、貂蟬、張麗華、楊貴妃、陳圓圓等十個有名美女,憑借美貌才藝對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這十大美女以其自身美色為資本,得到榮華富貴,卻難獨善其身!
妲已——誤國終成刀下鬼
妲己(dájǐ)己姓,名妲,生活在商朝后期,帝辛王后,河內溫(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蘇王村)人。春秋戰國及其之前,稱呼女子為“名+姓”,稱呼男子為“氏+名”。妲己乃是難得一見的美女,紂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對她言聽計從,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地步,使商朝滅亡。妲己即有蘇氏公主,殷洪、殷郊后母,而紂王的另一個兒子武庚,妲己并非武庚生母。《國語》記載:“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認為其乃是有蘇氏之女,按照《封神演義》妲己之父為蘇護。
(“紂王”并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后人加在他頭上的惡謚.)
當時商王朝有個屬國叫有蘇(今河南武陟東)因地小人稀,物產也不豐富,進獻紂王的的貢賦總有欠缺。紂王認為有蘇國故意怠慢他,就派兵去鎮壓。有蘇國無力抵抗,別無良策。但他們深知紂王喜歡美女,于是就從族人中挑選出一個叫妲已的美女獻給紂王,紂王得了美女,才撤兵免貢。
蘇妲已入宮后受到紂王寵愛,紂王整日與他淫樂,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為了奪得王后的寶座,她設計陷害姜王后,姜王后不服,妲已便慫恿紂王挖掉姜王后的一只眼睛,并施以酷刑,姜王后被折磨致死,妲已始被立為正宮。有些正直的王公大臣對妲已的行為很是不滿,被妲已一一設計加以陷害了。
如比干、黃飛虎等,雖然功高蓋世,被妲已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最終逼得他們死的死,逃的逃。
公元前1046年,紂王眾叛親離,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輔助下,攻城掠地,兵臨朝歌城下,紂王在絕望中自焚而死。妲已被俘,斬首示眾,一代妖姬,成了刀下鬼。
褒姒——美人一笑毀社稷
褒姒,姒姓,是褒國(褒國在今陜西省漢中市中部、留壩縣以南地區)人。褒國禮制“婦人稱國及姓”,褒姒因是褒國人,姒姓,故稱褒姒。幼時父母雙亡,被一賣桑弓之人收養,后又轉到村民姒大家中,得已長大成人。
當時周幽王無道,不理朝政,朝中很多人進諫,幽王不聽。幽王的王后是申國國君申候的女兒,申后生了個兒子名叫宜臼,立為太子。申候作為幽王的的岳父,多次到宮中勸諫,幽王根本不聽,申候一氣之下回到自已的屬地申國去了。褒國國君褒坰也入朝進諫,卻被幽王關進了大牢。公元前780年,褒坰的兒子褒洪德為了救父出獄,將褒姒從姒大家中買回,送給了幽王。由于褒姒美若天仙,受到幽王的寵愛,不久又為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入宮的第六年,22歲的褒姒在宮廷斗爭中取得勝利,終于成了周幽王的王后,兒子伯服被立為太子。但是褒姒天生不愛笑,這使得幽王十分煩惱。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幽王絞盡腦汁,竟然上演了烽火戲諸候的鬧劇,給后人留下了笑柄。
周幽王為了討褒姒歡心,無緣無故廢了原來的太子和申后,褒姒還是不放心,便鼓動幽王殺了太子,以絕后患。幽王對褒姒的話言聽計從。于是下旨到申國,命令申候親手殺死自已的外甥,申候下不了手,遂寫了勸諫書,派人送到京城。幽王見了勸諫書大怒,下令削了申候的爵位,并發兵征討申國。
申候得到密信,立即從西戎國借了一萬五千精兵,自已也率領本國人馬,出其不意,殺奔京城。幽王措手不及,京城被西戎攻破,幽王被殺,褒姒被戎主掠去。后不知所終。
西施——浩渺煙波逝香魂
西施,原名施夷光,東周敬王十六年(前503年)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
公元前482年6月,越王勾踐親統大軍直搗吳國都城姑蘇,吳王夫差不得不向越國求和。四年后,越國再次伐吳,夫差兵敗自殺,吳國滅亡。范蠡欲接西施歸隱江湖,以樂余年。西施被騙回越國之后,方知吳王夫差已死,西施大哭,對范蠡說:“妾舍身入吳,是因報國仇雪國恥,今國仇雖報,國恥雖雪,而我受吳王厚恩卻已無從報答,將以何面對吳王呢?況且,從一而終,是女子之義。雖蒙相國厚愛,妾身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間!當追吳王于地下,以報其生前之恩情,也讓后世知道我亡吳,是報國家之恥辱,并非忘恩負義。”說罷,舉袂蒙面,投江而死,時年25歲。
還有一種傳說,吳亡后西施和心愛的人范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
卓文君——空閨哀怨思斷腸
卓文君,(前175—前121),原名文后,西漢臨邛人,原籍邯鄲冶鐵家卓氏西漢臨邛(今四川邛崍)。她是卓王孫之女。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家中富貴,夫早夭亡,十七歲花季,便在娘家守寡。許多名流貪其美色,向她求婚,她卻看中了窮書生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多才多藝,彈琴作詩,樣樣在行。卓文君從中領會到他的才華和情感,一心相愛。司馬相如家里一無所有。卓文君隨他私奔后,就開了個酒店,親自當掌柜。文君當壚賣酒,相如打雜,不怕人譏笑。后卓王孫礙于面子,接濟二人,從此二人生活無憂。
后來司馬相如終于成名天下,被舉薦做了官,久居京城,賞盡風塵美女,加上官場得意,竟然產生了棄妻納妾之意。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日子早已忘卻,哪里還記得千里之外還有一位日夜思念丈夫的妻子?文君獨守空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于是作了一首《白頭吟》詩,傾訴自已的哀怨。司馬相如讀了這首詩之后,良心發現,終于打消了納妾的念頭。
漢武帝元獰六年(前117年),司馬相如病逝,還不到40歲,留下了卓文君苦渡光陰。不久,卓文君也因病去世。
王昭君——雁落塞北空遺恨
王昭君,(約前52—前20),名嬙,漢時人,出生于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是她入宮后改的字。大約生于公元前一世紀初的南郡。年少即成為當地第一美人。漢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被選入宮中。
漢元帝后宮佳麗三千,不可能一一臨幸,他的辦法是讓畫工毛延壽把后宮的美人畫成像,他從中挑選自已喜歡的前來侍寢。所以那些美人們為了能得到漢元帝的寵幸,紛紛給毛延壽送禮,希望把自已畫的美些。王昭君生性耿直,不愿意向毛延壽行賄,毛延壽便故意在她的右眼角和左眉之間畫了一個黑痣,因而五年之內未能見元帝一面。后來,元帝與“匈奴”和親,宮里的美人都不愿意嫁匈奴去,唯獨王昭君自告奮勇,愿意“和親”。臨行前,元帝召見昭君,卻發現昭君原來是個絕頂大美人,有心反悔,但已經來不及了,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昭君遠去。據說元帝因此愁緒無聊,懨懨成疾,不久就駕崩了,他的兒子劉傲即位,號成帝。
昭君嫁給了匈奴的單于呼韓邪,第一次結束了漢匈兩族間的敵對狀態,開創了兩族間團結合作的新局面。三年后,呼韓邪病死,他的大兒子雕陶莫皋即位,號為:“復株累單于”。昭君上書成帝要求歸漢,成帝不允,并赦令昭君“從胡俗”。這樣,昭君只得遵照匈奴的習俗,下嫁復株累單于,并生了兩個女兒。
昭君后來病死在匈奴。
趙飛燕——美顏傾城也枉然
趙飛燕,(前45年-前1年),西漢漢成帝的第二任皇后,漢哀帝時的皇太后。原名正史無記載,通常認定為宜主,其父馮萬金是江都(今揚州)王府舍人,母親是姑蘇郡主。她們的母親與馮萬金暗中私通而生下二女。原只不過是宮中的一名婢女,出生卑微,精通音樂,后為長安宮人。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故人們稱其為“飛燕”?!把鄰C環肥”就是指的趙飛燕.、楊玉環。
她是生活在西漢末年社會最底層的官奴。少年時與妹妹趙合德在長安宮里做婢女,后又被打發到陽河公主府,演歌習舞,她的舞姿似行云流水,技藝超群,在長安城里名聲鵲起,陽河公主賜名為“飛燕”。后被成帝秘密帶入宮中,受到寵愛。成帝聽說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更加漂亮,便把趙合德也召入宮中,從此與趙氏姐妹朝夕繾綣,日夜快活。
為了奪取皇后寶座,趙飛燕設計陷害了許皇后。成帝欲立飛燕為后,諫議大夫竭力反對,成帝大怒,將其貶為鬼薪(苦工),冊立趙飛燕為皇后,趙合德為昭儀。為了給成帝生下龍子,趙飛燕紅杏出墻,但始終未能如愿。
成帝死后,趙飛燕依附新皇哀帝,與太皇太后王政君爭斗。
哀帝死后,王莽掌握大權,趙飛燕終于成了孤家寡人,不久被貶為庶人。她難以接受這個現實,于是在夜間上吊自殺,時年37歲。
貂蟬——紅顏命薄遁空門
(在民間傳說中她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也有人真根據實物和史料作出另一個推斷,貂蟬極有可能是河北邯鄲永年人。)
貂嬋,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縣(今山西忻州)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執掌朝戴的貂冠(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從此更名貂蟬,漢末宮廷內風云聚起,貂蟬出宮避難,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不久董卓專權,認呂布為干兒子。董卓依仗呂布的武勇,為所欲為。呂布有個最大的弱點,就是好色。王允利用呂好色,遂使貂蟬使連環計,終于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勛。之后,貂蟬為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于桃園兄弟,遂將貂蟬賜予關公,關不受,親自送貂蟬到附近的靜慈庵當了尼姑。操得知后派四員大將抓捕貂蟬,貂蟬不從,毅然自刎身亡。
張麗華——玉樹流光歸寂中
張麗華,(559年—589年)南朝人。本為出身低微的平民女。天姿聰敏,容色端麗,發長七尺,光彩照人。10歲時入東宮,成為孔貴嬪的侍女。后被陳后主看中,納為妃,在宮中,張麗華深知民間疾苦,并常常率先反映給皇帝,深得人們的好感。
南朝陳代末代皇帝陳后主(陳叔寶),終日荒于酒色,不恤政事,他最寵愛的妃子就是張麗華。公元589年,隋兵攻占都城建康皇宮臺城時,陳后主拉著張麗華和孔貴妃,三人一起躲進華林園(皇家花園)景陽宮旁的景陽井(位于今南京雞鳴寺后東側)中,后隋兵發現,將他們三人從井中吊上時,粉面黛目的張麗華嚇的涕淚俱下,胭脂沾滿了石井欄,故民間稱此井為“胭脂井”。
據《隋書·高傳》和《資治通鑒》記載,楊廣素慕張麗華之美,曾私下囑咐部將在建康城中尋到張麗華后,務必留下她的性命。但當高穎看著張麗華妖媚的樣子,果斷地說:“昔太公蒙面以斬妲妃,今豈可留張麗華?!”于是在清溪旁將張麗華處斬,從此楊廣恨透了高穎。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這也算是后來楊廣登基為帝后誅殺名臣高穎的起因吧!
著名的亡國之音《玉樹后庭花》就是這時由陳后主寫的: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唐代大詩人杜牧夜泊秦淮,聞岸上酒家女子還在月下高歌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歌聲凄婉,兼蘊南朝幽怨氣韻,良夜寧靜,益增遐思,于是作《秦淮夜泊》: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楊貴妃——馬嵬兵變命歸陰
楊玉環,楊玉環(719—756)小字玉環,道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市韓陽鎮獨頭村)人,于唐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郡(四川成都)。10歲時,父親亡故,后寄養在洛陽的三叔家。有超群的姿色。
唐開元23年,(735年)七月,楊玉環結識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和公主的胞弟壽王李瑁。當年十二月被納為壽王妃,成為唐玄宗的兒媳婦。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楊玉環被唐玄宗占為已有。但沒有明確身份。直到五年之后,27歲的她才被冊封為貴妃。受到唐玄宗的恩寵。天寶五年(746年)和天寶九年,楊貴妃因與其他女人爭寵,兩次被玄宗趕出皇宮。但很快又被召回,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楊貴妃本無政治野心,但楊氏親戚勢力的崛起與她受寵有很大關系。她的哥哥楊國忠,搞陰謀詭計,與李林甫明爭暗斗,楊貴妃受到了牽連。“安史之亂”爆發后,潼關失守,長安眼看不保,唐玄宗率王公大臣及楊貴妃南逃,準備逃到蜀地。當隊伍到達馬嵬坡時,突然發生兵變,楊國忠被殺,手下人逼迫唐玄宗殺死楊玉環,唐玄宗無奈,只得賜楊貴妃自盡。
年僅38歲的楊貴妃,在享盡榮華富貴之后,自縊于馬嵬驛佛堂前的一棵樹上。
陳圓圓——隨波逐流終是空
陳圓圓(1623——?),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居蘇州桃花塢,隸籍梨園,為吳中名優,“秦淮八艷”之一。
崇禎末年,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選美,以解上憂。后來田畹將名妓陳圓圓獻給崇禎皇帝。
其時戰亂頻仍,陳圓圓又回到田府,田畹占為私有。一日吳三桂在田府遇見陳圓圓,一見傾心,后吳三桂納圓圓為妾。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
吳三桂獨霸云南后,窮奢侈欲,歌舞征逐。構建園林安阜園,“采買吳伶之年十五者,共四十人為一隊”(《甲申朝事小紀》)陳圓圓與吳三桂正妻不諧,且吳三桂另有寵姬數人,日漸失寵,遂辭宮入道,“布衣蔬食,禮佛以畢此生”(《天香閣隨筆》)。 一代紅妝從此豪華落盡,歸于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