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百年多前的東京有多美?
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
秋之部 · 兩國花火
一百多年前的東京長什么樣?
很多人會說:看照片不就知道了?
但是,那時候(幾乎)還沒有照片呢——
根據日本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的說法,攝影術最早傳入日本是在1848年,長崎的一個商人上野俊之丞,將經由荷蘭商船傳入的達蓋爾相機獻給了薩摩藩主;1857年,這臺達蓋爾相機拍下的薩摩藩主肖像,成為最早由日本人拍攝的照片。到了幕府末年、明治初年期間,由于諸多照相館在日本各地開業,攝影的地位在日本社會才終于得以確立。
那么,問題來了:沒有攝影術的年代里,如何能“看到”歷史?
在日本,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看浮世繪。
東京,過去叫江戶。1868年,明治天皇才下詔將江戶改名為東京。1869年,也就是明治二年,明治天皇將皇室和政府駐地遷往東京,使得東京成為實質上的首都。
但在此前,江戶成為大都市的時間并不太久遠。取得關原之戰勝利的德川家康在1603年以江戶城為據點開設江戶幕府,歷經兩百多年的經營擴建,才將江戶建設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都市之一。
時代轉折期,人間最好看。因為新舊更迭,萬象更新,你看人的穿著、神情、舉止,都會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在好些浮世繪里都能看到,但今天我們只介紹歌川廣重的。
歌 川 廣 重
1797 - 1858
作為日本的“浮世繪三杰”之一,歌川廣重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浮世繪畫家之一。
出名這件事有利有弊,弊端之一就是作品產量太高,導致水平波動,良莠不齊。但是,他的杰作,大家還是公認的,比如他在1856年至1858年間創作的《名所江戶百景》。(注:歌川廣重去世十年后,江戶才改名東京)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系列里最著名的其中一幅:《大橋安宅驟雨》。
這件畫作,描繪了江戶隅田川新大橋上午后驟雨的情景,采用俯瞰角度,刻畫出驟雨、大橋和在急風驟雨中慌亂的行人。
名所江戶百景 · 大橋安宅驟雨
為什么我一開頭要提攝影?是因為,當你看歌川廣重的畫,你會驚嘆于它跟攝影的相似性,或者說,你甚至會懷疑這就是攝影。
為了營造動勢,歌川廣重的做法是用遠景的江岸和大橋形成一個“>”的形狀,將畫面分割成三個部分:遠景是深濃的由黑色漸變的天空,中景是淺藍灰白的江面,近景則是斜跨的大橋,以及橋上分成兩個方向避雨的行人。
江岸、大橋形成的銳角和行進方向,又跟斜傾的大雨形成了交叉對比。想象一下,如果你把江岸的角度調整為水平,那畫面是不是就死板了許多?
至于畫家在作品中使用的渲染漸層的手法和技術,讓不同濃淡和飽和度的顏色和諧地放在一起,這里涉及版畫的專業知識,我們就不多說了。
浮世繪對印象派影響深遠,其中,梵·高就收藏了許多浮世繪。在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他稱贊浮世繪“既不乏味,也不匆忙,……畫人的風格運用幾筆簡單、有自信的筆畫,像扣外套上的鈕扣一樣簡單”。
他甚至模仿了歌川廣重的兩張作品,其中一張就是這件《大橋安宅驟雨》,可見梵·高對它們的喜愛。
《名所江戶百景》分成春夏秋冬四個部分,朝陽晚霞,天晴雨季,四季之景俱全,更包含諸多社會百態(留意一部分作品的名稱)——這些,只要你細細看畫,都能輕易看到,在這里不一一舉例了。
——寫到這里突然辭窮了(囧)……
雖然標題那樣寫,但我的本意還是在于邀請大家好好看作品,因為我的感受就是這樣:我一邊看,一邊想這個構圖和角度如果用在攝影上會怎么樣;一邊看,一邊想那個時代的人心里在想些什么;一邊看,一邊覺得這些浮世繪,其實就是現在“二次元”的古雅前身——它們的那些帶有單一純度和漸變效果的色彩,清晰的邊緣線,以及呼之欲出的動態……連在一起看,真的很像看條漫啊……
東海道五十三次 · 丸子:名物茶店
春 之 部
霞關
馬喰町初音之馬場
駿賀町
筋違內八小路
神田明神曙之景
上野山下
下谷廣小路
日暮里寺院之林泉
日暮里諏訪之臺
千駄木團子坂花屋敷
飛鳥山北之眺望
芝愛宕山
廣尾古川
目黑千代池
目黑新富士
目黑元不二
蒲田之梅園
四木通用水引舟
從真崎邊看水神之森內川關屋之里之圖
關口上水端芭蕉庵椿山
夏 之 部
日本橋江戶橋
日本橋通一丁目略圖
鎧之渡小網町
昌平橋圣堂神田川
王子不動之瀧
赤坂桐畑雨中夕景
淺草川首尾之松御廄河岸
堀切之花菖蒲
逆井之渡
深川八幡山開
利根川點點松
角筈熊野十二社俗稱十二社
糀町一丁目山王祭練込
綾瀨川鐘淵
五百羅漢蠑螺堂
深川三十三間堂
羽田之渡辯天之社
秋 之 部
市中繁榮七夕祭
大傳馬町吳服店
京橋竹河岸
鐵炮洲稻荷橋湊神社
鐵炮洲筑地門跡
芝神明增上寺
高輪牛町
月之岬
品川洲崎
目黑爺爺茶屋
紀之國坂赤坂溜池遠景
四谷內藤新宿
井之頭之池辯天之社
猿若町夜之景
請地秋葉之境內
堀江貓實
兩國花火
冬 之 部
淺草金龍山
吉原日本堤
淺草田甫酉之町詣
蓑輪金杉三河島
千住之大橋
小梅堤
御廄河岸
深川州崎十萬坪
目黑太鼓橋夕日之岡
愛宕下藪小路
虎之門外葵坂
比丘尼橋雪中
高田之馬場
高田姿見之橋俤之橋砂利場
湯島天神坂上眺望
(圖片來源于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