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低風險組人群,也需要積極控制LDL-C和非HDL-C。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發(fā)生的根本原因,《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認為:以LDL-C或總膽固醇(TC)升高為特點的血脂異常是ASCVD重要的危險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以顯著減少ASCVD的發(fā)病和死亡風險。
包括中國指南在內(nèi)的多部權威指南均建議對于ASCVD極高危患者將LDL-C的靶目標控制為<1.8 mmol/L(70 mg/dL)。在此基礎上,我國指南建議LDL-C在目標值內(nèi)者繼續(xù)強化降低30%。然而在ASCVD 10年低風險患者中,指南并沒有明確是否應該降低LDL-C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那么,對于這一類風險較低的患者,到底有沒有必要進行調脂治療呢?
近日,發(fā)表在《Circulation》上的一項隨訪時間長達10年的隊列研究就解答了這一問題。該研究納入了36375位健康信息在CCLS (Cooper Center Longitudinal Study)中且不合并心臟病及糖尿病的患者,受試者的10年ASCVD風險均<7.5%,屬低風險組人群。研究者利用了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了他們的空腹LDL-C及非HDL-C數(shù)值和發(fā)生心血管事件之間的關系。
在受訪的3萬余名受試者中,男性占比72%,基線時中位年齡42歲,中位隨訪時間26.8年,期間共發(fā)生了1086例心血管疾病(CVD)導致的死亡。
總體來看,相較于LDL-C<100 mg/dL的人群,LDL-C處于100-129 mg/dL,130-159 mg/dL, 160-189.9 mg/dL,和>190 mg/dL組別群體因CVD導致死亡的風險更高,風險比分別為1.4 (95% CI, 1.1-1.7), 1.3 (95% CI, 1.1-1.6),1.9 (95% CI, 1.5-2.4)和1.7 (95% CI, 1.3-2.3)。
研究者對ASCVD危險因素進行調整后,發(fā)現(xiàn)LDL-C在160-189.9 mg/dL和>190 mg/dL組仍與CVD導致的高死亡率具獨立相關性,危險比分別為1.7 (95% CI, 1.4 2.2)和1.5 (95% CI, 1.2 2.1)。同時,與LDL-C <100 mg/dL的人群相比,LDL-C在130 - 159 mg/dL、160 -189 mg/dL和≥190 mg/dL的人群也更易因冠心病(CHD)死亡,風險比分別為1.5 (95% CI, 1.1-2.1),2.6 (95% CI, 1.9-3.6)和2.3 (95% CI, 1.6-3.3)。
圖1:LDL-C與CVD及CHD死亡率的關系
經(jīng)過多變量調整后,研究者又對非HDL-C水平與CVD和CHD死亡率進行了關聯(lián)分析,發(fā)現(xiàn)與非HDL-C< 130 mg/dL的人群相比,>130 mg/dL的人群CVD及CHD死亡率更高。其中,非HDL-C在160-189 mg/dL, 190-219 mg/dL,以及>220 mg/dL發(fā)生CVD相關死亡的危害比分別為1.3 (95% CI, 1.1- 1.6), 1.8 (95% CI, 1.4 - 2.2),和1.5 (95% CI, 1.2 - 2.0)。但研究者同時指出,對于10年ASCVD風險<5%的人群,LDL-C與非HDL-C降低與CVD死亡風險降低無關。
圖2:非HDL-C與CVD及CHD死亡率的關系
2013年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HA/ACC)指南并沒有對非HDL-C發(fā)表建議,但該研究發(fā)現(xiàn)非HDL-C較LDL-C與CHD和CVD死亡風險相關性更強。結合此前認為非HDL-C包含出LDL-C外其他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的觀點,或許繼續(xù)參考非HDL-C值共同參與臨床決策更為合理。
另外,之前有很多流行病學研究對LDL-C及非HDL-C與CVD和CHD死亡率之間的關系做出分析,認為總膽固醇水平與上述兩種疾病的死亡率有連續(xù)和分級的相關性。但這類研究的受試者多數(shù)為中高風險或極高危人群,以低風險人群作為觀察對象的研究尚屬首例。
這一研究認為,短期內(nèi)評估得出的低危并不代表長期風險不變,對低風險人群積極調脂治療仍可使患者獲益,降低CVD及CHD的死亡率。該研究結果的發(fā)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調脂治療在10年低風險人群中使用依據(jù)的空缺,未來仍有待進一步對這一群體進行前瞻性隊列研究,為低風險人群的調脂治療增加新的有力佐證。
在非HDL-C與LDL-C中,哪項更有利于評估患者預后及他汀治療效果?
LDL-C被認為是啟動及調整降脂治療的首要目標,但如果僅考慮LDL-C水平降幅可能低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在此情況下,即使使用強化他汀治療仍可能存在心血管風險。而非HDL-C是體內(nèi)總膽固醇減去HDL-C后的剩余部分,更能全面的反應LDL、中間密度脂蛋白(IDL)等壞血脂的代謝變化。
根據(jù)薈萃分析以及各指南推薦,認為非HDL-C優(yōu)于LDL-C適用于評估患者預后以及他汀治療。非HDL-C在2a型,2b型以及4級高脂蛋白血癥合并的冠心病中均具有診斷意義,而LDL-C僅在2a型,2b型合并的冠心病中有診斷意義。所以我認為非HDL-C意義更大。
眾所周知,《2016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繼續(xù)為不同危險分層的患者設定了相應的LDL-C目標值。多個國家的新指南也保留了LDL-C和(或)非HDL-C的治療目標值,如2015年美國國家脂質學會(NLA)指南和2016年歐洲血脂指南,均以危險分層為依據(jù)確定了不同的降膽固醇目標。
2015年NLA指南中將非HDL-C的絕對水平作為降脂治療主要目標,將LDL-C作為次要目標,而2016年歐洲指南與中國指南則繼續(xù)將LDL-C絕對水平作為主要治療目標,將非HDL-C作為次要目標。
這兩種治療目標各有優(yōu)劣,其中LDL-C絕對水平是國際指南最多采用的治療靶標。其實對臨床來說,我們更應該考慮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性,對于患者的降脂需求,綜合評估患者的非HDL-C和LDL-C水平,如何使患者通過服藥使得患者的獲益最大化,才是臨床醫(yī)生應該去解決的問題。
LDL-C為主要靶點,非HDL-C為次要靶點
2015年CTT薈萃分析顯示,LDL-C每降低1.0 mmol/L,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病不良事件,其中主要冠脈事件下降21%、冠脈血運重建下降24%、卒中下降15%、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12%、全因死亡率下降9%。因此,毋庸置疑降低LDL-C是血脂異常防治的主要目標。
2016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充分肯定了LDL-C為首要靶點,非HDL-C為次要靶點的臨床指導,并建議LDL-C基線值較高不能達到目標值者,LDL-C至少降低50%;若LDL-C基線在目標值以下者,LDL-C仍應降低30%左右。因此我認為,綜合兩項指標綜合評價,更加看重LDL-C地位對臨床工作更有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