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作家張愛玲說過: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由此可見她對《紅樓夢》的喜愛,有很多人和張愛玲一樣喜愛紅樓夢,甚至不惜花一輩子的時間去研究和評點《紅樓夢》。其中有一個人給《紅樓夢》做的批注被認為是閱讀《紅樓夢》的最佳參考讀本,這就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舉個例子,在脂硯齋的批注中,他指出《紅樓夢》中有很多諧音的隱晦字詞,比如說,《紅樓夢》開篇不久,有一個叫甄士隱的人,他有個女兒叫英蓮,元宵夜被傭人霍啟抱去看燈,被拐子拐賣。脂硯齋就說甄士隱的名字是諧音,意思是把真事隱去。英蓮后來被拐賣做了薛蟠的侍妾,預示了“真應可憐”的悲慘結局。
由此可見,好的讀書筆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閱讀,甚至可以像好的小說一樣流芳百世,供人傳閱。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制作讀書筆記,通過記筆記的方法更加有效的閱讀呢?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就是一本講如何通過筆記高效閱讀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奧野宣之,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熱愛學習與整理的人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他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節目播出后引發了熱烈反響。
一、如何運用筆記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1、帶著目的去閱讀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讀完一本書,別人問你怎么樣,你會說:挺好的。如果別人再問你好在哪里,你卻支支吾吾答不出來?這是因為你沒有帶著目的去閱讀一本書,沒有明確的目的,看了等于沒看。讀書的目的與動機,就好像是照片的“焦點”。拍照的時候,對準的是面前的花朵還是遠處的風景,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讀書的目的性,就是先找到問題的“焦點”,再去挑選合適的書。
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中,提到了讀書要有目的性,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充實自己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對別人炫耀并夸夸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廣利大眾,積極推行自己的主張來造福社會;今天求學的人是為了自己利益,修身養性以求得一官半職。
對此,他告誡子孫,讀書的目的在于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在于加強道德修養、不斷進取向上。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別人讀了一本書,覺得很有用,是因為這本書在某些方面給他提供了幫助,而你覺得這本書沒有用,可能是因為這本書中所講的內容對你來說可有可無。所以,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書,解決當下困惑的問題,這是讀書的目的,也是讀書的作用。
2、讓“筆記本一元化”
作者提到,用隨想筆記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找到想讀的書,隨想筆記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遇見的一切與讀書有關的信息,比如,你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想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你在某個論壇上看到有本書可能會幫助你解決眼前的問題;看某個名人訪談就想讀讀這個人的傳記。隨想筆記就是要把感興趣的一切都記下來,積累在一個筆記本里,之后去網站上查找相關書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你遇見你不感興趣的書,提高選書的“命中率”。
作者在這里強調,一定要把“筆記本一元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使用同一本筆記本記錄所有的信息,這樣不僅簡單易操作,而且更容易堅持,你只需要準備一個筆記本,一支筆,就可以隨時隨地寫“隨想筆記”。
舉個例子,如果同時使用三四個錢包,當你想找醫保卡的時候,會有很大的可能想不起來在哪個錢包里。如果你只有一個錢包,只要認真查找這個錢包,就一定能找到醫保卡。
這個筆記本可以寫任何內容,你可以記錄想讀的書;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作家的名字;還可以是一些一閃而過的想法,誰也不知道這些想法能不能派上用場,但是,記錄本身可以讓你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讓你的思路得到整理,變得更加靈活。
讓“筆記本一元化”還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每次寫筆記時都要記得加上日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日后查找資料或重讀筆記時更加簡便,你于哪天產生了哪個想法,一目了然。標注日期的方式比寫日記時標注日期的方式更加簡單,比如:2018年6月28日這個日期,你只需要寫“180628”就可以了。
3、列購書清單
通過寫“隨想筆記”的方法,你找到了適合自己讀的書,確定了自己想要讀哪些書,下一步就可以去書店買書或者在網上下單了嗎?
不是的。作者認為,買書一定要使用“購書清單”。“購書清單”是一份有別于筆記本的專用表格,這個表格要單獨用A4紙列出來,表格中要包括書名、作者、出版社、備注幾個選項,后面的備注欄,可以作為對所要買的書籍的補充,比如:“工作資料參考”“絕版”“已買”等信息。去書店買書或網上下單的時候,拿著這張表格,就可以實現“指名購買”,“指名購買”不僅可以培養你帶著目的去閱讀的意識,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購書清單”可以防止你沖動消費。
舉個例子,聰聰在工作中因為與其他部門溝通不善,導致項目延遲發布。于是,她想買一本關于溝通管理的書來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她先把這個計劃寫在了筆記本上,下班后,她去了書店。一走進書店,就看到門口擺了很多最近炒得很火的暢銷書,她在不知不覺間就停下了腳步,一看就是一個小時,最后,她因為害怕趕不上回家的公交車而匆匆忙忙買了一本旅行散文的暢銷書就離開了書店。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無論是寫“隨想筆記”還是列“購書清單”,都是在告訴大家:爛筆頭,優于好記性,好筆頭不僅有助于記憶和理解,甚至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更加高效率地生活。
二、如何通過讀書筆記,有效的閱讀一本書
1、寫筆記應該以“能堅持下去”為先
如果把每個人學習的過程比作電腦的操作系統,那么我們的大腦就是電腦的CPU。有時候,電腦會提示內存不足,建議清理內存,否則就會影響CPU的性能。這時候,筆記本就可以充當電腦的“內存”,用來幫助我們存儲信息,大腦的CPU就可以不受內存影響,快速地處理信息并且進行再創造。所以啊,寫好筆記是一個學習者必須掌握的能力。
作者認為,寫筆記應該以“能堅持下去”為先。因為寫筆記并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要想得心應手地做好讀書筆記,你得對書本身有一個透徹的理解,所以,一開始不要給自己太高的目標,沒有人能一口吃成胖子。只要能“堅持下去”,哪怕從一句話開始寫也可以,比如:2018年6月27日,我讀了哪本書,這本書比我想象的有意思。
有些人會覺得,如果讀書筆記都寫得這么簡單膚淺,這樣的讀書筆記又有什么用呢?其實,就是這樣簡單的讀書筆記,一樣能讓你有所收獲。讀書筆記的基本要求是“能一直堅持”。別看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寫和不寫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舉個例子,現代作家錢鐘書之所以能夠寫出令人驚嘆不已的《圍城》,很大的原因是他喜歡讀書的同時,堅持寫讀書筆記。據楊絳先生說,錢鐘書是個筆記狂魔,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讀書,只準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錢鐘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大約是讀這本書的一倍。后來楊絳整理出來錢鐘書部分讀書筆記,178本外文筆記共計3.4萬多頁,1.5萬頁中文筆記,800多篇日札。
2、學會做記號
為了避免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不知道該在筆記上寫些什么,要先在讀書的時候要做一些簡單的記號。作者提出做記號的三個步驟:通讀、重讀、標記。
第一步,先把書通讀一遍,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意思的那一頁折角。第二步,重讀,讀完一遍之后,回過頭來把折角的那一頁再讀一遍,如果還是覺得這一頁的內容非常有用,就把那一頁的另一個角也折起來。第三步,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把兩個角都折起來的地方,這一次閱讀仍然覺得非常有用,那就用筆在上面做好記號,之后把這一頁的內容抄在讀書筆記上就可以了。
如果是對于閱讀很厚或有難度的書,或者是在旅行當中對閱讀感到膩煩時,三個步驟可以同時進行。首先,準備三枚書簽:通讀書簽、重讀書簽、標記書簽,書簽可以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代替。然后,在“通讀”這一步中斷時,在中斷這一頁夾上“通讀書簽”。通讀到某一部分時,開始“重讀”,記得中斷時夾好“重讀書簽”,中斷“重讀”之后,開始“標記”,這時候記得夾好“標記書簽”。三枚書簽都夾在書里后,就可以準備寫讀書筆記了。
舉個例子,邵陽每天上下班都會乘坐40分鐘的地鐵,這樣他在地鐵上待的時間就有80分鐘,他利用每天坐地鐵的時間讀書,每個月至少能讀5本書。那么他具體是怎么做的呢?有時候地鐵上人很多,他就站著進行“通讀”,一旦有了空位可以坐下,就開始對“通讀”過的這部分內容進行“重讀”和“標記”,他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隨時改變讀書的步驟,這樣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會影響他讀書。
那他是如何做標記的呢?他用不同的線對不同的內容進行標記,對于一些專有名詞、關鍵詞或關鍵句等一些比較吸引眼球的內容,他會用圓圈圈出;認為“重要”“暫時先畫出”時就用普通的直線;認為“非常重要”“想記住這里,以后加以運用”時,就用波浪線。用不同的符號做標記,可以利用不同的線條區分不同的意圖,也不用準備多種顏色的筆,簡單方便。
做好標記之后,就可以做讀書筆記了。做讀書筆記時,要注意三個要素: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這三個要素很重要,是為了讓你日后想起“原來我在哪一天讀過這本書”,而且也可以讓你快速地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不知道怎么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只把這三個要素寫上也可以。
3、“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之所以叫“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就是因為這種“摘抄+評論”的方式就像一道菜中魚肉和蔥姜的關系一樣,魚肉是主要食材,但是蔥姜是決定食材能做成什么味道的關鍵。每個人看書的內容都一樣,但是對于書的吸收程度和理解運用程度卻不一樣,摘抄不僅可以加深對書的記憶,而且可以加深對書的理解,就算在沒有書的情況下,依然記得書中的重要內容。
舉個例子,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夜,《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可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著回憶書中的情節。事實證明,她能在沒有書的情況下讀書,是因為她在之前對托爾斯泰的小說做了很多的讀書筆記,也正是這些讀書筆記,才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亞瑟·叔本華在《論讀書》中寫道:“如果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么這是思想上的懶惰。請丟開書本自己思考。”“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把評論和摘抄放在一起,是為了讓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你與作者之間的“距離”,你的評語可能只有“寫得真好”“真棒”之類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語句,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刺激,通過與作者的直接碰撞,你會更加積極地思考,激發思想的火花,說不定就能在不經意間寫出一些好點子,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思想。
三、寫讀書筆記有哪些好處?
1、可以讓你主動思考
很多名家學者都堅持寫讀書筆記,著名的思想家馬克思為了寫《資本論》,做過的讀書筆記多達1500種以上。列寧讀過的書上,常常寫有眉批,還寫了讀書心得、內容摘要。楊絳說錢鐘書記憶力好的原因是他不僅好讀書,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也會不斷地添補。
讀書筆記作為閱讀的升華,它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讓你主動思考。什么是創新?創新就是主動思考,根據已知的內容發散思維,寫出屬于自己的文字。名家學者們為什么會如此熱衷于寫讀書筆記,就是因為讀書筆記會讓他們從讀書的被動變為主動的思考。
舉個例子,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就連他的父親也說不過他。后來,秦軍攻打趙國,著名武將廉頗負責指揮全軍,雖然他年事已高,但他善于根據實際戰況思考對策,打得秦軍節節敗退。秦國知道后,使用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謠言,說“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結果,趙王上當受騙,立馬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不知道思考變通,結果,四十多萬趙軍全部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孔子早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讀同樣的書,思考與不思考產生的效果卻有著天壤之別。善于思考的人,不僅對知識都有著多方位的解讀,而且對自我和生活也有著多姿多彩的認識。
2、能把有限的信息進行無限的組合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說道:“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一個創意好不好,關鍵在于如何安排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堅持寫讀書筆記,是形成創意思維的重要原因。
因此,對于讀書筆記,我們不僅要堅持寫,還要重復讀。在重復讀的過程中,一遍又一遍熟讀各項信息的內容,從信息的每一個角度進行思考,這樣每一遍重讀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想法產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創意思維。
作者提出,重讀讀書筆記也是有技巧的。剛開始要強迫自己養成重讀的習慣,具體的做法是量化重讀頻率,剛開始可以一周一次,慢慢地三天一次,循序漸進地去習慣重讀。重讀的地方最好很安靜,因為你要在重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甚至更改之前的讀書筆記,所以安靜的環境更有利于根據讀書筆記產生更好的想法。
即使是漫無目的的重讀,一樣會有新的發現。讀書筆記里不僅有自己親手摘抄的句子,也有自己在當時寫下的感想,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看,會發現過去覺得寫得很棒的句子依然很棒,以前沒有發現它還可以這樣理解,這次重讀就發現了它另外一種美。
為了重讀時能快速找到特定的某一頁,作者還提出了一些小技巧。這些小技巧比較適用于已經寫了很多本讀書筆記,但是又想快速找到某本筆記的情況。
第一個小技巧,在筆記本外面做好標記。比如作者把電影票根貼在寫電影觀后感的筆記本封面上,把某個作家的照片貼在封面上,這樣你就會知道這個筆記本里寫的是有關于這個作家的讀書筆記。
第二個小技巧,制作檢索目錄。如果一個筆記本里有很多本書的讀書筆記,那你就可以在筆記本的扉頁自己設計一個目錄,并在相應的頁貼上不同顏色的紙膠帶作為標簽,這樣就能又準又快找到想要重讀的讀書筆記了。
好書不管讀幾次都會有新的發現與體會,好的讀書筆記也一樣,每重讀一次就能鍛煉自主思考的能力,啟發出新的思維方式,對于會讀書的人來說,讀書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筆記才是。所以,作者給出了溫馨的提示,為了能在想重讀的時候馬上回顧,一定要把讀書筆記制作得清晰明了哦!
讀書最重要的是“不讀死書”。漢代劉向語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愿青少年朋友努力讀書,善于讀書,采百家之長,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