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石頭史記(微信號:shitoushiji)
本文已取得石頭史記授權
文丨于峰
古人講究避諱,尤其是為尊者避諱,為長者避諱,通俗點說,當兒子當女兒的,絕對不能念老子的名,要想辦法換一個字代替。
比如,紅樓夢里,林黛玉老媽叫做賈敏,所以林黛玉念書,碰到“敏”字,都念作“密”字,必須寫這個“敏”字,就有意減一二筆。
避諱是很森嚴的規定,有可能還鬧出笑話。
南宋有個名臣叫做“錢良臣”,嚴格要求家人避諱。他兒子每次念到《孟子》里的一句話“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只能念成“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令人忍俊不禁。
避諱是如此嚴格,但似乎也有例外。
石頭君寫過一篇南京的避諱趣事,有朋友看了后,在后臺問我,為什么王羲之王獻之這對父子名字里都有個“之”,他們為什么不避諱啊?
要知道,六朝人對避諱也是非常講究的。
王羲之
這個問題同樣也縈繞在石頭君心頭多年。
其實,不單單是王獻之,王羲之七個兒子,每一個名字里都有一個“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煥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七子都擅書法,但以老七王獻之最出名。
王羲之七個兒子中,王徽之最有個性,著名的“雪夜訪戴”,說的就是他的故事。
其實,不單是王獻之,王羲之所屬的王氏家族,是六朝著名的世家,名字中最后是一個“之”字的家族成員,還大有人在,比如王羲之的胞兄王籍之。
另外,王氏家族還有王頤之、王建之、王閩之、王胡之、王耆之、王彭之、王彪之、王興之、王翹之、王宴之、王崐之、王陋之、王沖之、王允之、王范之、王肇之、王慧之、王仲之、王承之、王茂之、王和之、王隨之、王羨之、王韶之、王弘之、王鎮之、王裕之、王越之、王臨之、王閔之、王嗣之、王咸之、王預之、王望之、王納之、王瑰之等人,名字中都有個“之”。
王獻之
注意,“之”字并非王氏家族的輩分字,也就是說,這些名字帶“之”的王氏家族成員并不是同一輩人,他們彼此之間可能是兄弟,也可能是父子、爺孫,甚至隔著好幾代。
按照中國古代“避諱”的傳統。爺孫、父子名字中有一個字相同,實在不可思議。
不過,在整個六朝或者說南北朝時期,名字最后一個字是“之”字的,其實大有人在,不僅僅局限于王氏家族。
比如南朝名將陳慶之、著名書法家祖沖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六朝大族沈氏家族的沈攸之、沈演之、沈慶之;司馬皇族的司馬尚之、司馬恢之、司馬允之、司馬休之、司馬楚之、司馬景之。
《三國志》的注解者、南朝史學家裴松之;東晉的名將、北府兵的首領劉牢之。
祖沖之
顧愷之
劉牢之統率的北府兵
另外還有虞玩之、胡廉之、胡翼之、胡諧之、朱昭之、朱謙之、朱巽之、溫式之、溫放之等在史籍中留下名字的人。
甚至有皇帝名字中有一個“之”。梁武帝蕭衍建立梁朝后,尊自己的父親蕭順之為梁文帝。
問題來了,為什么六朝時期,人們起名字的時候,喜歡在最后面加一個“之”字呢?
這個問題,史學家們早就注意到了。陳寅恪先生在論文《崔浩與寇謙之》(《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書店2001年版)破譯了這一文化之謎。
陳寅恪指出,《魏書》中有“世祖時,道士寇謙之”的記載。而在《北史》中則將“寇謙之”稱為“寇謙”,《北史》中是否少了一個“之”字呢?
陳寅恪認為,“實非脫漏”,六朝天師道信徒“之”字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是代表其宗教信仰,這與佛教徒以“釋”、“法”、“曇”用在名字中相類似。
也就是說,“之”用在名字中,只是代表宗教信仰,代表這個人是天師道信徒。王羲之家族那么多名字里帶個“之”字的人,應該都是“天師道”教徒。
“天師道”又稱“五斗米道”。為道教早期流派之一。
六朝人名字中的“之”字,其實代表的是信仰,是道教徒的身份標志。
陳寅恪指出,東漢及六朝人習慣用單名,“之”字并非“特專之真名”,可以不避諱,也可以省略。
因此,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并不犯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