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經獲得授權
來源:目刻時光
微信: mookmeart
麥當娜的前男友、安迪沃霍爾的高徒、史上最具才華的涂鴉天才、時尚締造者……
單就一個頭銜,已經讓人羨慕嫉妒恨了,他一個人擁有如此之多……
再有,我必須告訴你,此人已死。但他的光芒并未因為離世而黯淡,反而以光速暴增。他就是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天嫉英才呀。
藝術家照片
他作品的拍賣價快與梵高并駕齊驅了。
在他離世的20多年時間里,作品拍賣紀錄已經超過了2000條。貴到千萬美元一幅畫,小到1000美元一幅海報或者一幅小小的蠟筆畫。超過1000萬美元的有18幅,2013年作品“Dustheads”(1982),成交價4800萬美元。
這是什么節奏?要知道這已經逼近梵高的紀錄了,一件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作品在拍賣中的售價約為1600萬美元,而如今,這件巴斯奎特的作品成交價竟高達4800萬美元左右。
作品“Dustheads”(1982),成交價4800萬美元
與恩師安迪·沃霍爾在一起
毫無疑問,這是個天才。四歲時就已經會讀會寫,并且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
十一歲時,他已經能夠流利的聽說讀寫法語、西班牙語和英語。
他本來可以去當一個翻譯家,小小年紀會4國語言,在華爾街混口飯也不算難事。
也可以演個戲劇,在百老匯跑個龍套啥的,他曾經加入一個叫《家庭生活劇院》的戲劇小組。不過畢業前一年,由于他實在太不羈了,老師寫下“自由散漫”的評價后,把他掃地出門。
又或者,可以去當個二流樂手。他曾經組件過一個叫9頻道的樂隊,后來改名為Gray。不過他嗓子一般,在樂隊里,巴斯奎特主要負責吹奏單簧管和音樂合成。
但是這些,都遠遠比不上他的涂鴉才華。
bird-on-money 1981
acrylic, crayon,canvas
167.5 x 228.5 cm
Private Collection
Untitled 1980
acrylic ink Paper
28.6 x 22.9 cm
untitled-2
1980
Acrylic pencil canvas
109 x 180.5 cm
Untitled (Head), 1982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 print on Lenox Museum Board
40 x 40 in. (101.6 x 101.6 cm.)
他的母親來自于非洲的波多黎各,父親是海地移民,自小父母離異。復雜混亂的家庭,成長的孤單,生性中的叛逆,讓他在正大光明逃學后,成為一個街頭小混混,正兒八經的不良少年。
也許那時候就有涂鴉的欲望?
總之,他在很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符號和文字,包含詩意的象征,哲學化的內涵和諷刺性的寓意,mix了海地、波多黎各、非洲和波普藝術的影響。每幅涂鴉旁,他用魔幻記號筆簽上“SAMO”的記號,意思是“老掉牙的臭狗屎”,不知是在罵自己還是在詛咒這個社會。
畫在哪兒并不重要,紐約地鐵的車廂,酒吧的外墻,華盛頓廣場公園的紙板箱,都是巴斯奎特的天堂,或許只有在涂鴉中,他才能找到他自己。
畫得很隨便,材料都很便宜,潑灑油彩,噴漆罐,再加上丙烯油畫棒。
Ashes 1981
182.9 x 121.9 cm
Fishing 1981
198.1 x 172.7 cm
god-law 1981
paper
27.3 x 21.7 cm
Head 1981
acrylic, crayon canvas
207 x 175.9 cm
自此,他就算是個藝術家了,混跡街頭,梳著前衛的發型,雖收入不多,但,至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直至有天,遇上了安迪·沃霍爾,人生從此逆轉。
關于他們的相遇有很多種說法,但是不管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安迪·沃霍爾認定這是一個非凡的天才。安迪·沃霍爾是曾幫助過很多人成名,但是,誰能比得過他?看沃霍爾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了,毫無疑問,他是最有名的“安迪男郎”。
此后,這位藝術小混混正式闖進主流藝術圈,原先的粗野不羈和草根色彩開始大放光彩。
那一定是這個小混混最難以忘懷的歲月了,積蓄多時的創作激情就此迸發得不可收拾,巴斯奎特的時代就這樣來臨。
Cabeza, 1982
128.3 x 101.6 cm.
Head 1981
Charles The First 1982
154.9 x 121.9 cm
Edition Bruno Bischofberger, 1985
Medium Painting
25 x 29 cm
1982年是巴斯奎特最為輝煌的一年,他在紐約Annina Noisei美術館舉辦了第一次個展。要知道,當時藝術界很少有黑人出現,至于成名更是天方夜譚。22歲的巴斯奎特打破了桎梏,成了一個奇跡。他無處不在的“SAMO”標記穩步走紅,甚至被他人模仿和抄襲。
靠涂鴉一炮而紅之后,巴斯奎特竟然沒忘了自己樂隊的春夢,又開始制作說唱音樂,并成為好幾個曼哈頓俱樂部里的DJ,尤其是Mudd俱樂部和57俱樂部。那時,混在這些夜店里的還有麥當娜和B-52s組合。
是的,就是你我熟知的麥當娜。即便是現在這個奔六的超級富婆,也曾經擁有過“那時花開”的年代。上世紀80 年代初,她和巴斯奎特交往過。
這樣的天才男女,也許自然是要在一起的,只是因為太年輕,到底還是成為對方的過客。
ironew-york-of-the-negro-policeman
1981
acrylic, crayon
canvas
183 x 122 cm
Private Collection
Untitled (Rinso), 1982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print
101.6 x 101.6 cm
Ernok, 1982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print
101.6 x 101.6 cm
Rome Pays Off 1982
Works on Paper (Drawings, Watercolors etc.)
44.5 x 40 in. (113 x 101.6 cm.)
俗話說的好,情場失意事業得意,愛情失敗,絲毫無損巴斯奎特的成名。
1985年,巴斯奎特登上了《紐約時代雜志》的封面,并輔以文章《全新的藝術,全新的經濟來源:美國藝術家的市場化》,而他的涂鴉已經在歐美主流藝術中站穩了腳跟。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興盛的美國華爾街牛市衍生了Soho區的牛市,新錢開始大量投向藝術。各大財團像買股票一樣大量購入藝術作品,連銀行也開始接受藝術品作為貸款的抵押。在這個以白人精英和白人藝術家主宰的市場,巴斯奎特這個年輕黑人藝術家的出現,正好刺激了這個行業新的興奮點。和白人的主流藝術大相徑庭,巴斯奎特的作品粗獷不羈、瘋狂憤怒,好似孩童般簡陋張揚的線條勾勒出鳥、羽毛、圖騰和骷髏等非洲元素,巧妙地拼貼都市流行文化、波普藝術和自言自語似的文字,充分體現了當時黑人社會特有的迷失、無序和躁動,震撼人心,在藝術界史無前例。
他卻不愿標榜炒作自己的黑人血統,社交圈里的黑人朋友也并不多。他甚至痛恨媒體稱他為“黑人藝術家”,在他看來他的藝術和他的膚色毫無關聯。
他說:“我不是黑人藝術家,我是藝術家。”
Charles the First, 1982
154.9 x 121.9 cm
Red Joy, 1984
Acrylic, oilstick and Xerox collage on canvas
218.5 x 172.5 cm
Academic Study of a Male Figure, 1983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print
101.6 x 78.7 cm
Untitled (Area), 1984
Prints and Multiples, Offset lithograph
43.2 x 27.9 cm
正如勞申伯格所認為,藝術一意追求填秿藝術與生命之間的鴻溝,他們不斷的思考創作者的地位,在一個不斷銷售和傳播的社會中,身為文化人的價值。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但是其他人卻只感覺到日常生活里的粗俗。
這種對“絕對”的思考,新的覺醒所創造出來的美感,已經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影像。巴斯奎特在這個新藝術里所占的地位,是光榮的一席,一如安迪·沃荷,他展現出自己超凡的雄心,想成為一種新藝術的代言人,雖然這種藝術表現不是那么具有原創性,而且時間的流逝往往更一些最真實的時刻。巴斯奎特經媒體過度曝光,成了名,轉移了美國藝術界長久以來對歐洲藝術家的關注。
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他是一個“被詛咒”的藝術家,來自另一個世界,另一個社會,他自身呈現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個體,不同的語言,維系的仿佛是社會環節最后的一環。
Drawings, 1985
Prints and Multiples, 32 colour reproductions, 66 pages
11.8 x 7.9 x 0.8 cm.
Untitled (Space Pork), 1977
Works on Paper (Drawings, Watercolors etc.), Red ink on paper
35.6 x 27.9 cm.
Untitled, 1985
Mixed Media, Collage on wood
53.4 x 40.7 cm
Untitled (Per Capita), 1983
Prints and Multiples, Screenprint
40 x 40 in. (101.6 x 101.6 cm.)
如果……如果沒有毒品的話,一切該有多完美?
突如其來的金錢和名望,沒有讓巴斯奎特快樂,反而將他推向了放縱和消極的邊緣。他的脾氣越來越壞,健康也每況愈下,身居高處還讓他產生了妄想癥,時常對周遭的人猜忌和懷疑。
他開始依賴毒品?!皦暮⒆印苯K究還是放縱了自己。1987年安迪·沃荷的去世最終擊垮了巴斯奎特,他因此一蹶不振,并于一年以后也離開了人世,留下1000余幅繪畫和2500多個紙本及素描作品。
死因是海洛因過量,就跟《斷背山》那個希斯·萊杰一樣。
The Offs, 1984
Prints and Multiples, Offset lithograph
23 x 15.5 in. (58.4 x 39.4 cm.)
self-portrait
1982
Untitled (Galerie Delta), 1982
Artificial Gallery
Untitled---1983
Paintings, Silkscreen ink on canvas
146x191.8cm
King Alphonso, 1983
King Brand, 1983
藝術家成名前的貧困與成名后的暴富,以及他們頹唐的生活方式,在成為傳奇的同時,也在用自身的悲劇提醒著后來者們,不要重蹈覆轍。
時至今日,巴斯奎特的作品繼續影響著很多現代藝術家,他被譽為美國藝術界的一顆流星,以具有爆炸性、反傳統的藝術手法驚醒了在美國占主導地位的白人藝術。
然斯人已去,唯剩,一聲嘆息。
藝術家簡介:
讓·米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1960年12月22日~1988年8月12日),又有譯名為尚·米榭·巴斯奇亞,是一位美國藝術家。20世紀70年代末,他先是以紐約涂鴉藝術家的身分獲得大眾認識,后來成為一位成功的80年代新表現主義(Neo-expressionist )藝術家。巴斯奎特的作品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的藝術家,而且價值不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