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教師的職稱評審
基層教師除了工資幾乎再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他們把工資比作生命中的“血液”。職稱對基層教師來說,既是職業(yè)價值的標尺,也是漲工資的依據(jù),是養(yǎng)家糊口的保障。如果職稱上不去,你的工資只會原地踏步踏,所以職稱評定牽動著每位基層教師的心。評上高級職稱,是基層教師共同愿望。
但是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每逢職稱評定的日子,一些教師就四處求人找關系。對大多數(shù)基層教師而言,高級職稱,猶如天上的月亮。晉升高級職稱究竟有幾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呢?
先說晉級指標。去年某中學符合晉升高級職稱條件的有近三十人,指標只有七個。夠條件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每年的指標基本不增加,照這樣下去,許多教師到退休都無法晉升高級。有些有門路的人,可以通過某種捷徑弄到名額,而總名額不會增加,這意味著屬于普通教師的名額就更少了。
次說硬件。學歷證書、教師資格證、培訓進修證書、公開發(fā)表的論文原件、獲獎證書、先進工作者、任職資格證書、繼續(xù)教育證書、課程改革通識性知識考試合格證書、任教年度考核表、水平能力測試合格證書、民主測評匯總表、普通話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堆成一座小山,一樣都不能少。大多數(shù)教師無法備全硬件,只有放棄。
再說費用,水平能力測試合格證書180元、民主測評匯總表180元、普通話等級證書180元、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620元、評審費800元……真是層層盤剝,雁過拔毛,職稱評定正成為某些機構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談到評職稱公開發(fā)表論文,催生了多少腐敗!怎一個“假”字了得!
職稱評審,催生了一個“論文代理”產業(yè)。論文成為某些人只講價錢、不計質量的“搖錢樹”。如今人人都有論文發(fā)表,這不僅使賣版面的學術刊物如雨后春筍,也催生了無數(shù)論文槍手。發(fā)表費用,省級期刊數(shù)百元,國家級、核心期刊達數(shù)千元。版面增加,報酬也相應增加。有時某些熱門雜志版面都排到明年去了,要著急發(fā),只能再交加急費。有時花錢發(fā)表了論文后,卻發(fā)現(xiàn)刊登論文的雜志根本沒有經過新聞出版總署的批準,是個“大忽悠”。基層教師哪能辨清刊物真?zhèn)危堪蜒瑰X交上去,聽天由命。論文發(fā)表背后,每年數(shù)千萬元的“財富海洋”,是催生這類假雜志的主要原因,而這“財富海洋”正是基層教師的血汗匯聚而成的。曾幾何時,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發(fā)表是一件很嚴謹、很神圣的事情,現(xiàn)在如此弄虛作假、濫寫濫發(fā),既浪費了資源,又褻瀆了學術的尊嚴。
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某一級的先進工作者,對普通老師而言,是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即。以某鎮(zhèn)為例,該鎮(zhèn)教育歷史上有兩位省勞模,一位是前一任的中心校校長,一位是后一任中心校校長的夫人。市級、縣級模范,一般是領導都拿遍了,再由普通老師論資排輩來分。那些不能“密切團結在領導身邊”的老師往往一輩子拿不到一個“模范”。正因為教育普遍存在“帽子通吃”現(xiàn)象,為了生存,某些教師不得不放棄尊嚴甚至折斷脊梁去謀一頂“帽子”,大小是個官了,職稱晉級自然有了終南捷徑。于是,“校長貴族化,官職多元化”,成為一種特色。
然而,普通老師就算準備的資料很全面,很好,最終往往竹籃打水一場空,為啥?因為評定背后還有一只看不見的黑手。
由于監(jiān)督的缺失,評定職稱無形中造成人為的操縱,找關系、走后門、錢權交易等大行其道。符合條件的參評教師,都使盡渾身解數(shù),晉升哪一科目的職稱,就給相關評委送錢、送物、請吃,有的女教師甚至不惜獻身以換取晉升機會。有老師什么關系都找不到,只有找中介,明碼標價。昔日的融洽變成了爭吵、上告、冷嘲熱諷,老師溫文爾雅的形象變得粗魯,相互間撕破臉皮,斯文掃地。
筆者呼吁,不要讓高級職稱成為一座大山,壓垮兢兢業(yè)業(yè)的基層教師。警惕職稱評審中的不公與腐敗,早日完善機制,讓職稱評審透明化,清白化,公平化。
《雜文報》2014年5月16日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