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旋轉復位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摘 要】 目的 觀察推拿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方法 對1200例患者采用改良旋轉復位法和理筋手法 治療,10次為1療程。結果 治愈率為90.5%,而總有效率為99.5%。 結論 改良旋轉復位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 有療程迅速,治愈率高的特點。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 推拿療法 旋轉復位法 改良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 發病率約占門診腰腿痛的15%。是由于腰椎間盤的退變與損傷,導致脊椎內力學平衡失調,使椎間盤的髓核自 破裂口突出,壓迫腰脊神經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種病癥。本病好發于30~50歲的體力勞動者,男性多于女性。 臨床以L4~5和L5~S1之間突出最多。自2000年以來,筆者受三維牽引療法啟示,結合脊柱旋轉復位手法,用 改良旋轉復位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20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00例以門診為主,男性674例,女性526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86歲,平均46.1歲;病程最 短3d,最長20年,平均1.5年;多數是經其它療法治療無效患者,其中23例為外科術后復發病人。 1.2 診斷依據 ①主訴有腰(臀)腿痛癥狀。②脊柱生理曲度改變,不同程度側彎,腰椎活動度受限,尤以前屈 后伸受限為多。③循脊按壓有棘突偏歪,棘間壓痛或椎旁壓痛,放射痛。④直腿抬高試驗或弓弦試驗陽性。 ⑤結合X線攝片、CT或MRI檢查報告 1.3 治療方法 1.3.1 改良旋轉復位法 患者端坐無靠背的方木凳上,暴露腰部,松解褲腰,雙腿分開,屈膝約成直角,踏穩勿 移動。術者馬襠式站于患者之后。以L4棘突右偏為例。一助手站于患者左前方,用雙腿夾住患者左膝,雙手壓 患者左側大腿近髖部處,以固定患者骨盆,保持下半身的穩定。術者左手拇指扶按L4棘突右緣(患者轉身雙手 環抱搭在術者頭頸部,勿用力),右手從患者左腋下穿過扶按左肩胛部,控制患者上身后仰角度(患者個矮者 后仰角度小,個高者后仰角度大;腰硬者體瘦者后仰角度小,腰軟體胖者后仰角度大)。保持此角度,用力將 患者斜向上拔伸牽引,囑其張口呼氣放松時順勢旋轉右扳左頂,聽到“喀咔”彈響聲并感左手拇指下有松動感,表 示復位成功。再反向輕輕重復一遍上述動作。仰臥位休息10~20 min或配合中頻電療20 min (注:改良旋轉復位法前3 d必用)。. 1.3.2 理筋手法 1次/ d,每次30 min,10次1療程。 ①患者俯臥位,松解腰帶,用兩個厚度適宜的枕頭放置在胸前和踝關節前,雙上肢屈曲放置在胸部枕頭上緣, 全身放松。 ②術者站于一側,在腰骶部沿膀胱經循行線上反復按揉3~5 min,肘部撥揉豎脊肌及壓痛點。 ③重點肘部按揉大腸俞、環跳穴,每穴3 min,再點揉腎俞、腰陽關、承扶、陽陵泉及承山等穴,點按雙側委 中,昆侖穴時,囑患者腰部左右平動扭擺數次。 ④腰部側位斜扳法:先患側后健側各一次。 ⑤卷腰法:患者仰臥位,屈膝屈髖,雙手抱膝腰部前卷向腹部牽拉3~5次(急性期勿用)。 ⑥腰椎過伸法:仰臥法,術者雙手置患者腰部患椎處,叉手握緊(囑患者張口呼吸待呼氣未)用力將患者腰部 緩緩上抬拱腰過伸位持續1 min。 ⑦辨證加減:伴坐骨神經痛或下肢酸麻脹痛者,循三陽經及痛點拿揉彈撥按壓5~6次;伴下肢“吊筋感”者,行直 腿抬高扳法。 2 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腰腿痛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癥狀消失,勞累后腰部仍有酸痛感;有效:癥狀緩解,久坐 或工作過久酸脹不適;無效:癥狀無好轉。 2.2 治療結果 經上法治療,痊愈1086例,顯效46例,好轉6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9.5%。 2.3 典型病例 吳×、男、57歲。主訴:腰痛2年不能直腰。自訴2年前搬抬重物扭傷后腰痛乏力,后漸不能直腰行走。查:腰椎 呈85°前屈位,活動嚴重受限,咳嗽痛甚,脊柱輕度右偏,CT提示:L4~5和L5~S1椎間盤突出。2年來用其它療 法無明顯效果;經用改良旋轉復位法配合理筋手法治療1次后,疼痛減輕,腰椎活動度增大,腰前屈接近45°;治 療1個療程痊愈。 3 討 論 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是由外邪入侵、外傷或腎氣不衡所致。推拿治療此病的作用機制主 要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和理筋正骨而達到目的。目前治療此病主要是定點旋轉復位法和側臥斜板復位法。 手法治療的作用機制為: ①調整脊柱順應性,松解肌肉痙攣。 ②改變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位置,減輕或解除壓迫。 ③糾正小關節錯位及滑膜嵌頓。 ④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緩解疼痛。 ⑤鎮痛及提高組織痛閾。 采用改良旋轉復位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筆者體會到,在拔伸牽引狀態下可拉寬椎間隙,減小了盤內壓力, 準確定位后,加以輕巧靈活的旋轉復位,即可改善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卡壓癥狀,又可避免造成脊髓新的損傷。 理筋時在椎旁肌及其附著點、陽性壓痛點循經重手法按壓,可引起肌肉伸展和隨后出現反射性的肌肉松馳而使 肌痙攣得以緩解,同時可提高其興奮性及組織痛閾,改善修復其功能,使相應脊柱兩側恢復力學平衡,加強脊 柱穩定性,有利于修復病變的椎間盤。腰為腎之府,腎脈貫脊抵腰中,督脈亦貫脊入腰,膀胱之脈夾脊抵腰 中,故本病與腎經、督脈及膀胱經有關。“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循經按壓腎俞、大腸俞、環跳、委中及昆侖 等穴,使經脈氣血得以宣通,則骨正筋柔,其痛自止。再囑患者配合搖臀平動。推動經氣運行,使氣至病所, 動靜結合,事半功倍。通過卷腰法、后伸法、直腿抬高扳法等針對不同情況辨證選用,可調整脊柱及椎旁肌肉 生物力學平衡,糾正小關節功能紊亂,促使突出物回納修復,解除并發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