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重慶市和成都市正式獲準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肩負起在新的歷史階段探索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城鄉統籌之路。土地流轉成為重慶市和成都市“城鄉統籌改革”中的重點。在“城鄉統籌改革”的大背景下,重慶、成都出臺了一系列新政,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開展“以農民土地承包權換城鎮社會保障,以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及房屋產權置換城鎮社區住房”土地流轉試點。
承包地換社會保障模式是指用社會保障代替土地保障的方案,其核心是通過建立農民承包地退出機制,使承包地原有的社會保障功能由隱性變成現實。農民進入小城鎮定居,擁有穩定的非農收入來源,又自愿出讓其原先承包經營的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的,可以申報為城鎮居民戶口,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和子女入學政策,并對其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給予適當補助,并納入城市廉租房范圍,實行就業扶持。
宅基地換住房模式是指用集中興建新型農村社區或城鎮住房替換農村宅基地的方案。按照土地集中、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思路,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入股、聯營、出租或租賃、轉包、轉讓等方式實現集中,農戶獲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入,同時,農戶可以退出其宅基地使用權進入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居住或進入城鎮購買經濟適用房或商品房,政府給予舊房拆遷補償,并將增加的農村宅基地指標置換為城市建設用地,用土地出讓金等收益對農民購房進行補貼。該模式啟動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模式,為統籌城鄉發展、擴大城市建設規模開辟了新途徑。
以農民土地承包權換城鎮社會保障,以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及房屋產權置換城鎮社區住房的土地流轉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兩換”:
一是農民放棄宅基地,換取樓房,集中居?。?/span>
二是農民交出承包的耕地,換取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
該模式需政府統籌解決農民退出農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權換身成為城鎮居民后的教育、從業、就醫、社保等一系列問題。重慶市通過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制定農村土地退出與利用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從八個方面措施來確保農民退出農村的土地和房屋,切實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服務等保障:
①轉戶居民退出承包地,可以得到按照本輪土地承包期內剩余年限和同類土地的平均流轉收益標準所給予的補償。
②退出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房的,將獲得3筆補償資金。
一是參照同時期區縣(自治縣)征地政策對農村住房及其附屬物給予的一次性補償。
二是參照地票價款政策一次性給予宅基地使用權補償。
三是參照地票價款政策一次性給予購房補助。
③住房方面,可申請區公租房居住,條件成熟時,還可以轉為購買。同時,符合條件的可納入廉租住房保障。
④養老方面,可參加征地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到年齡后可按照征地農轉非人員養老金標準,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⑤低保方面,將建立健全低收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體系,符合條件的轉戶居民可納入城市低保范圍。
⑥醫療方面,可自愿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享受相應醫療保障。
⑦再教育方面,其子女可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就讀城市學校,享受與現有城鎮學生的同等待遇。
⑧就業方面,勞動年齡段的轉戶居民可以享受免費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自主創業可以享受城鎮創業扶持政策,就業困難人員還可以享受“一對一”的就業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