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清史稿》中關于果郡王允禮的描述。
雍正皇帝登基
康熙的諸子中,允祹最長壽,長壽七十九歲。而要說最受雍正皇帝喜愛的,則是康熙皇帝第十七子允禮,是雍正皇帝的同父異母弟。對于雍正皇帝來說,自己的兄弟不像是親人,更勝似仇人。
雍正皇帝登基后,先后將三王爺、八王爺、九王爺、十王爺、十四王爺分別下獄,其中八王爺和九王爺、十王爺先后死于非命。而僥幸存活的三王爺和十四王爺,在雍正朝時期,一直被軟禁。
即使沒有參加過九子奪嫡的十二王爺允祹,也因為在奪嫡中,沒有幫助胤禛,而被褫奪了郡王位。允祹先是被降為貝子,一年后因為勤勞能干,又封為了公爵,六年后才恢復了郡王位。
允禮被封為郡王
允禮的境遇就好多了,九子奪嫡時,他年齡還小,根本沒有參與。到了雍正皇帝登基后,對于這個小弟弟,雍正皇帝不吝賞賜,封他為果郡王。十三王爺允祥去世后,戶部就由允禮接手,可見雍正皇帝對這個弟弟的信任。雍正皇帝曾經稱贊允禮:
“果郡王實心為國,操守清廉,宜給親王俸,護衛亦如之,班在順承郡王上。”
允禮年紀小,讓他躲過了康熙晚年殘酷的爭斗,在雍正朝得到重用。雍正皇帝經歷過血腥的爭斗,因此對于自己的兄弟們手段強硬,許多王爺每天膽戰心驚,艱難度日。而雍正皇帝對待允禮卻很寬容,把兄弟之情一部分給了十三王爺,一部分給了允禮。
雍正皇帝器重允禮
允禮不僅掌管了戶部,而且還多次奉命出京,考察清朝軍隊。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派遣允禮去往西南地區,處置苗疆事務。雍正皇帝臨終前,握著允禮的手,將他任命為乾隆皇帝的托孤大臣。
乾隆皇帝登基后,在初期對待叔叔很好,當時允禮身體虛弱,被允許在家中辦公。后來,乾隆皇帝看到十七叔年齡大了,跪下起來很困難,免除他跪拜之禮節,在記載中:
“尋賜親王雙俸,免宴見叩拜。”
允禮也成為大清朝獨一份,可以見乾隆皇帝而不跪拜的,莊親王允祿雖然是允禮的哥哥,但是依舊要跪拜乾隆皇帝。但是這份榮耀,最終給允禮帶來了禍端,害了他的性命。
允禮為托孤大臣
乾隆皇帝登基后,允禮、允祿、鄂爾泰、張廷玉四人輔政。張廷玉知道新君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選擇急流勇退。張廷玉選擇討要錢財,討要謚號等方式,假裝老糊涂了辭官回鄉,安然終老。
朝堂就剩下三個滿清老臣,輔佐乾隆皇帝,而允禮又最受器重。乾隆皇帝剛登基的時候,就下詔夸贊允禮:
“果親王秉性忠直,皇考所信任。外間頗疑其嚴厲,令觀密奏,足見其存心寬厚,特以宣示九卿。”
這其實只是乾隆皇帝,對父親的遺命有一個交代而已,他也想擁有自己的統治班底。允祿和鄂爾泰兩人不問世事,乾隆皇帝說啥是啥,準備安穩養老。允禮這時就很突出了,掌管著刑部,還兼管著宗人府的事務。
乾隆皇帝登基
乾隆皇帝郁悶了,他想讓自己的叔叔們安享晚年,可是又不好明說。而允祿早就當了甩手掌柜,只有允禮事事操心,卻還不落好。乾隆登基幾個月后,找了一個理由,罷黜了允禮的職務,取消了十七叔的雙俸。
允禮在雍正朝備受器重,突然被罷黜官職,心里承受不住,一病不起。乾隆皇帝一看十七叔重病臥床,知道自己做得過了,派遣弘晝前去探望。乾隆三年,允禮郁郁而終,年僅四十二歲。
允禮沒有經歷過風雨,他躲過了九子奪嫡,躲過了雍正初年的打擊,一生都在父母哥哥的庇佑下長大。到了乾隆皇帝登基后,乾隆皇帝著急掌權,封賞叔叔們,就是讓他們識趣,主動選擇回家養老。
允禮病逝
而允禮無法理解這層意思,每天勤勤懇懇為清王朝效力,有功但是礙乾隆皇帝的事。最終乾隆皇帝一怒,找個理由罷免允禮的官職,讓十七叔回家養老。這時允禮才明白,乾隆讓他免跪拜,并不是啥好事?他也只能感慨,當初不該相信侄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