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我是艾小羊
文:艾小羊
01
2015年,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擺在郭帆面前。此時,郭帆是一個尚未拍出爆款的新生代導演,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周冬雨、林更新、張子楓參演的《同桌的你》。
但他喜歡科幻,看過很多關于天體物理和量子力學的書。
《流浪地球》落在郭帆手里,其實是個意外。在郭帆之前,中影找過卡梅隆、阿方索、呂克·貝松,都被拒絕了,理由是“中國還不具備拍科幻片的條件”。
然而,劉慈欣獲雨果獎之后,把大劉的小說搬上銀幕幾乎成了任務,恰在那時,劉慈欣最重要的小說《三體》的影視化過程,宣布失敗。
“先弄著試試”,是中影對郭帆的要求。這個要求背后的潛臺詞是,行不行另說,不行的可能性更大。
在小說的無數個細節中,節選經過木星的一段是郭帆一開始就確定的。
這部分在原著里只有1000字,相當于劇組要在這個點上面,進行再創作。
02
2015年12月底,郭帆拿到“試一試”的指令,1月出劇本第一稿。之后每隔一周更新一次劇本,最終劇本寫了10稿,每稿10版,一共100版,聯合編劇們每人至少寫了100萬字。
這是一個煎熬的過程。導演與編劇們一起,每天進行長達12小時的頭腦風暴。
在四個月晝夜不分的創作過程中,沒有人去想如果這個項目不成怎么辦。大家心里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如果用力,可能成,也可能不成;如果不用力,一定不成。
2016年4月,劇本拿給出品方。導演郭帆和聯合編劇兼制片人龔格爾當場把劇本演了一遍。本來只想讓郭帆“先弄著試一試”的中影,當場拍板啟動《流浪地球》。
這是不計成敗、不計后果的“蠢人”,第一次的成功。
國產科幻片沒有成功案例也沒有成功經驗,最終能拿到的投資,僅僅是好萊塢科幻片的十分之一。
編劇兼制片人龔格爾說,整個過程,最艱難的是信任。
這個信任鏈,先從導演郭帆和制片人龔格爾開始。
寶藏男孩龔格爾2007年《快樂男聲》出道,做過歌手、音樂制作人、配音演員。在郭帆執導的《同桌的你》里,他演龔兵。
“他做什么我都支持”,是龔格爾對郭帆的信任。核心團隊不計得失的付出,在整個劇組形成了一個信任鏈。
劇組一開始就明確:把有限的經費花在特效上,演員片酬壓到最低。
吳孟達是第一個敲定的演員人選,但他對這群年輕人以及“中國的科幻”并不信任。
大病初愈的吳孟達,想著去劇組混兩天就拿錢走人,進了劇組一看,每個人都那么努力,不到一個星期,達叔的工作狀態就變了。
信任是一個鏈條,開端可以很大,大資金、大團隊、大IP、大流量;
也可以很小,團隊對于每一個細節的專注,對結果不計得失的付出,都能形成信任的病毒,漫延開來,變成以小搏大的驚人力量。
這種力量,讓百億影帝吳京,從客串變成了男主;從串一兩天的戲到連拍31天;從少要點錢,變成零片酬出演;最終還在電影前途未卜、中國科幻一片唱衰中,自掏腰包,拿出6000萬投資《流浪地球》。
吳京說:“《流浪地球》就算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
這群用夢想跟現實碰撞的人,一路尋找同行的“傻瓜”。
吳京零片酬,其它演員也都拿著極低的片酬;
前期物理視效公司有兩家因為參與《流浪地球》,重組或者倒閉;
后期所有視效公司都在賠錢;中德合資的Pixomondo公司,不得不去歐洲申請補貼。
他們很蠢,為了夢想,不惜犧牲商業利益;同時他們又很精明,拼盡全力成為奇跡誕生的目擊證人。
《流浪地球》的美術指導郜昂是《三體》出來的,他說我拍過《三體》,該犯的錯都犯完了。
《無名之輩》的導演饒曉志,《拓星者》導演張小北,《繡春刀》的導演路陽,導演張子賢,都在《流浪地球》里客串演出。
經常有人說,講夢想的時代已經走遠,現在人只認錢。
但企業家馮侖說,這么多年,我身邊的企業家沒有一個是從一開始就沖著賺錢去的。往往想成事兒的欲望,超過了賺錢的欲望。最后事兒成了,錢也賺到了。
現實不會虧待夢想,金錢也不會虧待對事業有使命感的人。
人過分精明,則貪小利失大義,“蠢人”不計較暫時得失,圖是大義大利。
03
2014年,電影局派寧浩、郭帆、肖央、路陽、陳思誠去美國學習好萊塢電影制作,這是寧浩與郭帆的一次交集。
此前,寧浩已經拍出了瘋狂系列之《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是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之后,第四位邁入億元俱樂部的內陸導演。
2012年后,寧浩的主要精力在“壞猴子計劃”,發掘和培養新導演。《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文牧野,就是徐崢和寧浩一起發掘和培養的。
今年春節檔的《瘋狂的外星人》,很多人以為徐崢只是客串,其實外星人是徐崢演的。
說到徐崢與寧浩的相遇,也是“蠢人”之間的火花。
寧浩拍《瘋狂的石頭》時,想讓小陶虹演道哥的女朋友,劇本到了小陶虹手里,她還沒來得及看,丈夫徐崢先看到了。徐崢喜歡這個劇本,主動聯系寧浩,去劇組幫忙,一分錢沒拿。
后來拍《瘋狂的賽車》,徐崢又來客串;
2012年,寧浩拍《無人區》,讓徐崢做了主演。
《瘋狂的石頭》里,還有一個“蠢人”黃渤。
黃渤大器晚成,當演員之前,跑過歌廳,做過銷售。那時候黃渤窮,寧浩也窮,兩人碰一起,窮得叮當響。
寧浩找黃渤演《瘋狂的石頭》,片酬只有一萬元,黃渤什么也沒說就進組了。后來《瘋狂的賽車》,黃渤成了主演,從此開啟了百億影帝之路。
有一個年輕導演,找寧浩幫忙,寧浩幫了,對方無以為報。寧浩說,以后你遇到跟你一樣走投無路的年輕導演,也能拉一把就行了。
截止今天兩點,《瘋狂的外星人》票房16億,《流浪地球》票房27億,人們說寧浩輸了,但寧浩不在乎,對他來說,只要中國的科幻電影站起來,在誰手里站起來不重要。
《瘋狂的外星人》改編自劉慈欣的《鄉村教師》,《流浪地球》是劉慈欣同名原著改編的,而這兩部作品的改編權,本來都在寧浩手里。
他選擇了自己更擅長的黑色幽默,而把硬核科幻的《流浪地球》給了別人。
不僅出讓版權,寧浩還在《流浪地球》里親自客串演出,借太空服、太空艙、場地給《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票房反超《瘋狂的外星人》,導演郭帆接受采訪,特意感謝寧浩,并說大家一起“攜手共進”。
很高興我們的時代,有這樣一群為夢想而努力的“蠢人”,站著把錢賺了。這也是無數普通人的夢想。
它告訴我們,跟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有人執念于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人愿意打開倉門、廣結善緣;精明的人,自己種樹;“蠢人”為整片土地施肥,而最終,只有肥沃的土地上,才能長出大樹。
04
2012年,話劇演員沈騰第一次出現在春晚舞臺上,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他出門被認出來,都有另一個名字:郝健。
9年前,沈騰大學畢業,進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劇團“開心麻花”。開心麻花本來想做影視,遇到非典,只好做起了小劇場話劇。
與影視劇的資本玩法相比,話劇更像小作坊,拼死拼活演1000場,觀看人數還抵不上電影上映一天。
沈騰在開心麻花演一場500塊錢,如果跑劇組,接個小角色片酬也能過萬,但沈騰從來不跑劇組,他覺得自己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話劇舞臺是讓人磨煉演技的戰場,他必須把自己投入到觀眾的即時反饋中,才知道什么樣的表演最動人。
沈騰形容自己:又窮又剛,不愿意做low事。“你干這行,肯定不是為了買房買車。”
如果沒有春晚,沈騰可能一輩子做自己的話劇演員,像陳佩斯一樣,把生命奉獻給舞臺。
春晚演郝健走紅后,有人說沈騰是開心麻花的招牌,沈騰說:“沒有,我不認可這個。如果我自己這么認為了,就有壓力。”
無論在《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還是在開心麻花的演出里,沈騰給自己的定位是“配角”,因為麻花有才能的演員太多了。
有一場《歡樂喜劇人》,沈騰演殺手,臉被胡子眉毛遮起來。賈玲說,像他這種名氣的演員,愿意把自己化得連媽都不認識,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因為名演員本身是招牌,他想收起這張招牌,讓劇情說話。
春節檔電影市場,《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三分天下,沈騰主演了兩部。
在影迷為中國人能不能拯救地球,寧浩有沒有堅持黑色幽默,韓寒的情懷過沒過期吵翻天的時候,有人說,沈騰才是真正的贏家。
作為一個不炒作、不作妖的中年大叔,沈騰主演電影的票房已經突破70億,正在悄悄接近黃渤。
在一切加速度的時代,不求變、只求好的沈騰是個慢性子,他這種慢,曾經被視為蠢、文藝、清高,如今回頭看看,成功其實沒有捷私,賣再多人設,不如把一件事做好。
05
過去的10天,寧浩、韓寒、徐崢、沈騰,都為《流浪地球》打call,有網友調侃,這是“人間絕美的感情”。
作為電影人,希望中國電影更好的愿望,支撐出這種感情;作為觀眾,卻在這出大戲里,看到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堅持與熱愛,看到了最終成大事的人,身上的天真與傻氣。
這種天真與傻氣,換一種說法,是夢想與堅持。談夢想顯得老土,但一個人心底的堅韌與執著,永遠是成功的基礎。
正如哲學家小塞涅卡說的: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么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