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68.111.* | 2樓 |
|
所謂人格健康,是指每個人在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保持良好的認識水平、平穩的情緒情感、恰當的行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與職業功能。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人格的發育與環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關系一直受到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社會各界的重視。 學術界將父母養育方式分為情感溫暖型、拒絕型、過度保護型和偏愛型。 情感溫暖型父母用語言和姿態表示對子女的喜歡,經常贊揚子女,能夠諒解子女的過錯,尊重子女的意見,參與子女活動并為其成功而驕傲。 拒絕型對子女事事期望過高,過分限制子女和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過分焦慮等。 偏愛型對子女過分溺愛、遷就和偏袒。 國內外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與父母的養育方式密切相關,不良的父母養育方式會造成子女人格偏離,是導致人格障礙、神經癥、吸毒等行為問題的危險因素。 為了探討青少年人格偏離和青年人格障礙的患病率及其相關因素的關系,我們對中學生和大學生分別進行了人格偏離和人格障礙的系列研究。 對中學生的調查是在北京市兩所重點中學和兩所非重點中學進行的。按照流行病學研究的方法,采用自評問卷、“人格診斷問卷”(PDQ-R)、“父母養育方式問卷”(EMBU)調查了1148名初一和高一學生,結果發現14.3%的學生疑有人格偏離,3.7%的學生有人格偏離。資料分析顯示,人格偏離與父母的拒絕和過度保護呈正相關,與父母的情感溫暖呈負相關,父母養育方式、教育程度、學校類型等因素是人格偏離發生的可疑危險因素。 在3年后對同一批中學生以同樣方法進行了追蹤隨訪,結果發現他們的人格偏離明顯減少,初中和高中異常的學生轉變為正常的比例分別為81.3%和44.2%,而正常學生轉變為異常的比例僅分別為7.4%和2.6%。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良的人格傾向大部分會得以改善,這說明對青少年人格偏離進行干預可見成效。 對大學生的調查是在某重點理工大學中進行的。我們采用同樣方法調查了2205名一年級學生,經精神科醫生采用“國際人格障礙檢查表”(IPDE)進行檢查,確診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2.5%,其中女性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且父母關系不和睦家庭是正常家庭的2.5倍,單親家庭人格障礙患病率是雙親家庭的5.9倍。 父母的不良養育方式是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比如對子女的過分懲罰、羞辱、刻薄和吝嗇,易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感和不安全感,害怕失敗和挫折,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對周圍環境容易產生敵對情緒,易記仇報復,使之成為人格障礙高危人群。此外,家庭經濟收入過低和獨生子女亦是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 總之,在我國獨生子女的特定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的人格偏離現狀值得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高度重視。對于青少年人格障礙的預防,首先要提倡正確的父母養育方式,還應創造和睦溫馨的家庭環境,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性,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健康發育 | |
|
218.68.111.* | 2樓 |
|
61.186.245.* | 3樓 |
|
6樓 人格的特征可表現為:孤獨或合群;智慧的高與低;情緒的穩定性;順從或好勝;嚴肅認真或隨便放任;隨和或挑剔;靦腆或膽大;嚴厲或體貼;信任或多疑;務實或喜空想;直率或精明;平靜或焦慮;保守或激進;依賴集體或獨立行動;馬虎或嚴格;松弛或緊張。這些特征往往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反映出來。 對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格稱為正常人格;適應不良的人格稱為不良人格;有社會功能障礙或與社會發生沖突的人格稱為人格障礙。正常人格與異常人格的區別是相對的,兩者并無明確的界限。器質性疾病或精神病之后可遺留人格改變,稱為繼發性人格障礙或類變態人格,不在本文人格障礙的診斷范圍內。少年兒童期的行為尚未定型,其行為障礙一般也不診斷為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的共同特點有:患者有特殊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通常表現在多方面,如情感、警覺性、感知和思維方式等,有明顯與眾不同的態度和行為;患者具有特殊行為模式是長期的,持續的,不限于精神疾病發作期;患者的特殊行為模式具有普遍性,使得患者社交適應不良或職業功能明顯受損;患者智能正常,主觀上感到痛苦,但不能吸取教訓;患者的特殊行為模式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現年18歲以上。 人格障礙可分為偏執型、分裂型、反社會型、沖動型、表演型、強迫型等。 1.偏執型:這是一種以猜疑和偏執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特點為:①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或無足夠根據,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②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并可成為超價觀念;③易產生病態嫉妒;④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于他人,總認為自己正確;⑤好嫉恨別人,對他人過錯不能寬容;⑥脫離實際地好爭辯與敵對,固執地追求個人不夠合理的"權利"或利益;⑦忽視或不相信與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觀證據,因而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患者的想法。 2.分裂型:這是一種以觀念、外貌和行為奇特,以及人際關系有明顯缺陷,且情感冷淡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其特點為:①有特異的信念或與文化背景不相稱的行為;②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為或外貌;③言語怪異,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礙所引起;④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暫時性錯覺、幻覺;⑤對人冷淡,對親戚也不例外,缺少溫暖體貼;⑥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動的情感體驗;⑦多單獨活動、社交被動、缺乏知友。 3.反社會型:這是一種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特點為:①18歲前有品行障礙的證據,如經常逃學、被學校開除、因行為不軌不止一次停學、被公安拘留、反復說謊(不是為了躲避體罰)、習慣性吸煙喝酒、反復偷竊、對次參與破壞公關財務活動、反復挑起或參與斗毆、反復違反家規或校規、過早有性活動、虐待動物或弱小同伴等;②不能維持持久的工作或學習,多次變換工作;③有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④易激惹,并有攻擊行為,如反復斗毆或攻擊別人;⑤經常不承擔經濟義務,如拖欠債務、不撫養小孩或不贍養父母;⑥行為無計劃或有沖動性,如進行事先無安排的、無目的的旅行;⑦不尊重事實,如經常撒謊,使用化名,欺騙他人以獲得個人的利益或快樂;⑧對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⑨不能維持長久的夫妻關系;⑩危害別人時無內疚感。 4.沖動型:這是一種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沖動性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又稱為暴發型或攻擊型人格障礙。特點有:①有不可預測和不考慮后果的行為傾向;②行為暴發難以自控;③不能控制不適當的發怒,易與他人爭吵和沖突,尤其是行為受阻或受批評指責時;④情緒反復無常,不可預測,易暴發憤怒和暴力行為;⑤做事無計劃,缺乏預見性和堅持性;⑥強烈而不穩定的人際關系,幾乎沒有持久的友人;⑦可有自傷行為。 5.表演型:這是一這以過分感情用事或夸張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為注意特點的人格障礙。特點為:①表情夸張象演戲一樣,情感體驗膚淺;②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③自我中心,強求別人符合他的需要和意志,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強烈不滿;④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波動;⑤尋求刺激,過多地參加各種社交活動;⑥十分關心自己是否引人注目,言行方面竭力表現自己以吸引他人;⑦情感易變,完全按個人情感判斷好壞;⑧說話夸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 6.強迫型:這是一種以要求嚴格和完美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特點為:①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無缺、按部就班;②不合理地堅持別人也要嚴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則心里很不痛快,對別人做事很不放心;③猶豫不決,常推遲或避免作出決定;④常有不安全感,反復考慮計劃是否得當,反復核對檢查,唯恐疏忽和差錯;⑤拘泥細結,甚至生活小結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規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⑥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滿足的體驗,相反容易悔恨和內疚;⑦對自己要求嚴格,過分沉溺于職責義務與道德規范,無業余愛好,拘謹吝嗇,缺少友誼往來。 其它人格障礙還有依賴型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和自戀性人格障礙等。 診斷:具有上述人格障礙共同特點并排除軀體或精神疾病或精神刺激因素引起的人格改變,即可作出診斷。大部分人格障礙者都不來就診,有部分可能到心理咨詢科就診。 處理:①仔細的評估:觀察分析現在的表現與過去的資料,做系統的人格測試,如MMPI;②心理治療:由于人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故治療目標要適當;應根據人格障礙的不同類型選擇不同的心理療法;一般性的解釋指導對患者亦頗有幫助;③藥物治療:對沖動型人格障礙可使用碳酸鋰、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可改善其情感控制能力,劑量宜小量開始,緩慢加量;有焦慮抑郁者對癥處理;④強制性改造或教養:適用于對社會及他人危害較大的部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 | |
|
7樓 | |
|
| 8樓 |
|
9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