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07年5月,某醫藥公司的兩名股東向李某借款合計30萬元用于公司的經營,此后因經營不善,醫藥公司出現虧損,無法按期歸還李某借款。2008年3月18日,李某到醫藥公司主張債權,遇到該公司的執行經理張某,李某認為張某有經濟實力,遂要求張某個人出具30萬元借據,張某同意并當即以其個人名義向李某出具了30萬元借款的借據。2008年9月26日,張某與其妻王某因感情破裂,雙方經法院判決離婚,離婚時并未提及該30萬元債務一事,也未予處理。李某于2009年1月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張某與其前妻王某共同償還該30萬元借款。
法院在案件審理中,出現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張某系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向李某出具的借條,張某不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且不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的例外情形,故該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張某、王某應共同承擔償還借款義務。
另一種觀點認為:張某雖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出具借條,但該債務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王某在李某起訴前也不知曉該借款行為,故不應視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由張某個人承擔償還義務,法院應駁回李某對王某的訴訟請求。
評析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所謂“夫妻共同債務”應具備三個條件:1、必須是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借債務;2、借款必須基于夫妻的合意;3、必須用于雙方的家庭的生活開支,夫妻雙方因此享受到利益。這是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基礎。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定,是關于婚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欠債務應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及其例外規定。其實質含義是將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樣既可以減輕財產交易的成本,及時合理解決糾紛,又符合日常家事代理的基本原則。該條規定將例外情形的舉證責任分配給夫妻一方較為合理,同時也保護了債權人利益。
但對于該條款不應過于機械、不加以區分的盲目適用,法官應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正確認識和把握夫妻共同債務與夫妻個人債務的區別,這樣才能既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又能確保家庭財產關系的穩定。筆者認為第二十四條是針對夫妻一方所負債務原、被告雙方均無法證明系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下,才能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并將例外情形的舉證責任分配給夫妻方,如已經有證據證明夫妻一方所負債務確為其個人債務,仍舊依據該條款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則有悖于該條款的立法原意。
本案中,張某雖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出具借條,但該借款原為醫藥公司股東向李某的借款,且該借款均用于醫藥公司的經營,后在李某的要求下張某同意其個人償還,并當即以其個人名義出具借條,應為債務的轉移,可以判定張某個人自愿承擔的債務,并未用于家庭生活,也未經其前妻王某的同意,王某在李某起訴前對張某的借款行為并不知曉,而且張某與王某離婚時也未提及該債務,未對該債務進行分配,此時再依據《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推定為張、王的共同債務則明顯對王某不公,筆者認為此時應將第二十四條規定例外情形的舉證責任分配給原告,即李某如要求張、王承擔還款義務,則李某應舉證證明該債務取得了王某的同意或用于張、王的家庭生活,如李某不能證明,則應認定為張某的個人債務,不應視為張、王的夫妻共同債務。本案李某沒能舉證證明,故不適用《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應判決駁回李某對王某的訴訟請求,由張某個人承擔返還借款的責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