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公民間的經濟交往不斷增多,民間借貸糾紛也隨之而來。但是,在法庭上,原被告經常會說出“借條是我簽的字,但你沒給我錢”,“我們曾經口頭約定過利息”,“你還的錢是那次借的,不是這次的”等種種理由。
怎樣才能盡量避免在民間借貸中出現糾紛?為了讓出借人在借出款項時更放心,借款人在還款時更安心,律師提示市民在進行借貸行為時一定要注意“七要素”。
典型案例1
稱已還款卻未舉證 被告被判還款19萬
市民趙某訴求法院判令朋友張某償還向其借走遲遲不還的6筆借款共計25.3萬元,然而,庭審中,張某卻稱自己已經還款了,而且還償還了利息。因張某雖稱還款卻不能有效舉證,日前,南開區法院判令張某償還6筆借款中屬于個人借款的4筆款項,共計19萬元。
原告:巨款借了兩年一直不還
被告:錢早還了卻拿不出證據
原告趙某訴稱,原告與被告張某系朋友關系,因被告資金短缺,自2005年6月24日開始,被告陸續向其借款共計25.3萬元。
針對原告的訴求,被告辯稱,2005年6月24日及6月30日,被告向原告確實借款12萬元,但其已于當年9月償還了15萬元,其中包括3萬元利息。而其他借款,一部分為被告所擁有的投資公司所借,不是個人借款,另一部分雙方雖然簽訂了借條,但趙某并沒給付款項,因此,被告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求。
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先后向原告借款6筆,其中以個人名義借款4筆,款項共計19萬元。此4筆借款,被告分別給原告出具了借據,但借據上均未約定借款利息及還款期限。另外兩筆借款,原告承認是用于投資公司房屋租金及室內裝修等,不屬于個人借款。
被告在庭上辯稱,在原告的一再催要下,其已于當年9月份還了15萬元,此后又先后4次還款共計25.5萬元,故已將所欠原告款項還清。但對此,原告卻稱被告所還上述款項是償還另外借款,與此債務并無關系,而被告也未能對所還款項有效舉證。
法院:依據借條判令被告還款
法院經審理認為,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被告稱已經先后還款25.5萬元,但其未向法庭提交有力證據,因此,法院判令被告償還原告4筆個人借款,共計19萬元。
典型案例2
稱被脅迫簽下借據 沒有證據照樣得還
周某憑一紙借據將妻子的朋友孫某告上法庭,訴請法院判令孫某償還其所借的30萬元款項并支付利息。然而,孫某卻稱因自己患有腦疾,在借條上簽字時并未仔細查看借條內容,且借條是在周某家人的脅迫下簽字的,簽字后周某也未給付款項,自己不應為此承擔還款責任。
日前,南開區法院經審理認為,孫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且其不能提交自己與周某無借貸關系的有力證據,據此支持了原告的訴求。
原告:借走30萬元后朋友失信
被告:簽下借條緣于多種原因
原告周某訴稱,原、被告系朋友關系,被告因急需用錢,于去年5月18日向其借款30萬元,雙方約定一年內還清,并約定如一年內被告無償還能力,把自己名下位于天津站后廣場的一套房子賣掉用以償還借款。但借款后,被告至今未償還該筆借款。
庭審中,被告辯稱,自己與原告并不相識,雙方也沒有經濟往來,只因被告與原告的妻子因集資相識,其后原告之妻怕集資有風險,要求被告做擔保,自己便簽下了借條。
被告稱,當時原告之妻將30萬元打入自己妹妹的賬戶,被告便將該款打入了集資公司負責人的賬戶。去年5月18日,原告女兒經營的商店開業,被告前去慶賀,晚10時許,原告一家人將被告拉到原告家,逼迫其在30萬元的擔保書上簽了字,稱不寫就不讓被告走,被告要求給丈夫打電話,也遭對方拒絕。在這種情況下,被告稱自己才簽下了借據。
庭審中,原告持有的借條是否能證明雙方之間的借貸事實成為爭議焦點。原告稱,被告在借條上簽字后,自己便當場給付了30萬元現金。
而被告雖承認借條上的簽名和日期是自己所寫,但稱內容并非自己書寫,且因患有腦疾并在原告家人的脅迫下,當時并未看清借條上的內容。而且,簽字后,原告也并未給付其30萬元。被告同時向法庭提交了原告之妻通過自己妹妹與集資公司經濟往來的票據以及自己的診斷病歷等證據。
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與原告之妻系朋友關系,去年5月18日,被告在原告女兒書寫的借條上簽字,該借條載明“2006年5月18日孫某找周某借款30萬元整,孫某承諾一年內還清。如一年內沒有償還能力,就把房子賣掉用于償還借款”。同時,借條中注明了借款人和出借人的姓名及借款日期等事項。
法院:無證據支持被告應還款
法院認為,被告雖提交了原告之妻通過被告妹妹與集資公司往來的票據以及被告的病歷證明等證據,但往來票據只能證明原告之妻曾經參與集資行為,而病歷雖然證明了被告患病的事實,卻不能證明當時她在借條上簽字時的身體狀況。
而被告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原告提供的借條能夠證明雙方之間的民間借貸關系,據此,法院判令被告限期歸還30萬元。但因雙方在借條上并沒約定利息等情況,因此法院對原告關于借款利息的訴求未予支持。
〔律師說法〕
簽借貸合同注意“七要素”
近年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公民間的經濟交往不斷增多,民間借貸糾紛也隨之而來,怎樣才能在民間借貸中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一份合理、合法的借款合同應該如何書寫,一旦出現借貸糾紛,怎樣的證據更容易獲得法庭支持,對此,本市擊水律師事務所范培紅律師提示市民,在進行借貸行為時,要注意“七要素”。
1 應看清借據、謹慎簽名
借款合同可以由借貸雙方的任何一方書寫,但雙方一定要看清合同內容,凡涉及借款時間、用途、數額、期限等重要條款一定要認真查看,最后由合同雙方親筆簽名。如果有擔保人的,還需要擔保人簽名,最好由幾名當事人按下清晰的指印。當事人的簽名和指印將具備法律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民間借貸發生在親友之間,于是有些出借人會礙于情面不要求對方書寫借款合同,而僅僅是口頭約定,這樣的民間借貸一旦發生糾紛,出借人無法向法庭提供證據,便會“有理說不清”。
范律師介紹,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時,應要求原告提供書面借據;無書面借據的,應提供必要的事實根據;沒有證據的請求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所以,借款時打借條是非常必要的。
2 了解借款用途、保證還款合法性
盡管有些借款人在借款時存在著諸多原因或不愿示人的個人隱私,但出借人仍舊應該在簽署借款合同時了解對方借款的用途,最好能將借款用途寫進合同。
若借款人將款項用于非法用途,出借人的債權也將不受法律保護,借貸雙方的違法借貸行為還將依照有關法律予以制裁。因此,借款用途的合法性,保證了將來還款的合法性。
3 雙方應約定合理利息
很多時候,民間借貸雙方可能會處于情面上的考慮不明確約定借款利息,雙方發生糾紛后,就會給法院的審理帶來麻煩,因此,如果借貸雙方確實不約定借款利息,可在借款合同中寫明,若約定利息,則要依照相關法律約定合理的利息及利息期限。
《合同法》中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約定支付利息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這里所說的利率規定是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中規定的“借款利率可適當高于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
4 設立擔保,可讓出借人更放心
在《合同法》中規定的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等5種擔保方式中,民間借貸關系主要使用其中的保證和抵押。在數額相對較大的民間借貸中,出借人可要求借款人提供財產抵押或由他人擔任擔保人。當到達還款期限而借款人無力償還借款時,債權人可以依法變賣抵押物優先受償,或由擔保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抵押和擔保都需要簽訂書面協議,借貸雙方對還款期限、還款利率等借貸合同內容進行重新約定時,需要經過擔保人的同意。設立擔保,可以讓出借人出借款項更放心。
5 糾紛發生后,有力證據最重要
糾紛發生后,法庭審理最重證據,因此,擁有有力證據的一方更容易獲得法院支持。因此,在借貸合同簽訂后,借貸雙方都要保存好借據,為將來還款和維權保留證據。而在借貸合同簽訂過程中,有條件的話,可以保存完整的錄音、錄像資料,也可持借貸合同到公證處公正。完整翔實的影音資料可成為提交給法庭的重要證據,而經過國家公證機關公證的借款合同作為證據將很難被****。
6 催要借款,兩年是個坎兒
根據《民法通則》中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起計算。也就是說,借款到期后的兩年內,債權人不向債務人要求歸還的,超過兩年則不受法律保護。因此,提醒借貸關系中的款項出借人不要礙于面子一再拖延催款時間,從而導致超過訴訟時效,喪失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7 借款、還款時,都寫下“收據”最保險
在借貸關系中,借款人收到所借款項后出示的收據同樣重要,它可以證明借款人收到款項及出借人借出款項的事實。而在借款期限到達后,借款人向出借人歸還借款,出借人也要出具收款憑證,證明借款人已經還款、債權債務關系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