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國主義者依靠其龐大的軍事力量發動侵略戰爭,給亞太地區許 多國家和人民造成空前的浩劫和災難。戰敗投降后,日本于1947年5月開始實施新的 《日本國憲法》。新憲法在第二章“放棄戰爭”的第九條里,明確規定(日本)“不保持陸 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半個世紀過去了。《日本國憲法》第九條文字依舊,但現實已與它大相徑庭。今天的日 本不僅是世界經濟大國,也是軍事強國。1996年,日本國防預算高達500億美元,超 過英、法兩國總和,高踞世界第二位。幾十年來,在美國支持和扶植下,日本以“自衛”的 名義重新武裝起來。為在亞太地區重執牛耳,它不僅重建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陸海空軍,而且 還是潛在的核導彈大國。 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固體火箭自V2火箭問世50多年來,導彈幾經更新換代,以固 體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彈道式導彈(特別是核導彈)已成為當代殺傷破壞效率最高、威懾力 最強的武器系統。現在,除了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以外,還有不少國家想擁有它。其中, 最具有實力的國家是日本。幾十年來,日本通過發展空間運載火箭,掌握了世界一流水平的 固體火箭技術。 日本從50年代開始研制現代運載火箭。1970年2月,它用L4S三級固體火箭 將24千克重的“大隅”號衛星送入太空,成為第四個用自己火箭發射衛星的國家。70年 代引進美國先進的“德爾它”火箭技術后,日本空間事業發展步伐加快。20多年來,它已 用L、M、N、H、J等5個系列的11種火箭發射了50多顆不同軌道的衛星,成了一個 實力雄厚的空間大國(表1)。從表1可看出,自L4S開始,無論哪一次發射都使用了 固體火箭(有時用作助推器)。頻繁的發射,使日本在固體火箭領域(包括發動機的推進 劑、材料、噴管技術)以及火箭的控制、發射技術等各個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并達到世 界一流水平。 推進劑 自80年代起,日本固體火箭和美國、前蘇聯先進的固體洲際導彈一樣,都采用羥基尾 聚丁二烯(HTPB)復合藥作為推進劑。材料日本的新材料、新工藝歷來走在世界前列。 它的固體火箭使用的高強度合金鋼NT150(H2火箭助推器使用)與HT230 (M5火箭的一、二級使用)、鈦合金(M3S2及N火箭的三級)以及碳纖維增強塑 料(M5火箭的三級),都是世界上同類中性能最好的材料。 噴管技術 現代固體發動機噴管的喉部要經受2500~3000℃高速熱氣流沖刷,而且噴管還 要全軸擺動使噴流改變方向產生控制飛行的力和力矩。80年代,日本通過研制H1火箭 的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掌握了用碳碳復合材料制造耐燒蝕高空噴管的技術,通過研制H 2火箭的助推器,掌握了特大型擺動噴管技術。H2助推器噴管重1985千克,比美國 MX洲際導彈一級發動機噴管(重745千克)大得多。它采用石墨喉襯、碳酚醛等抗燒蝕 材料,采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統實現噴管全軸擺動。此外,M5的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上,日本也采用與美國MX水平相當的“延伸噴管”技術,與美國一起在這個高技術領域里 名列前茅。 控制技術 N2火箭引進美國速率捷聯控制系統以后,日本開始在空間運載火箭上使用全慣性控 制技術提高衛星的入軌精度。在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技術支持下,日本發展了 獨具特色的火箭控制技術。在TR1A及M5火箭上,它率先使用光導纖維構成光路的 激光陀螺,組成了不僅適用于火箭也適用于導彈的精度高、簡單可靠的控制系統。 眾所周知,1983年美國里根政府推出“星球大戰”計劃以后,美國和蘇聯相繼部署 了最先進的固體洲際導彈MX(1986年)、SS25(1985年)、SS24 (1987年)。它們不曾料到日本后來居上,1988年開始研制規模更大、運載能力更 高的M5火箭(見圖)。 M5火箭已經在1997年2月14日首次發射成功,把“繆斯B”(Muses B)衛星射入太空。這樣一來,日本就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大三級固體火箭的國家。 日本固體火箭可以改成各種射程的導彈 “固體空間運載火箭”與“固體彈道導彈”之間,技術上本來就只有一紙之隔。倘若把 火箭運載的衛星換成導彈的彈頭或核彈頭,改變飛行軌道,它就成為能攻擊地面目標的彈道 式導彈或核導彈。 日本固體火箭品種較多,可以組成各種戰術導彈和中程、遠程及洲際導彈。 戰術導彈 日本可利用TR1A固體火箭改裝成戰術導彈。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為進行H2火 箭的單項研究實驗和微重力實驗,80年代至今先后研制并發射了TR1和TR1A火 箭。TR1A火箭直徑113米,全重103噸,裝7噸HTPB復合推進劑。TR 1A火箭可把630~750千克的微重力實驗艙射到265千米高度,并使它落到數百 千米外的海面上。1991年9月,TR1A火箭進行首次發射,就在控制系統中使用了 中精度光纖陀螺。計算表明,如果把它的“實驗艙”換成700千克重的彈頭,這個火箭就 成為射程超過750千米、可以裝載在越野汽車上發射的機動戰術導彈。這樣的導彈,能攻 擊韓國、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的目標。 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的河內山治朗曾經在1990年著文,展望了加一個35噸燃料 的兩級火箭(TRX)方案。它的射程能力,將超過美國的“潘興2”導彈。“潘興2” 導彈全重73噸,其中一、二級分別裝備32噸和22噸HTPB復合推進劑。發射 726千克彈頭時,其最大射程可達到1800千米。這種射程的導彈,能攻擊中國東北、 華北、華東、華南的目標,甚至可以打到西安。 戰略導彈 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研制的H2火箭助推器(SRB)直徑18米,裝59噸HT PB復合推進劑,海平面推力158噸,工作時間93秒。如果將其發動機殼體換成碳纖維 復合材料以減輕結構質量,那么僅僅用一個助推器作單級固體火箭,它就可以使2噸重彈頭 達到5500千米以上的射程。 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研制的M3S2和M5三級火箭與美國、前蘇聯的遠程導彈、 洲際導彈主要參數的比較見表3。從表3可知:(1)如果把M3S2火箭的助推器、芯 級的第三級及衛星去掉,換裝上彈頭,它就成為一個重約47噸、長24米的兩級中遠程導 彈。其射程能力與前蘇聯SS20導彈相當,從日本可以攻擊遠至馬六甲海峽的整個東南 亞地區。 (2)不帶助推器的M3S2芯級火箭與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相比,其一、三級 發動機綜合性能相當,二級發動機比沖較低,結構也比較重。但M3S2發動機裝藥量比 “民兵3”多85噸,所以其總運載能力與“民兵3”相當。如果用碳纖維復合材料更換 其合金鋼殼體,它的射程能力將超過“民兵3”及SS25導彈。如果適當減少推進劑、 縮短導彈長度,它可以成為車載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 (3)M5火箭比MX洲際導彈大得多。宇宙科學研究所公布它的運載能力是可以把 2噸重的衛星射入250千米高、傾角31°的低圓軌道。這個能力,相當于能把25~ 3噸重的彈頭送到洲際射程。如果一、二級殼體材料更換為碳纖維復合材料,其運載彈頭能 力可能超過4噸,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上最大的三級固體導彈。 日本有制造彈道式導彈彈頭和核武器的潛力 制造彈道式導彈彈頭的能力 彈道式導彈的彈頭從數百乃至上千公里的高空重返大氣層,飛行條件極為惡劣。許多想 擁有彈道式導彈的國家,都因為無法越過這道技術障礙而里足不前。而日本恰好在相關領域 里,擁有世界公認的技術優勢。 中遠程導彈、洲際導彈的彈頭以43~75千米秒的高速和40°~20°傾角再 入大氣層。巨大的沖擊波產生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大氣壓的外壓作用于彈頭殼體。同時,與 空氣摩擦還產生巨大的熱應力和劇烈升溫(遠程導彈彈頭端頭可達到3000~4000 ℃,洲際導彈彈頭端頭可達到太陽表面溫度,即6000~10000℃)。60年代,曾 經用鎢合金作彈頭端頭,但它只不過耐3500℃,不久就被淘汰了。1969年,日本東 麗公司生產出世界上首批高強度、高模量碳纖維。以此為開端,出現了耐高溫、耐燒蝕、抗 熱震、密度僅為鎢合金110的碳碳復合材料,以后的洲際導彈彈頭都用它。90年代,日 本開始在航天技術中大量使用碳碳復合材料。在高性能碳纖維產量方面,東麗公司一直占據 世界首位。1996年2月12日,由兩級狀態的J1火箭將1040千克重的日本“希 望”號航天飛機的“高超音速飛行試驗件”(HYFLEX)射入亞軌道。HYFLEX以 大傾角(49°)再入大氣層,速度達到M=144。它完整地落到1300千米以外的 海洋中。這次再入飛行試驗表明,日本事實上已完成了相當于射程3000千米的彈道式導 彈彈頭的再入防熱工程考核。鑒于日本在碳碳復合材料領域中的技術優勢,可以認為,一旦 日本作出決定,它很快就能造出洲際導彈的彈頭。 除了防熱問題,現代彈道導彈的彈頭還要解決“落點精度控制”(即精確制導、末制 導)和“反攔截”(即突防)兩大難題。眾所周知,美國在這些領域中處于領先地位。但美 國常常依靠日本進口高精度電子部件和技術。1985年夏季“星球大戰”計劃開始后不 久,美國曾要求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提供東芝公司的成像尋的裝置(它不受紅外線和雷 達干擾)。除了這個例子,人們還可以通過美國希望從日本獲得諸如高速邏輯砷化鎵器件、 亞微米光刻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看出日本在精確制導、突防方面均有雄厚的實力。 制造核彈頭和核武器的潛力 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核動力與核武器擴散的專家們曾經得出結論,如果一個國 家要想制造一枚簡單而適用的原子彈,應具備的條件是:①掌握核反應有關理論;②掌握核 武器基本裝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③具有制造核武器和試驗核裝置的技術設備;④擁有足夠 的核裂變材料;⑤愿意拿出必要的財力物力用于發展核武器。 他們認為,頭三條幾乎是每一個具有一定工業能力的國家都能夠做到的。因為公開的文 獻中,報道了許多有關核反應堆和核武器方面的技術,包括過去很難得到的制造核材料的資 料。別說是工業國,就是半工業國,都具有制造第一代裂變核武器的技術能力。只要它們有 了足夠數量的武器級核材料,那么,它們就能制造出核武器。 日本核原料極其貧乏。據70年代統計,它的天然鈾儲量和生產量,都不到世界總量的 千分之一。為解決核電站的原料供應以及其他目的,日本近幾年從英國、法國購進钚,總量 已達45噸。其中,已運進國內16噸,其余因遭到反對尚滯留在英國、法國。 1995年12月8日夜,位于福井縣敦賀市的日本“文殊”型快速增殖核反應堆發生 嚴重的鈉蒸汽泄漏事件,激起國內外一片反核聲浪。除了對核安全的擔心,國際反核組織著 重指出,“文殊”反應堆使用的一噸多钚,足以制造120多顆核彈。日本有關當局當然矢 口否認此事,但國際反核組織的警告并非小題大做。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專家們指出,在現在的各種核反應堆中,用液態金屬鈉冷卻的快 速增殖核反應堆(如“文殊”堆)的燃料和產物中,钚總量和可裂變的核材料钚239的含 量都是最高的,因此認為它是與核武器制造和核擴散關系最緊密的一種反應堆。核武器專家 們把钚239含量占總量93%以上的钚定義為“武器級钚”,占80%左右的钚定義為 “反應堆級钚”。5~10千克“武器級钚”就能制成和美國投在日本威力相當的原子彈 (22萬噸TNT當量)。1957年,美國曾經進行了一次“反應堆級钚”的武器試 驗,證實它也能產生核爆炸,只不過威力只有“武器級钚”的120。依此看來,國際反核 組織的警告的確應該受到重視。而且,稍有核常識的人都知道,钚239含量較低的“反應 堆級钚”,經過核燃料后處理工廠的提純,就能成為高級的“武器級钚”。日本在這方面起 步不晚。1977年日本專家就曾經介紹了日本在1971年6月至1974年10月建造 茨城縣東海村燃料后處理廠的情況。二十多年了,日本在核燃料提純的后處理技術領域,無 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日本的潛力遠不止于制造第一代水平的裂變原子彈。幾十年來,通過發展民用核電成長 起來的一批核科學家和核工程技術人員,利用日本核工業的基礎和高科技優勢,在與第二代 核彈緊密相關的核聚變領域進行了一般工業化國家也望塵莫及的工作。雄心勃勃的日本人, 甚至計劃21世紀登月,從蘊藏量豐富的月球上取回氘和氚,而氘和氚的聚合反應與裂變反 應相結合,就是氫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