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研究生成為數據的奴隸!”- -
"對于研究小組的課題負責人來說,要下定決心善待您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不要讓他們成為數據的奴隸。要積極推進他們的工作,將他們未來的職業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前。保證他們能夠像您一樣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美好新年。"這是2004年最后一期《自然》雜志社論向科學家提出的5個新年期望之一。"導師應善待研究生"被《自然》慎重地列為新年期望之一,顯而易見,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普遍問題。
"不要讓研究生成為數據的奴隸!" |
(科學時報2005-01-05 10:57:20)
|
□本報記者 易蓉蓉 "對于研究小組的課題負責人來說,要下定決心善待您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不要讓他們成為數據的奴隸。要積極推進他們的工作,將他們未來的職業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前。保證他們能夠像您一樣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美好新年。"這是2004年最后一期《自然》雜志社論向科學家提出的5個新年期望之一。"導師應善待研究生"被《自然》慎重地列為新年期望之一,顯而易見,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普遍問題。 在北京某研究所的一個實驗室里,4個博士生很坦率地和記者交流了關于導師與研究生的一些問題,結束交流后才覺得這個話題未免沉重了點。這個實驗室面積很大,格成十幾個小單元;裝修得很好,家具電腦等物品也很不錯,看得出經費比較充足。 "我們現在經常見不著導師" "我們現在經常見不著導師,為什么?他必須出去跑,跑課題、跑項目。以前他剛回國的時候,還是經常在實驗室的。不是他本人想出去跑,而是現在的課題就是這樣申請的——不是因你的實驗室在自己的領域排名靠前,比如發表論文又多又好,各種比賽都拿前幾名,就給你最多的經費。據我們導師介紹,在國外的時候,只要你做得最好,第二年的經費自然就最多。國內就不一樣,不看你的排名,而看你和某些官員的關系。關系"鐵"的拿得多,關系遠的肯定拿得少。有一次,我無意中聽到我們導師跟實驗室的另一位老師說,明年是否考慮增加一個有這方面特長的人,專門去申請國家課題和爭取橫向項目。他說自己盡量關起門來不想這些煩心事,否則整天在外邊跑,科研都耽誤了。"與導師的交流機會越來越少是他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當課題經費成為維系實驗室運作和科研人員收入的重要支撐時,課題負責人不得不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爭取課題和項目上。而目前,國家課題經費的分配權掌握在行政人員而不是專業技術人員手中,于是行政人員幾乎成為科研人員圍繞的中心。近年來,將管理科技資金的功能轉移到相對較為獨立、受行政干擾較少、評審較為公正的部門的聲音越來越強烈。 另外,還有觀點認為,科研人員通過課題經費來增加收入的制度在改革之初的確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但時間長了,其消極作用逐漸開始顯現。美國科研人員的收入也與項目經費掛鉤,但比例不像我國這么高,而在歐洲則是完全脫鉤的。 一者,導師帶的學生越來越多;一者,導師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爭取經費,于是導師對學生的指導以及二者之間的交流成為令人擔心的問題。 "導師存在嚴重的項目驅動傾向" "我們和高校不太一樣,實驗室主要還是做項目和課題,我們導師存在嚴重的項目驅動傾向。說實話,開始的時候做項目還是很好的,可以鍛煉很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做項目會給你一定的壓力,你必須趕緊學、趕緊做好,不能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度。但是到第三年、第四年,就覺得是低水平的重復,老是原地踏步,學術層次提高不了。我認為我們導師指導學生獨立科研的意識不強,項目驅動傾向強一些。研究生應專注于學術基礎的夯實和學術水平的提升,導師應該多從我們的論文和未來發展的方向考慮,而不僅僅是項目驅動。因為項目分給很多人做,我們都只對自己負責的這一部分比較了解,獨立科研和整體能力還是不強。"導師的項目驅動傾向成為他們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很多實驗室的老師科研任務較重,帶學生的意識可能稍微差一些。這還僅僅是客觀條件的限制。最令人擔憂的是他們主觀上將研究生和博士后視為數據的奴隸,視為廉價的勞動力,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學生未來的職業利益拋在腦后。研究生不能奠定扎實的科研基礎,以致沒有強勁的后發力。 "導師自己的論文也有水分" "我們導師不是我們這個領域最牛的,但是科學院的任務是每年要發表若干篇SCI論文,所里也有自己的規定,哪有那么容易?。≌f句實話,我們導師自己的論文也有水分。當然我不光是說我們導師一個人,很多論文都是這樣,因為現在的評價體系就看重論文的數量,而不是質量。我們平??次墨I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看到某位作者的這篇文章,突然聯想到他另外一篇文章,好像是一篇文章拆分成的若干小論文;還有的是將不相干的內容雜糅成一篇論文,都不知道編輯收了多少版面費,或者他們關系多么鐵,‘摻水‘、‘拼湊‘的投機取巧行為隨處可見。我們研究生現在也同樣有指標,博士生一律要求在SCI的期刊上發文章,挺郁悶的。我們老板都到不了那水平,我們就更別提了。我們有時候就把論文改頭換面一稿多投,碰碰運氣唄。還有,我聽說別的所去年一個博士生為了在3年內畢業,改了實驗數據,導師也是睜只眼閉只眼,差不多是默認了,好像自己的弟子3年畢不了業自己也很沒面子。其實國外博士作六七年的多得是,根本不該以年限而必須以水平來衡量是否合格。"論文注水是這些博士生提出的第三個問題。 將論文指標與學位、職稱、評價結果直接掛鉤,成為研究生和導師們寫論文"求量不求質,攀高不務實"的驅動力。而注水多多的論文自然會遭到權威雜志的"無情拒絕"。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早在1998年,《自然》雜志就向中國科學家發放了一份如何投遞文章的小冊子,封面上印有一句中國古訓——"質重于量"。 據統計,2002年,中國科學家以第一作者在《科學》和《自然》這樣的國際頂級科技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只有15篇;在國際權威的《科學引文索引》(SCI)中,中國論文數在全球排名第6;中國科技人員發表的論文總數有7.7萬余篇,超過法國,躍居世界第5,但平均被引用率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數量上,中國稱得上是論文大國,但質量卻不盡如人意。中國論文的質量和引用率為何如此之低?《科學》雜志編輯蓋伊·里德豪夫分析,"中國論文發表遭遇的最大問題還是研究基礎水平低"。 課題負責人跑課題、做科研和指導學生的時間減少、項目驅動、論文注水拼湊是學術界非常普遍的現象,關鍵是這對學生或者未來科研工作者造成了極不好的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一位教育學者認為,一定要把學術規范與為人師表結合起來。他說,"傳道、授業、解惑"是為人師表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三者之中"傳道"放在第一位。"道"包括為學之道,也包括為人之道。無論是為學還是為人,導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F在很多學生之所以改實驗數據,拼湊畢業論文,在學術上犯規、栽跟頭,就是因為缺乏正規的學術規范教育和嚴格的學術訓練,不少指導教師沒有盡到為人師表的責任和義務。學術規范應成為學術素質教育的基本環節之一,研究生教育應抓緊補上學術規范教育這一入門課,以培養其學術倫理、學術紀律、學術素養和學術能力。如果研究生存在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那么導師理應承擔失察、失職的責任,并引咎受責。
(易蓉蓉)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