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中國道家研究院
多年來,我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如今紛亂嘈雜的外部世界里,我們怎樣能夠保持住自我內(nèi)心的清靜呢?這幾年來,我通過參悟《太上說常清靜經(jīng)》,終于有了一些心得與體會,愿在這里與大家分享。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如今物質文明的快速發(fā)展,真可謂是日新月異,都到了令人眼花繚亂、意亂神迷的地步。不可否定的是,在越來越強大的物質進步的保障下,我們的身體感覺越來越舒適了,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另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的內(nèi)心疲憊感,卻絲毫沒有因為身體上的舒適而有任何的緩解與改善,相反,我們在鋼筋混凝土的巨型森林里迷失了心靈的方向,人們常常生活在“舒適的疲憊”中焦慮不已,不能自拔。
為什么會這樣?
其實,我們道教早課里的《太上說常清靜經(jīng)》早就有了回答。
太上說: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人的本性其實都是向往清靜的自然本性的,但本性常常會不自覺地受內(nèi)心的干擾而迷失方向;人的內(nèi)心也是向往清靜的自然本性的,但人心常常會不自覺地受欲望的羈絆而不得自由。如果能夠遣散欲望牽制,內(nèi)心就會自然恢復平靜,能夠洗滌內(nèi)心蒙塵,本性就會自然得以重現(xiàn)。人本性與內(nèi)心歸于清靜,就能合乎道而同于德,六欲不可再生,三毒可以消滅。
所謂“六欲”,無論是東漢哲人高誘所說的“生、死、耳、目、口、鼻”的也好,還是后人總結的“眼、耳、鼻、舌、身、意”也罷,無非都是指人與生俱來而無需學習的生理需求或感觀欲望;所謂“三毒”,有說“三尸”之毒者,也有說“貪、嗔、癡”三毒者,無非也都是指由欲念所產(chǎn)生的、阻礙人的本性與內(nèi)心向道的東西。
人以眼去觀色、耳來聞聲、鼻去嗅香、舌來嘗味、身去感寒暑、意來知善惡,人依賴著這六根認識著我們身處的大千世界。但是,這六根也是人產(chǎn)生欲望的最本質根源。人心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產(chǎn)生欲望進而迷失本性的事情,無時不刻地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拿吃飯這件事情為例,當人還是呱呱墜地的一嬰兒的時候,其欲不過果腹而已,但隨著歲月的推移、人生的逐漸成長,吃飯就不僅僅是果腹如此簡單的追求了,吃得更香、更美、更有味道就成了口腹之欲的目標。所以道祖才說“圣人為腹不為目”。
《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其實,人們于塵世中追求的一切,都與這吃飯是一個道理,在欲望的驅使下,無所不求其極:以極致絢目的色彩悅目、將極致刺激的樂調(diào)娛耳、令極致復雜的口味爽口、使極致難得的珍羞裝身、用極致奢侈的用物顯榮,人類對物欲需求的追求總是要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仍不肯罷休。但我們道袓老子告訴我們:過度地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正是使我們“目不能見、耳不可聞、舌不知味、心緒失常、行為混亂”的根源。
一個人越是將精力投入到外在世界的物欲漩渦里,內(nèi)心就越是難守清靜,物質上的日漸豐隆,往往帶來的只是心靈上的日益空虛,一種極致的“滿足”,換來的只是另一種極致的“失落”。——這就叫作“六欲”使人迷亂。
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期望吃要吃得更好,穿要穿得更美,用要用得更奢華。求財?shù)娜讼胫蟾嗟呢?,為官的人惦記當更大的官,做學問的人夢想一鳴驚人而出人頭地,這些違背了吃、穿、用、財、官、學本質意義的顛倒夢想,就叫作“貪毒”;見到它人比自己吃得好、穿得美、用得精,看見別人發(fā)大財、當大官、成名人就怨天尤人,忿忿不平,責怪上天對自己不公,這就叫作“嗔毒”;明明得不到,非要日夜思念,妄求在心,這就叫作“癡毒”。如此三毒,都是過度欲望的結果啊!如此三毒之下,又如何能保持內(nèi)心清靜呢?
道祖太上曰: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萬物本來無名無相,是人的分別心讓萬物在人心中產(chǎn)生了是非美丑的差別;太上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如若我之內(nèi)心能保持清靜自守,天地就與我同在。我即萬物,萬物即我,自然并無你我他,一切世俗名相的追求,不過是幻像罷了,萬物與我皆在自然之中,何求之有?人過份著于名相,就會產(chǎn)生妄想,妄想則是內(nèi)心痛苦的根源。我們在追求某一東西的時候,必然會拿某些東西去換,這是“天道自然損益”的自然法則,人生過程之種種一切,就猶如切一塊蛋糕,這塊多切點,那塊就必然少一點,事業(yè)強一點,也許身體就差一點,金錢多一分,或許良心就少一分,物質的追求多一點,也許內(nèi)心的寧靜就少一些……唉,天下萬物,莫不如是啊!
其實,人的一生,無論物質生活多么地致極,總是不能給人以真正的快樂,所以道祖才告誡人們要“遣欲澄心”、“去彼取此”,去掉那些多余的外在物,返回到人清靜的本性世界中去。只有將那些看起來很美的物欲追求看輕看空,內(nèi)心才能復歸于恬淡和寧靜,達到自在的快樂,這種快樂,是自由所賦予的快樂。
如何才能“遣欲澄心”?太上曰: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于空。如太上所云,萬物的本源本無名無相,無所尋跡,我們觀照自己內(nèi)心時,只有放空內(nèi)心,舍棄一切執(zhí)著,放下一切妄念,以“空明”的心去觀照萬物之形態(tài)種種,原來都是無名,如此才能豁然通達,了知我們所處的紛雜嘈雜的世界,原本是清靜無為,湛然常寂……
如此明達,還有什么不能清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