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末的地方自治

  1901清末新政推行后,曾試行地方自治,雖各地進度、實效不一,并因強行攤派所需經費而不時激怒民眾,但其畢竟標志著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近代化開始起步,其間的教訓也很深刻。

  地方自治的范本

  新政期間的地方自治,以1909年1月18日清朝政府仿照日本《市町村制》頒布的《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鎮鄉地方自治選舉章程》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者多為地方官紳自發聯手推行,以直隸為代表。

  1906年8月,天津自治局設立。留日歸來的凌福彭為督辦,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翰林院檢討金邦平協同辦理。他們以日本民間自治為模式,招募畢業于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的鄉紳為宣傳員,廣為散發白話宣傳資料。1907年至1908年間,直隸先后有百余人赴日考察地方自治,參觀日本的參事會、市區役所、町村役場和議會,以及公立學校、警視廳、消防署、水利、衛生、農工等組合、勸業儲蓄銀行、釀造所等。

  1907年3月,天津自治局起草的《試辦天津縣地方自治章程》,經仿照日本設立的天津縣自治期成會的批準,規定設立天津地方議事會和董事會,議員由選舉產生。在經過對參選人資格的審查后,同年6月16日,舉行了天津歷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自治選舉,共收回有效選票12461張,確定有選舉資格者2572人,初選出135人,再從中選出30人當選為議事會議員。次月,以李士銘為議長、王劭廉為副議長的議事會召開第一次會議。

  1908年,以天津自治局為基礎,成立了自隸自治總局,負責直隸全省的地方自治事宜。《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鎮鄉地方自治選舉章程》頒布后,地方自治進展更快。

  地方自治的開展

  1909年頒布的《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鎮鄉地方自治選舉章程》所規定的地方自治范圍相當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地方文教。包括經辦中小學堂、蒙養院、教育會、勸學所、宣講所、閱報社以及“其他關于本城鎮鄉學務之事”。2、地方衛生。包括清潔街道、蠲除污穢,設立醫藥局、醫院、醫學堂、公園、戒煙會,辦理“其他關于本城鎮鄉衛生之事”。3、地方公共設施。包括改正和修繕道路,建造橋梁,疏通溝渠,建筑公用房屋,設置路燈及“其他關于本城鎮鄉道路工程之事”。4、地方實業。包括改良種植、牧畜及漁業,設立工藝廠、工業學堂、勸工廠,改良工藝,整理商業,開放市場,防護青苗,籌辦水利,整理田地以及“其他關于本城鎮鄉農工商務之事”。5、地方公益。包括救貧、救荒、育嬰、施衣、放粥,成立救生會、救火會,采取義棺義冢、保護古跡以及“其他關于本城鎮鄉善舉之事”。6、地方公共營業。包括開辦電車、電燈以及自來水等業務。7、地方自治經費的籌措。

  上述內容,大體涵蓋了現代國家基層政權所承擔的公共職能,與中國傳統社會里甲、鄉地組織主要以支應官差、為官府催糧征賦、報案傳人等為職責不同,它主要承擔興辦新式教育、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發展近代實業、建設近代公共設施、提供社會保障等公共職能,開啟了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結構的近代化進程。

  1909年4月,直隸自治研究所成立;10月,直隸憲政研究會成立,始于天津的地方自治向直隸全省各縣推廣,其間所孕育的政治民主、民權自治等意識,引人注目。同年2月1日的《申報》載文指出:“立憲之事千端萬緒,而皆基于地方自治。立憲國,一曰法治國,自治即法治之肇端。故有自治之材,斯有代議士之人材。”

  清末江南城鎮的地方自治活動,開展得也很活躍。在《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鎮鄉地方自治選舉章程》頒布前,可以1905年成立的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為代表,多為地方紳商自發舉辦地方自治。由李平書等人主導的上海地方自治運動,頗具規模和成效。其間,在江南各城鎮相繼出現一些自發成立的自治團體,除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外,還有鎮江中區議事會、常熟昭文地方自治會、蘇州蘇省地方自治研究會、寶山自治研究會、吳縣自治會、嘉興公益會、鄞縣鄞邑自治會、奉化自治會、鎮海自治會、長興公益社、湖州地方會議公所、嘉興公益社、孝豐自治公益社、山陰公益會、秀水王江涇公益社、杭州自治會等。

  自《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鎮鄉地方自治選舉章程》頒布后,參與地方自治的江南紳商更多。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改組為上海城廂內外自治公所,致力于疏浚河道、修筑道路、推動新式教育、倡導清潔衛生等地方公益事務。熱心地方自治的蘇州紳商“聯合同志,組織團體,以專辦地方公益事宜”,并以街道為行政區劃,成立了名為市民公社的基層自治組織,“凡關于道路、衛生、保安等類,集思廣益,實力施行”。其重點,先是清潔街道、挖井通溝、修橋筑路等,漸而涉及地方經濟和政治,旨在“擴大市面,擴張權利,不惟增無量之幸福,更且助憲政之進行”。此后,又有閶門外渡僧橋四隅市民公社、金閶下塘東段市民公社等成立。

  清末浙北各市鎮的自治活動也有展開,至1911年大多經市民選舉產生了鎮自治機構議事會、董事會,設立了辦事機構自治公所。其中,1909年雙林鎮開始舉辦自治,次年由該鎮士紳設立籌備自治公所,著手分劃自治區域,調查人口和選民人數。1911年春,基本完成各項籌備工作,并投票選舉成立了議事會和正副議長,以及董事會和總董。議事會和董事會隨即行使城市自治議決和執行機構的職權,在不到半年間,“議事會議決案不下十余起,究以時間過促,董事會執行者止清道、路燈、禁煙數項而已”。《雙林鎮志》載,同年該鎮成立了公益清潔所,承擔鎮上街道的整修、清掃和路燈管理等事務。

  江蘇寶山的實踐

  19世紀20世紀之交,與上海毗連的江蘇省寶山縣,涌現了一批熱心于桑梓改革的新鄉紳。他們藉“地方自治”,以創辦新式教育入手,多方啟迪民智,同時進行水利、交通、田賦、警政乃至于社會習俗等改革,掌握了地方社會變革的主導權。

  自上海開埠,聲光電學等近代科技文化日漸傳播。影響所及,與上海毗連的寶山,“海外文明,輸灌最早,一切勸商興學,凡關地方自治公益,足以構造共和基礎者,皆得風氣之最先”(《寶山共和雜志》第5期)。寶山人的思想觀念為之變化,許多人為上海的新文化、新職業所吸引,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就“闖上海”,或進入新式學堂、書院求知,或進入工商企業“學生意”。如1871年至1873年招生的清政府最早的公派留美幼童中,就有5名寶山縣人,他們是目前所知的寶山最早的留學生。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長起來的寶山縣的新知識群體百余人,構成了寶山縣新一代的知識群體。他們的特點是能夠順應晚清社會變革的時代潮流,在甲午戰后,不滿清朝專制統治的腐敗,向往立憲、民主,除了袁希洛、邵曾鍔等少數幾個人在日本或杭州武備學堂參加同盟會,主要在國外或其他地區活動以外,其余的絕大部分都在寶山縣及其相鄰的上海等地奔走呼吁救亡圖存,相繼參加地方社會改革事業。

  戊戌維新前后,廢科舉興學校創辦新式教育,是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救亡圖存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思潮,同時又是兩個世紀之交中國社會變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得風氣之先的寶山縣新知識群體在甲午戰爭后不久,“慨念救國自強,非先興教育不為功”(民國《寶山縣再續志》卷14,人物),即開始在家鄉興辦新式教育。汪元裙毅然棄官回鄉里江灣任教。在羅店,他們促進老鄉紳李鐘瀚創設菁峨學堂。1901年開始,潘鴻鼎、袁希濤等人更多方集資,積極籌辦新式學校,到1905年,全縣已創立學校20所(民國《寶山縣續志》卷7,教育)。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之后,寶山的新知識群體踴躍地投入爭取立憲,以及作為立憲運動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自治之中。他們富有歷史責任感,樂于對家鄉承擔一定的社會職責,“視自己家鄉的福利增進和利益保護為己任”(張仲禮:《中國紳士》,第48頁)。通過長期在故鄉的活動或與故鄉保持的各種聯系,寶山新知識群體逐漸與原有紳士群體彼此加深理解,互有讓步,互相接納,并且推動后者追隨時代潮流前進。

  在清末立憲運動和地方自治等社會改革事業中,兩者大體能保持合作關系。舊鄉紳李鐘瀚、張寶鑒、告老還鄉的兵部郎中朱詒烈等,都在地方改革和自治中給予理解、合作,不少人還在自治團體中擔任職務。這樣,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和各類革新事業的實踐,寶山新知識群體不僅增長了處理社會事務的實際才能,而且進一步加深了對全縣各類事務的了解和參與,鞏固和擴大了在寶山社會改革中的主導地位。錢淦就是他們的一位代表。清末寶山城鎮社會改革,就是在以錢淦為代表的新鄉紳的領導和推動下,克服種種困難,努力開展的。

  1906年春至1909年夏,新鄉紳在寶山縣成立團體,創設機構,舉辦若干自治性質的革新,為正式開展地方自治鋪路奠基。他們仿效上海紳商自辦機構、團體,籌措經費、整頓地方,以立自治之基礎的思路,最初以學務公所,繼之以教育會和勸學所,隨后又創辦清丈局,作為主要領導機構,促進寶山的改革事業。

  1907年后,寶山新鄉紳以學務公所、勸學所和教育會為主要機構,廣泛聯絡舊鄉紳和工商、學界人士,多方位籌措經費,從推廣學校教育入手,創辦師范學校,培養小學教師,又創辦了一批小學校和職業學校;在城廂和吳淞創辦巡警局,初步建立起近代警政。同時又創辦通俗教育社和戒煙會,對民眾進行科學知識包括鴉片煙的危害和戒煙的方法的啟蒙。而體操學校的開辦,則為爾后籌設商團、民團提供了條件。

  1909年初,清政府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同年7月,寶山新鄉紳即成立籌備自治公所,領導全縣推行自治的各項活動。清末地方自治,主要是在府州縣及其下屬自治體內推行。當時分為兩級,府州縣的自治稱為上級自治,城鎮鄉的自治稱為下級自治。城鎮鄉自治先實行,府州縣自治后實行。實行這兩級地方自治的首要任務,則為設立推動機關和訓練自治人才兩項。

  寶山縣籌備自治公所為推動該縣正式開展地方自治的總機構,是由清丈局、教育會、勸學所和地方自治會、地方公益會、戒煙總會、羅店吳淞兩個商會以及各廠主要紳董的共同籌備而成立的,其領袖和基本骨干也是由上述組織經協商后推舉產生的。因此,上述組織的主要成員也就成為自治公所的領袖或骨干。

  寶山自治公所成立后,在錢淦等人的努力下,組織了自治研究所,創辦了《寶山自治雜志》,作為對本縣自治問題的調查研究,普及自治知識、交流各城鄉自治情況和指導自治運動正常開展的機構。與此同時,組織人力分赴全縣鄉村,深入進行了持續一個多月的地方自治宣講,并著手分期籌設城鎮鄉自治機關。

  寶山自治公所不僅積極籌設各市、鄉自治機構,而且推動原有的清丈局、教育會、勸學所等機構繼續開展各項改革和建設事業。在兩年多時間里,清丈和興學兩項工作,在經費短絀的情況下,取得新的成就。到1911年,清丈完成了十分之八,并新辦10余所小學。禁、戒鴉片煙的工作也取得新成績。其他如浚河、筑路等,也有新的進展。

  地方自治的經費難題

  各地在推行地方自治的過程中,普遍面臨所需經費嚴重短缺的問題。當時辦理新政和地方自治,州縣學務、衛生、善舉、實業等事項,均被清朝政府定位為國家政務以外的地方自治事務,其所需經費不許動用國家租稅,幾乎完全由地方自籌。由于數目巨大,無法采取傳統的私人募集、私人經理的方法運作,于是各城鎮鄉紛紛設立地方財務機構,籌措地方公共收入,從而產生了鄉鎮地方自治財政。

  由于鄉鎮地方公款公產和罰金很少,實際上清末鄉鎮財政經費主要來源于各種名目的公益捐,國家財政沒有提供支持,幾乎完全依靠鄉鎮社會自身的財力。這就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基礎教育所需經費,理應由政府提供,當時卻是政府強制性地要求各地開設中小學堂、蒙養院等,并規定其費用完全由民間自籌,這勢必招致民眾的不滿和對立情緒,加上一些地方主持其事者克扣貪污、中飽私囊,各地頻發“毀學”即搗毀學堂的事件。1909年,《東方雜志》以“毀學果竟成為風氣耶”為題刊文指出:“自無錫毀學之事起,四川、江西旋亦有毀學之事,今則廣東毀學之事見矣。考其原因,無非為抽捐而起”。

  據統計,在清末發生的170起毀學事件中,有94起由教育經費問題引起;在浙江發生的256起鄉村教育訴訟案件中,有162起與教育經費有關。誠如有學者指出的,當時發生的各種自治風潮,其矛頭具體指向各城鎮鄉基層自治組織,實質上則是民眾對新政改革舉措使他們未及享受其益,卻先飽嘗其苦的嚴峻現實的抵抗。其教訓,無疑是很深刻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基層社會的管理是最難的,清末給老百姓投票權,老百姓卻不敢相信
江蘇省通志稿民政志 第一卷 ~~~~ 第三卷
晚清蘇州地方自治略論
近代中國,最早“市”制的雛形,始于清末,但徒有虛名
清末地方自治與近代義務教育的興起
江海晚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丘县| 清流县| 新田县| 嘉黎县| 大化| 塘沽区| 应城市| 司法| 东阿县| 吉木萨尔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东乡| 汉川市| 恩施市| 博乐市| 葫芦岛市| 合山市| 镇原县| 正镶白旗| 武冈市| 凯里市| 陵水| 北宁市| 蕉岭县| 武功县| 静海县| 宜君县| 南宫市| 扎赉特旗| 静乐县| 珲春市| 辽阳县| 中超| 丰台区| 马关县| 镇坪县| 伊宁市| 大新县| 普宁市| 盐边县|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