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旭輝都會上品花園」
消融的都市“美學館”
...
“流動空間,即不把空間作為一種消極靜止的存在,而是把它看做一種生動的力量。本案,景觀和建筑之間采用象征性地分隔,從而保持內外空間最大限度的交融和連續,喚醒空間的流動性。”
挑戰——
如何實現空間之間相互滲透?
蘇州,擁有著獨具特色的水鄉城市景觀。縱橫交錯的河道穿梭在整座城市中,這使得水運成為了主要的交通體系,人們的日常與生產生活在年年歲歲之中,與自然水鄉景觀交融在一起。
而如今,橋梁林立,水泥圍城,建筑和自然環境相隔絕。曾經那種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于當代的都市人而言,變得彌足珍貴。
本案位于蘇州市吳中區,地塊正位于交叉路口的一角,東西狹長,北側緊鄰著蘇福路高架橋,周邊車來人往。如何在這片場地中,隔絕嘈雜,而又實現建筑和景觀空間相互滲透?
探索——
消融的都市“美學館”
大多數“美學館”都以一種極少主義的空間形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采用了象征性的分割,實現了空間之間界限的消融。
本案借鑒“美學館”的空間關系,在整潔干凈的圍合場地內,形成了既分割又連接,既簡單又復雜的序列關系,呈現出一個建筑和景觀彼此消融的流動空間。
△借鑒美學館的空間關系,消融空間界限,打造流線型空間
這座“美學館”的城市展示界面,借以連續性草階、干凈整潔的灌木和樹陣,打造了具有連續性的沿街界面。示范區的內部空間,得以與街道上車水馬龍的嘈雜相隔絕,醞釀出一個靜謐自然的展示環境。步入大門,是一段芝麻黑花崗巖材質的石路。兩側由白墻圍合,與外界相隔。地泉噴涌,不絕也不鬧的潺潺水流聲,讓空間形成了某種自生的力量。
在石路盡頭,是磨砂玻璃構造的格柵屏障,在透與不透之間,隱藏了都市人們對自然的渴望與向往,實現了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滲透和交融。
從前場穿過接待廳,即達到光影庭院。接待廳建筑采用玻璃的墻體,將室外的景色引入,景觀也成為生活空間的重要組成。
光影庭院采用無頂結構,光線自然引入,實現了室外空間、灰空間到室內空間的通透。△大塊的置石和一棵常綠樹,佇立在場地的中央,構建出一個時間停滯的狀態,闡發出對“永恒”的思考。由光影庭院,從側面的轉角,可以直接到達藝術長廊。這個轉角,兩個空間形成了視線連通,空間之間的界限被打破。△白色溫潤的圍合墻體,是對“空”的表達,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顏色對內部空間的干擾,使內部景觀呈現出最本質的狀態。△追溯著蘇州的水鄉記憶,空間中軸營造了一條鏡面的“水巷”。陽光下各種景象的倒影,和人的記憶思緒交織在一起,共同構建了一個“空間的隱喻”。
△畫面由下而上,依次是黑色鏡面石、黑色礫石、大理石墻體和涂料鋁板,干凈整潔,呈現出空間的純粹感。△隱蔽角落處上方有光的射入,和砂石、孤樹一起營造出禪意空間在藝術圓庭,中央玻璃的墻體材質,讓室內空間的封閉性被徹底打破,與室外景觀產生聯系。自然的光線自圓形的中庭灑下,經過水的反射和柵格的遮擋,彌散在整個空間中,刺激著人和空間產生對話。
△大理石地鋪、黑色砂石、石塊、綠地、白墻......簡單材質的疊加運用,在小空間中也凸顯出豐富的層次感。
△白墻背景是對“純粹度”的表達,無論是樹的投影,還是背后的天空,都被映襯得干凈無比。
人行至流動的空間中,與建筑、景觀都有了更親密的交流互動,空間流動的魅力也在體驗中在自然而然的散發出來。內容來自安道設計 理想邦整理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