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一個春季的繁花似錦,萬物開始迎接夏天又一輪的成長。初夏的微風中,陽光照著不遠處的兒子。順著兒子成長的足跡,我看到撒播在兒子內心的智慧種子,有些已經發芽,散發出清新的香味;有的則在他心靈的土壤里靜靜地等待,等待發芽之后迎接夏天的另一片繁華。
面對著對世界和未來一無所知的孩子,給他什么東西才會是他生命中最好的禮物,這恐怕是很多家長都在思考的問題。而我要給孩子的,是要讓他一生都受用的禮物。
誦讀經典,用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孩子----
中國的儒學等一些經典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哲學和做人的根本,給孩子種上這些種子,孩子就可能成長為懂得仁愛、禮儀、守信、智慧的人,而這些恰恰就是人生觀的基礎,生命擁有了這些東西,就是擁有了快樂和幸福的基本元素。
龍龍小時候,我們周圍朋友的孩子在誦讀經典。誦讀經典對培養這些孩子的品性和行為習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了讓龍龍也能從中受益,我決定也把他送到國學班,那時他才3歲。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古文生澀難懂,很難小孩子接受,但是看到龍龍第一次上國學班時專注的神情,我知道他并未感覺到困難。龍龍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對一切充滿了好奇,聽到電視廣告語都愿意背誦下來,這時古文和廣告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區別。在老師和我的鼓勵下,3歲的龍龍像模像樣地坐在教室里,饒有興趣地開始了他5年的讀經之旅。
在接下來5年的時間里,不管風雨交加嚴寒酷暑,我都會雷打不動帶著龍龍去讀經。5年中,我們付出著,努力著,堅持著,也收獲著。龍龍先后誦完了《大學》《中庸》《論語》《弟子規》《增廣賢文》等內容,目前正在進行《論語》第二輪的學習。
讓孩子不覺得經典枯燥,必須要把其中的內容和孩子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傳統文化在孩子眼里有更多現實意義。比如,結合《論語》給他講如何做人的道理,就會在孩子心里種下善良仁愛的種子。孩子在辨別是非、思考問題等方面會有很大的提升,他會逐漸懂得如何做一個善良仁愛的君子、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如何交友,如何敬師,甚至如何學習。
《論語》中有宰予晝寢一節。宰予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他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剛開始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這個人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通過學習這一段,龍龍明白了觀察人一要聽其言,二要觀其行,要善于發現同學的優點,做到取長補短。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讓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不僅是對他思考能力的鍛煉,也可以幫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龍龍4歲起,我就開始帶著他做善行日記,只到他能夠獨立完成。剛開始,兒子的善行很簡單,比如“幫同學把快要掉下來的文具盒放好”等。慢慢地,龍龍已經能從周圍人的行為上來反思自己了。比如,看到別人吃飯浪費,反省自己要惜福;看到媽媽和奶奶洗衣服很辛苦,就反思以后要愛惜干凈的衣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等等。后來,由于每天都有日記作業,善行日記沒有做到每天一記,但是在龍龍的心里,已經有了日行一善的思維標桿了。
每天讀經也讓龍龍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晨讀在我們家是雷打不動的節目。我每天早上看書,龍龍6:30左右起床后也到書房讀書,我則開始準備早飯,一般會6:50吃早飯。這樣龍龍早上能晨讀20分鐘,每天固定的晨讀累積下來的效果不可小看。晨讀時,孩子頭腦清醒,記憶力比較好,能對所學的功課、所讀的書有很好的回顧和溫習。而這個固定的閱讀時間,也逐漸幫他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幫他們辨別是非、接人待物,但是等他們獨自面對生活的時候,他們怎樣去鑒別、去抉擇生命中一個又一個的岔路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童年時代就把這些道理播種在他的心田,這樣的孩子成為一個仁義、善良、敦厚、機敏而富有智慧的人會比成為一個讓父母和社會擔憂的人的幾率要大得多。
給孩子學習的源動力:求知欲----
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總是超乎大人的想象。每一個孩子對這個新鮮的世界都會感到陌生和好奇,擁有探索和感知世界的欲望是他們的本能。
龍龍從懂事起就是個“問題大王”,他會把不相干的問題聯系在一起,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盡管有些問題我們也不知道答案,但是我們很珍惜孩子的每一個好奇的發問:“你真是太棒了!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認真觀察,用心思考了。”有時我們會耐心告訴他答案,有時則會鼓勵他自己去尋找答案。
對孩子萌發的好奇心,鼓勵是最好的呵護。有一次,我和龍龍走在放學的路上,他驚奇地說:“媽媽,有沒有覺得天空的云有什么特點?”我眨眨眼睛說:“沒有哦,什么特點呢?”
“上課間操的時候,我被天空深深地吸引住了:一望無際的天空被一條線把一分為二,一邊沒有一絲云彩,非常純凈,藍得出奇,另一邊被大塊大塊的云遮住了,太陽時不時地在云縫里撒上一點金黃色。真是美麗極了!”
“觀察得這么細致,你可真棒!媽媽也看到了,但是沒有你觀察得這么仔細,說明你的觀察能力越來越厲害了。下次寫作文如果能用上這些描寫天空的詞句,肯定很出彩!”聽龍龍把天空描述得這么美麗,我不由自主地鼓勵他。
“可是,媽媽,這是什么云呢?”興奮之余的龍龍又有些迷惑。
這可把我難住了:“我只知道高積云、卷積云、蘑菇云,卻沒有見過這樣的云,怎么辦呢?”
“不要緊,我們回到家查一查書和電腦吧。”龍龍給我解圍了……
生活中我們母子經常會有類似的對話,利用生活中的點滴就能激發孩子的探究意識,也能讓他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漸漸地,孩子探索、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碰到問題不但自己去尋找答案,而且還開始自己動手,驗證自己的推理。
從牙牙學語到在我的引領下進行探索,到母子一同尋找答案,再到現在能自己去尋找答案、去試驗,這三個階段的成長讓我感到很欣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孩子能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我知道,他可以不需要媽媽的陪伴,自己在科學的天空翱翔了。
做個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母親-----
其實,我應該感謝兒子,是他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生活,讓我的生命更加富有意義。
一天晚上,龍龍拿著寫好的語文作業讓我簽字,看到字面不干凈,我臉上的表情多云轉陰:“作業這么臟怎么拿給老師看呢?媽媽說你多少次了,怎么不見長進?”龍龍低著頭,默默地回到桌子旁,坐下重寫。不知道是因為當時太晚了,龍龍有些累,還是因為我的批評讓他的心情不好,總之那次的作業他重寫了好幾次。
雖說批評也是愛的一種方式,但看到龍龍委屈的臉龐,我想自己是不是太偏激了?龍龍能明白我的苦心嗎?我不斷反思,隨后向龍龍講明自己的苦心,希望他能理解媽媽對他的態度。通過這樣開誠布公的交流,龍龍明白了批評是媽媽對她的愛,他也希望媽媽以后可以用更加平靜的方式對待他。
做了將近9年的媽媽,原來以為是我在幫助他,但細細想來,孩子何嘗不是自己的老師呢?如果家長只是原地踏步,不在學習方面花費精力,那必將會被成長的孩子拋在后面。家長只有比孩子站得更高,才能做好孩子的領航人。
因為他上國學課,我也開始接觸中國的經典文化,給自己好好地補了一課。經過不斷地積淀和學習,我試著擔任孩子們的國學誦讀老師,和孩子們在課堂上的互動不斷激發我對經典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也是因為他,我不斷地在反省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出問題的時候首先從自身找原因,而不在一味地對孩子要求孩子;更是因為他,我也在不斷地探索未知的奧秘,和他一些學習生活細節中的知識……
子曰:“道不遠人。”我們從巨人鋪就的歷史之路上走來,我們還要沿著這條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和孩子一同在智慧的光芒下學習成長,讓經典的書香穿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給孩子最純真的生命禮物,讓孩子感受到擁有智慧的快樂,體驗到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