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老子之后,春秋時期,孔子根本上無視、篡改,和修正了西周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其結(jié)果,僅僅是從“倫理”的意義上來認識“道”、“德”,從而為“倫理道德”的出現(xiàn)而奠基。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里,顯而易見,孔子的“道”、“德”思想是與西周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完全不同的。因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周人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是指的“王道”、“德治”,即一個國家的“政體”和“政治”。在這個“政體”和“政治”中,就包含了“政”、“刑”、“德”、“禮”等等。顯然,孔子這里并非在說這個“政體”和“政治”本身,而是在講這個“政體”和“政治”要怎樣才能給“民”帶來“教化”的影響。從而孔子偷換概念,將周人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引向了“思想”、“倫理”的范疇,進而使得“道德”概念出現(xiàn)。
其實,孔子偷換概念的結(jié)果,旨在宣揚他的“仁政”。
那么,孔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呢?
這主要就是講“仁”、“愛”。即講“克已復禮”、“仁者愛人”;講“忠”、“孝”、“節(jié)”、“悌”、“信”;講“宗宗”、“親親”;講“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是,歷史的看,孔子的“仁政”只不過在“倫理”思想上表現(xiàn)為對西周“王道”的補充,并且可以為“王道”所利用,而在“政治”上則實際表現(xiàn)為一種“空想”。因為,脫離了“王道”的“仁政”,它無視了社會“為王而治”的現(xiàn)實,這使得統(tǒng)治者不會滿意,同時,“倫理”、“教化”并非就等同于“政治”,這就必然使得其對現(xiàn)實政治的無有作為。
除此之外,在對“道”、“德”的認識上,孔子思想還有哪些弊端呢?
主要的,就是不懂,或者說無視、抹殺了老子的“道”、“德”思想。特別是,無視、抹殺了老子對“道”的認識。其表現(xiàn)在,在“哲學本體觀”上,孔子沿襲了西周人的“天命”觀,而無視老子的“陰陽及其變化”觀;在“哲學認識論、方法論”上,孔子無視了老子所揭示的“剛強勝柔弱,及柔弱勝剛強之道”的思想,特別是“柔弱勝剛強”的“條件”的思想,由此,孔子無視社會的“武、戈不息”的社會本質(zhì),而抽象的認識人。其結(jié)果,則將“仁”、“愛”以及“仁政”引向了空想之歧途。
正是如此,孔子的“道德”思想表現(xiàn)出了一種歷史的倒退。
四、
戰(zhàn)國時期,莊子的“道”、“德”思想又有重大的變化,并且在空想之歧途上走得更遠。
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不難看出,莊子這里所說的“道”,似乎既不是的“王道”,也不是如老子所說的“陰陽及其變化之道”。
那么,莊子的“道”、“德”思想究竟是什么?
莊子又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可見,莊子敬畏“自然”,同時又看重“自我”。而在“自然”和“自我”之間,莊子則講“順應自然”。因此,在莊子看來,“自然”才具有至高無尚的主宰地位。而這,就正是莊子所說的“道”。
顯然,莊子的“道”是曲解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的結(jié)果。表現(xiàn)為“純自然”、“任逍遙”。這種曲解時至今根深蒂固。
不獨于此。整體看來,莊子的“道”、“德”思想是十分復雜的,并開始了向玄化的方向變化。
莊子“道”、“德”思想的復雜性主要表現(xiàn)在:
一是主要將周人的“民得”思想具體化為“我”。
二是在曲解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礎(chǔ)上但又大量吸收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三是接收了周人以及孔子的“天命”觀。莊子認為,只要“順應自然”,則“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認為做事順應自然,對一切生死、榮辱、壽夭等等都會看成是無所謂的事了。
四是接收了孔子的從“仁、愛”空想之中所反映出來的視人為“抽象的人”的思想。
因此,莊子的“道”、“德”思想不是在講“王道”、“德治”,以至“仁政”,不是在講“政體”、“政治”,和“治世”,而其思想“神龍見首不見尾”,故只能以“玄”來概括之。從而使得中國的“道”、“德”思想開始了向玄化的方向變化。
由此可見,至今被人們所謂的“老莊”之說,是十分錯誤的。
因為,進一步看,莊子在對現(xiàn)實,及在對人生處世上的消極、避讓的“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和“出世”思想,這就完全證明了他根本就不懂老子的“天地之道”,即“剛強勝柔弱,及柔弱勝剛強之道”,特別是其中的“柔弱勝剛強”及其“條件”。而與老子的“入世”的、“革命”的思想相悖。
如上所述,無視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及其“條件”的思想,就是無視了活生生“人”,無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人的歷史主動性。可見,莊子思想同樣表現(xiàn)出了一種歷史的倒退。因此,老子和莊子,并非就是道學“一家人”。
五、
在莊子之后,特別是西漢中期以后,“孔孟之道”成了正統(tǒng)思想,中國“道”、“德”思想繼續(xù)淪落了下去,并且,走向了庸俗化。
其淪落和庸俗化的表現(xiàn)在于:
一是代之“道”、“德”思想而起的“道德”觀普遍出現(xiàn)。這種“道德”觀不講“政體”、不講“治世”,而完全陷入了“倫理”的范圍。
二是視“道”為“專于一技之長”。所謂“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即證明如此。于是,出現(xiàn)了諸如“醫(yī)道”、“師道”,甚至于“茶道”、“棋道”等等,而且泛濫成災。
其淪落和庸俗化的惡果在于:
一是使得對中國的“王道”,及其“政體”、“政治”,和“治世”等等的認識出現(xiàn)了斷層。在這種背景之下,葬送了極富創(chuàng)造性、革命性的老子思想和哲學。并從此以后,給了一些西人“東方無哲學”的口實,至今令西洋看不起中國人。
二是使得中國的“理學”、“心學”泛濫,使得專制主義統(tǒng)治了中國幾千年,使得中國社會在專制主義的泥淖之中緩慢的向前發(fā)展。
三是使得以孔子的“仁政”、莊子的“順其自然”式的“空想”和“自慰”成為了麻痹人的思想、消磨人的斗志的精神鴉片。這種“空想”和“自慰”,使得中國面對列強累戰(zhàn)累敗,飽受磨難。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國的“道”、“德”思想絕非是“道德”。中國的“道”、“德”思想有著巨大而深厚的政治學、哲學的意義。特別是,老子對“道”的三個層次和三種形式的認識,和對“道”、“德”關(guān)系的認識,無疑的,叫做“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以令被今天人們所公認的中、外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們汗顏。然而,看看中國“道”、“德”思想的淪落和庸俗化,和倫理“道德”觀的泛濫成災,無疑的,這真真成為了一大歷史的嘲諷,和玩笑,真真成為了中國思想界的莫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