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法制時報 2016-02-14 記者 周頔
“下午講完課,互動提問中絕大多數都是問社會工作的。”1月7日凌晨3點半,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席小華收到了好友楊新娥的留言,以及朋友圈上的點贊和笑臉。
此前一天,全國檢察機關未檢業務培訓班正式開課,來自全國各地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218名檢察官開始接受業務培訓。
“社會工作介入未檢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是培訓班開設的第一門課程,席小華是這個學科的開拓者,也是培訓課程的主講人。
盡管學員們都已在未檢工作一線從業多年,然而席小華所提出的“社會工作”進入檢察機關的合作模式,對大多數檢察官來說仍然是一個新鮮的概念。
已經與席小華在司法社工領域合作了6年的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處處長楊新娥,主動承擔起了經驗交流與答疑解惑的責任。一天的授課與交流下來,218名檢察官記住了席小華,也記住了司法社會工作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從2003年進入社會工作系攻讀博士學位,到今天利用社會工作優勢進駐司法機關開展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幫扶項目,席小華已經在司法社會工作的路上走了十多年。
助人自助,社工與司法的需求對接
在人們眼中,席小華與嚴肅死板的公檢法人員不同,是一位充滿人文關懷的老師和學者。她以社會工作者獨有的胸懷和愛心,守護著迷失青春的孩子們。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席小華曾經也是一名科班出身的法律人,有著過硬的法學功底。
“做司法社工研究和實踐其實與我的學術背景有很大關系。”席小華告訴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她曾經專注于犯罪學中未成年人犯罪領域的研究工作。
席小華發現,從法學角度去探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現象,只能得出相對應刑事政策、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進意見。然而,防患于未然的社會預防與干預并不是法學工作者所擅長的。
2003年,首都師范大學組建社會工作系,調任該系的席小華驚喜地發現社會工作的核心理念、知識訓練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幫教的延伸、深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法學領域沒有找到的方法論在社會工作領域找到了,但社會工作畢竟是個業務性的學科,還需要有平臺進行實踐。”席小華說。為此,她帶著社工的專業和理念先后走進了社區矯正中心、未管所、工讀學校等。
2009年6月,在一個未成年人犯罪研討會上,席小華認識了在海淀檢察院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楊新娥。
“當時我在會上提出了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需求和困境,而席小華也介紹了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教育保護未成年人的理念等。我發現我們的價值觀非常契合,于是就主動跟她認識了。”楊新娥回憶說,當時決定與席小華在司法社工領域開展合作,但是怎么做雙方都沒有思路。
于是,席小華帶著6個實習生來到海淀檢察院進行實驗。最初實驗的3個案例取得了非常圓滿的效果,楊新娥激動地說:“未檢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挽救未成年人,讓他們回歸社會,而司法社工做了檢察院沒有做也不好做的。”
2009年9月,海淀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處正式成立,探索出的4+1模式明確指出依托司法社工進行未成年人幫教,教育感化未成年人,這才使得席小華的實踐落了地。
質疑與非議的重重困境
“做社工研究的老師也會有很多想法,認為我這是不務正業。有些人會多想,覺得這中間有個人的利益。”面對外界的質疑和非議,席小華并沒有太放在心上。
只是隨著司法社工的工作開展,擺在面前的三個實際困難卻讓她犯了難。
首先,在司法領域開展服務,社會工作者面臨著身份合法性的質疑。
“法律人是非常講依據和規則的群體。由于司法社工是一個開拓產物,而學生們當時還沒有畢業,沒有考取社工師資質,國內檢察院、法院等機構也沒有社會力量介入的先例,我們只能模糊化邊界,打著法不禁止則可行的牌子,用實際行動證明社工存在的必要性。”席小華說。
除了合法性質疑,席小華面臨的第二個困境是業務對接的專業性。
專業社工由于法律知識與背景的匱乏,在與海淀檢察院進行合作的過程中,許多社工不知道如何與檢察官溝通。檢察官也不了解司法社工的作用與專業優勢,無法很好地展開未成年人幫教的合作。
與此同時,司法社工不同于普通的社工,他們的服務對象并不是普通的社會弱勢群體,而是有偏差認知和行為習慣的未成年人,幫教他們需要較高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這對社工的價值理念形成了較大的挑戰。
為此,席小華一邊宣傳協調社工在公檢法機關的作用,一邊帶領學生們提高業務素質。6年來,在海淀檢察院進行的1200多個案例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新開拓領域必然面臨資源性困境。
“大學老師不善于社會交際,很多問題是我沒有提前準備好的。”想起創業之初的艱難,席小華不禁感慨萬分。
團隊在組建之初,由于經費一直沒有到位,席小華就用寫書的稿費給孩子們開工資。
通過多方尋求支持,申報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嘗試項目,使得海淀區政府出資購買了首師大司法社工的服務。
2012年,首都綜治辦、團市委開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司法社工經驗,16個區縣得到了全覆蓋。席小華的團隊也得到了團市委的肯定,獲準注冊成為社工NGO組織。
案主與社工的共同成長
席小華的社工事務所取名叫做“超越”,這個超越并不是為了和誰去比拼爭搶。超越,是助人超越,助他們自己超越。
看社工服務案例報告,是席小華最快樂最感動的事。作為督導,她要給社工們指導和評價,許多案例都使她深受觸動,不禁掉淚。
在點評一位社工幫助犯盜竊罪的未成年人重新適應社會過程中,席小華寫下了這樣的評價:本案社工對小草(當事人化名)身上所展現的優勢與潛能大加贊賞,而且自己對小草的肯定及時反饋給了小草,讓她能夠充滿自信地面對未來的生活……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小草不再逃避困難,而是開始勇于承擔責任,并用自己的行為彌補自己的過錯,重新承擔起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的責任……小草的轉變令人欣慰,而社工始終堅持“相信案主能夠轉變”的基本價值觀,并通過“積極挖掘案主內在的積極力量”促進這種改變的專業能力同樣令人欣慰。
時任小草案件經辦檢察官的程曉璐對小草作出不起訴宣告,小草對她說:“謝謝檢察官,讓社工走進我的生命,讓我知道原來生活可以這么美好!”
很難想象,就在社工介入前的幾個月,小草還因生活的困窘有過自殺的念頭。
自我與社會的價值認同
如今,在北京的16個區縣,司法社工已經延伸到公安、檢察院、法院,形成一條龍涵蓋。
“全程的社工陪伴,最大化體現了少年司法人性化原則,兒童權利最大化原則,理清偏差的行為習慣,提供人文支持與關懷。”席小華說。
“在公安階段,社工主要工作是提供合適成年人陪伴和羈押必要性評估。除非特別必要,不得羈押,還有違法不犯罪的未成年人幫教,青少年犯罪預防;在檢察院階段,主要是做社會調查報告,幫助檢察院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長經歷、背景、生活情況,對犯罪原因進行分析,回歸社會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再犯可能性風險評估;在法院階段,主要是庭前教育,用個案管理模式,從公安到檢察院再到法院,幫教一直在介入。”席小華說。
楊新娥告訴記者,全國未檢檢察官有一個微信群,每當席小華有新的理論著述,她在群里說一聲,這本書就必定會遭到“瘋搶”,網上斷貨是常有的事。
原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嵇昆梅是通過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學研究會認識席小華的,現在她擔任著首都師范大學司法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的首席顧問。
她談到,社工進入司法程序是大勢所趨。“法官媽媽”尚秀云這樣的幫教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法官、檢察官的手不能伸得太長,幫教感化未成年人還需要專業力量介入,那就是司法社工。
席小華將自己比作一個修渠人。她說,大學老師的兩個工作任務,一個是教學,一個是科研。科研就像找水挖井,而司法社工的實踐相當于將水從井里引出了,用于生產和灌溉。
前不久,席小華榮登2015年度“北京社會好人榜”,北京市法學會也對她的工作給予了嘉獎。席小華表示,榮譽都是過去的,未來將繼續致力于司法社工的普及與探索,愿司法社工能夠在全國廣泛推廣,保護幫助迷途的未成年人,讓他們做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