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才體會到
最幸福的事情就是
有一展燈唯獨為你點亮
推門聞到的飯菜飄香
飯在桌上
你在心里
在我們五歲的時候,最渴望得到的,是一只芭比玩偶;十歲的時候,是媽媽做好晚餐等你回家吃飯;二十二歲時,希望得到一個高學位,希望成名或希望有一段可以結婚的戀情;現在,有多少人目標一次又一次的改變,只剩下想實實在在地做一點事,出一分力,能過活就滿足了呢?
“看,你不明白,我是個忙碌的事業女性......”
“這種借口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流行,忙忙忙,每個人都以忙為榮。喝著無聊的茶,吃著應酬的飯,嘴巴便嚷忙,造成一種社會沒了他便會得塌下的假相,忙得如無頭蒼蠅,小主婦邊搓麻將邊呼喝兒女做功課,也是忙的一種,忙得簡直要死,”他叉著腰,“原來你們并沒有進步。”
這是亦舒小說《朝花夕拾》中的一段。這城市容不得浪漫悠閑,幾百萬市民同心合力,眾志成城地鏟除閑情逸致,且成功了。
我們總是看起來那么那么的忙,然而真的很忙嗎?
為了工作,每天醒來的第一感受不是窗外撒進的陽光,而是“快遲到了”的鬧鐘提醒和匆匆洗漱、打扮然后出門的快節奏。別說品味一頓美味的早餐,連喝杯牛奶的時間好像都沒有,就要開始穿梭在城市的車水馬龍和洶涌人群的浪潮中。
我們像土撥鼠一樣過著現實的日子,與地鐵里來來回回成千上萬的陌生人擦肩而過,被擠得像罐頭里地沙丁魚,彼此貼得很近,卻心靈很遠。
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吃飯也變成了一件功能性的事情,管飽能有力量工作就行了,而不再是一種享受。我們一天就吃一頓或兩頓飯,我們吃了幾百次的泡面和地溝油的快餐,并好像樂此不疲。
忙,讓美食變成了一個奢侈的東西。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回答:哪有時間好好吃一頓飯?最主要的是哪有人給我們做一頓美味的飯?懷念媽媽的飯又如何,可她又不在我身邊。懷念家鄉的飯又如何,可它在離我那么遠的地方......
現在才體會到,最幸福的事情是:是有一展燈唯獨為你點亮;是推門聞到的飯菜飄香;是飯在桌上,你在心里。
多想再回到十歲時,心中耿耿于懷的,不過是放學(下班)后返回家中有沒有一桌媽媽的晚餐在等我,一句“回家吃飯”。
這些所有的生存細節和疑惑,都讓這個世界變得冰冷。而世界有多冷,回家吃飯就有多暖。
“當拖著一天的疲累,回家還能吃到“家里的味道”,不是吃啥都味道一樣的地溝油,放心的品嘗每一口飯菜的芳香,咀嚼間,盡是滋味,喂飽我太過飢餓的靈魂!這樣像味覺被洗淨了一般,胸口脹滿了溫暖。引人垂涎、噙淚,又不自覺地淺淺微笑了起來。味蕾與心靈,同覺芬芳甘美。”如此畫面該是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