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遠,其中,青花藝術瓷最具有代表性。青花瓷是素雅與艷麗的和諧統一,它猶如牡丹,葉青花紅,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它的色調比重具有廣泛的可變性,或濃汝淡抹,或寫實寫意,都意境深遠,巧奪天工。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火中鳳凰,儼然是寓意深刻、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國國畫,它把國畫與精美的瓷器相結合,其藝術價值顯然大為提高。
青花瓷的文化內涵是代表莊重,喜慶、吉祥、熱烈取的精神,這是儒家文化積極入世思想的自然體現。青花瓷不僅在工藝上體現它的名貴與成就,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青花的素凈雅致與釉里紅的深沉艷麗和諧地統一在畫面上,這正是中國儒、釋、道以及伊斯蘭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體現。
在古代中國,青色是一種吉祥的顏色,《禮記.月令》中就曾記述天子有這樣的習俗:“在立春之時,騎上青馬,穿上青農,帶上青玉,在東郊迎接春天?!边@里的青,有祭祀的觀念,可能是人與白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于青花瓷的濫觴期,我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余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
宋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后,并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于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青花瓷是元代的一個創新品種,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瑰寶,是陶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品種,倍受世人的關注。元代青花瓷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質和藝術風格,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
元青花瓷器,繪畫上細致入微,布局上縟麗繁華,紋樣上豐富瑰麗,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其裝飾形式大體可以分為白底藍花的白地青花和藍底白花的青地青花,其中后者較為稀少。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
元青花瓷器,繪畫上細致入微,布局上縟麗繁華,紋樣上豐富瑰麗,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其裝飾形式大體可以分為白底藍花的白地青花和藍底白花的青地青花,其中后者較為稀少。
元青花的題材多源于漢文化,且其制作者一般是民間工匠,他們身處社會底層,對現實生活理解深刻,閱歷豐富,喜愛民間自然的美好事物,將自己內心的美好感情以夸張的方式抒發于作品之中,使得每個紋飾都具有特定的說法和寓意。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明初洪武朝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
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
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動蕩、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處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后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钭R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繡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明晚期的嘉靖、隆慶、萬歷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
隆慶朝由于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歷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钭R多見“大明萬歷年造”,也有“大明萬歷年制”、“萬歷年造”,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明末天啟、崇禎時由于政治動蕩,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后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
清初順治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為后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
雍正、乾隆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后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嘉慶以后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咸豐、同治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光緒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钭R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宣統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青花經歷了元、明、清三朝的歷練,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面貌,無論是御窯青花的富麗堂皇,還是民窯青花的清雅碧玉,都有其自身的藝術特色,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同時,也確立了傳統青花藝術的基調,在雅致清麗之中滲透文人氣息,端莊典雅之余蘊含幽古之韻味。
民國時期,歷經長期戰亂,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景德鎮瓷業嚴重衰退,各種藝術瓷也呈嚴重滑坡的趨勢。新中國建立以來,景德鎮瓷業得到了迅速的恢復與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多,國內人民生活的改善與提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對藝術瓷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蕩的今天,民族特色開始占有重要的地位,傳統的青花藝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青花瓷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