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漢字的演變與書體過程中,人們總是對大篆、金文、籀文(zhòuwén)、石鼓文等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傻傻分不清楚。本文小編就試著對此進行闡述,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金文是一種中國古漢字書體的名稱,是指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字體的總稱,也稱鐘鼎文(鼎為青銅器禮器代表,鐘為青銅器樂器代表,“鐘鼎”即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三千七百二十二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二千四百二十個。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的主要資料,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字形凝練,結構上生動鮮明。
金文可大致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西周金文: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漸興,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記述。
東周金文:自平王東遷以降,鐵器漸見,鐘等青銅樂亦漸多,且亦能鑄文于青銅器外側,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一般,只為王公大臣之事,戰功、音階等,皆有鑄錄。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秦漢金文:秦始皇一統天下后,詔令書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于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于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于史。
籀文:古漢字中一種書體的名稱,又稱籀文為“大篆”、“籀書”。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所著《說文通訓定聲》曰:“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亦曰大篆。”
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于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石鼓文:為至今仍尚存的籀文的代表,是周宣王太史籀所書,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特點
籀文以“石鼓文”為代表,特點是比金文更加規范,字體更加成熟,其結體方正嚴謹,筆畫飽滿圓潤,布局勻稱疏朗,呈現出古樸渾厚,卓然不凡的風貌。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還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許慎《說文解字》中能見到的注明“籀文”的有幾百字。
大篆,古漢字字體名稱,有廣義、狹義之說。
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
狹義的大篆專指籀文,尤指遺存石刻石鼓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
大篆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線條化:早期漢字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
二是規范化:大篆的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金文、籀文、石鼓文都屬于廣義的大篆,而狹義的大篆專指籀文,尤指石鼓文。
石鼓文是籀文的代表,至今仍有存世。
石鼓文產生的最晚,字體也最成熟,比金文更加規范。
金文產生的最早,延續時間最長,青銅器上文字的刻鑄必定是以當時社會流行的字體為主的,而金文時間跨度太長,所用字體必定不是一種字體。之于太史籀發明籀文之后的大多數東周金文及少許西周金文中,采用的字體就應是籀文。
故金文與籀文是并列關系,但有交集,交集即是東周金文。
金文與石鼓文無交集,因其刻鑄的介質并不相同。但若石鼓文單指刻在石鼓上的書體的話,則二者可能存在交集,即可能有以石鼓文書體刻鑄的鐘鼎文(即金文),當然,這還需要實物資料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