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1月,拿破侖還在與西班牙的戰事中僵持不下,可就在這時,他獲得下屬的密報,有種種跡象表明,他的外交大臣塔里蘭正在密謀推翻他。
原本就因戰事不順變得焦躁不安的拿破侖怒氣沖沖地趕回巴黎。由于前線戰事緊急,他無法在巴黎停留過久,就匆忙召集所有大臣開會。
在會上,無論他是含沙射影委婉地敲打,還是更加激烈地指桑罵槐,塔里蘭都神色自若。拿破侖突然逼近對視著塔里蘭說道:“有些大臣希望我死掉,背著我搞陰謀,不要以為我不知道。”
塔里蘭并不驚慌,還一臉無辜地看著他。這下徹底激怒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侖,他憤怒地指著塔里蘭的鼻子罵道:“我賞賜你無數的財富,給你最高的榮譽,而你卻要背叛我,你只是一只忘恩負義的狗。”
拿破侖當著所有大臣,歇斯底里罵著塔里蘭,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態。會議在咒罵中結束,拿破侖怒氣沖沖地趕回戰場。
而塔里蘭看著離去的拿破侖,轉身對其他大臣說:“真遺憾,各位紳士,如此偉大的人竟然這么沒有禮貌。”
做為最高領袖,在下屬面前不再淡定從容,而下屬反而是坦然自若,雙方一對比,拿破侖高高在上的威信瞬間跌落。
拿破侖并不知道這是塔里蘭對他設下了“情緒圈套”,激怒他本就是塔里蘭的陰謀,事后塔里蘭對自己的親信說:“這是結束的開始。”
不出所料,在塔里蘭為首的勢力集團有意操弄下,拿破侖的領導威信逐漸散失,失去了越來越多人民的支持,最后遺憾退場。
一個不會憤怒的人,我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但是,一個遇事就憤怒的人,往往容易失敗。因為憤怒是暴露你弱點的最好試探,說明那就是你的薄弱點,容易被別人抓住要害猛烈攻擊。
塔里蘭設計“情緒圈套”,故意打擊拿破侖的威信,瓦解拿破侖的根基,最后順勢拿下他,這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手腕。
職場里,特別是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互相之間不僅僅停留在業務上的競爭,氣度、能力、情商、人際關系等,都是兩者的競爭領域。
那些越是高明的職場競爭者,往往越會使用“情緒圈套”這個武器對你發起攻擊,而你甚至落入圈套還不自知。
如:
一個惹人討厭的同事;
一個喜歡挑剔的上司;
一個吃不得一點虧的下屬;
一個對工作馬虎的搭檔;
一個不聽話陽奉陰違的渠道商;
一個牢騷滿腹的客戶;
一個老跟你過不去的競爭對手。
有時候,這些人是有意操縱我們的情緒,實現他們內心的謀算。因為職場對峙中,誰的情緒先失控,誰就處于劣勢;
有時候,他們是無心的,但我們還是不高興,感到受了傷害或氣得發瘋。
我相信身處職場的你們,一定都會遇到以下四種人其中的一種或者幾種。
會讓你煩躁的人;
會讓你生氣的人;
會讓你抑郁的人;
會讓你內疚的人。
讀者會說,我們就算沒有在職場,生活里也會遇到這樣的人啊,這又會對工作產生什么影響呢?
如果今天有一場商務交涉會議,你囑咐助手把之前準備好的資料準時給你送到,出現了兩種意外情況:一種是給你送到了,可是少了幾個重要的資料;一種是沒有及時送到。
無論哪種都會影響你的情緒。如果你立即火冒三丈,沖著助手一頓臭罵,這種煩躁、焦慮的情緒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不僅沒有讓你及時思考應對方案,也會讓你在接下來的商務交涉里心浮氣躁,在心理上就已經敗下陣來。
關于這個助理出現這種情況是故意還是無意,一時難以考證。但是商戰里,從競爭對手身邊的人下手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如果這是商戰對手通過某種手段,故意造成了這個結果,對你設下了“情緒圈套”,而你沒能及時調整好心理狀態,必將在接下來的商務談判中處于劣勢。
我們還會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你的上司或老板心情不錯,團隊或公司里的人都會被感染,彼此間默契程度會提高,氛圍會更加融洽,溝通會更加容易,工作起來也更得心應手;
如果有一天上司或老板情緒糟糕,則大家都不敢說話,工作氛圍就會非常凝重,精神高度緊張,個個小心翼翼,而出錯的概率反而加大。
研究表明,強烈的負面情緒會驟然阻斷人們的正常思維,愉悅正面的情緒則能激發人們無限的潛能去完成工作。
情緒還具有傳導和擴散的效應,在心理學上,關于“踢貓效應”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公司總裁為了重整公司事務,許諾自己將早到晚歸。有一次,他在家看報太入迷以至忘了時間,為了不遲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駕駛,結果被警察開了罰單,最后還是遲到了。
這位老總憤怒之極,回到辦公室時,為了轉移他人的注意,他將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訓斥了一番。
銷售經理挨訓之后,氣急敗壞地將秘書叫來并對他挑剔一頓。秘書無緣無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氣,就故意找接線員的茬兒。
接線員無可奈何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對著自己的兒子大發脾氣。
兒子莫名其妙地被母親痛斥之后,特別惱火,便將自己家里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挨了踢的貓驚慌躥出馬路,馬路正好開過一輛汽車,駕駛員條件反射地做出了急剎和躲避的動作,從而撞上了路邊的護欄造成腿骨骨折。而車里的這位車主恰是那位總裁剛拿到駕照的小兒子。
這位某公司總裁怎么都不會想到,自己的情緒傳遞了一圈又報應在自己身上。
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覺,在職場中,一個壞的開端,常常不自覺地傳遞到你身邊的人,隨即產生鏈條性的反應,像一股浪潮疊行,遇到礁石就會激起浪花。至于這被激起的浪花是否會打濕你的臉,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無法控制這些影響我們壞情緒的誘因,那我們只好研究和思考如何避免被負面情緒所左右。
我相信讀者們也看過很多情緒管理的文章,大多是教一些“積極思維”像“心靈雞湯”的東西,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卻很少。
在他人或某件事操縱你的情緒時,你應對的具體技巧是什么呢?
阿爾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中,提出他的ABC療法理論。
ABC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不是由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引起,當事人對這一事件有不正確的認知、信念,才導致情緒和行為的后果(consequence)。
什么意思?聽起來好像很難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解說這個理論。
一般認為,某件事情引起人的某種情緒,如“考試不及格”引起“心情低落”。
“考試不及格”就是A,“心情低落”就是引起的后果,即C。
人們只會關注到因為A的事件,造成了C的情緒結果,而忽略了為什么A會導致C的結果?
從A到C,中間還隔著B,那B是什么呢?
我們來分析“考試不及格”這個案例的情緒原因。
C是結果:情緒低落
為什么情緒低落?
因為會被被老師批評,會被同學笑,會讓父母不開心。
如果“考試不及格”不會讓老師批評,不會被同學嘲笑,不會讓父母不開心,那“考試不及格”(A),還會讓你的情緒這么低落嗎?
從這個邏輯里就可以看出來,導致你情緒低落的直接原因是B(被罵、被笑、讓父母失望),而A是間接原因。
因為A造成B,又由于B,才促使產生C。
A是事件,無法改變的事實。C是因為事件造成的結果。而B才是真正導致這個結果的主因。
所以我們發現,往往左右我們情緒的是B這個容易被忽視的環節。我們遇到A的事情,造成C的情緒時,應該仔細分析一下中間環節(B)。
我們為什么“焦躁、抑郁、內疚、生氣”?準確找到情緒失控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化解這種情緒的影響。
01、四步法的理論描述
第一步:意識到C這個負面結果的存在,清楚提醒自己
當我們陷入負面情緒時,往往是不自覺的。如果能夠意識到自己現在正處于情緒失控或者負面的狀態時,往往是找回冷靜的開始。
第二步:審視造成C這個負面結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羅列此時的非理性情緒有哪些,即B
(1)關于自己(給我造成了什么不良后果,我的負面看法是什么)
(2)關于他人(對他人產生的非理性情緒)
(3)關于這種情形(關于這個事情和這個情形我的非理性看法)
第三步:如何反抗自己的非理性
(1)我的目的是什么?
(2)我現在的這些情緒能夠讓我實現目的嗎?
(3)發泄情緒會讓我失去什么?
(4)時間無法倒流,事實已經發生,我還要沉浸在這樣的情緒里干嘛?
第四步:既然非理性的情緒于事無補,我如何規避不良B
02、以案例演示“四步驟”情緒調控法
這個方法看上去有點抽象,我們就用一個案例來理解四步驟的方法:回顧前面商務談判的例子,在即將開始的一場商務會議,而助理卻把準備好的材料漏掉了一部分。
步驟一:清醒提醒自己的感受和行為。
(1)我的感受和行為是什么?
我非常生氣,甚至有點暴躁。因為這是非常低級的錯誤,越是低級的錯誤越無法被容忍。我可能因為這個情緒而正在咒罵助理。
(2)正視自己的情緒,在心里告訴自己“是的,我在生氣”,這個愚蠢的助理連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
步驟二:審視造成C這個負面結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關于自己的非理性情緒原因
我擔心準備不充分會輸。我懊惱當初怎么會招到這么愚蠢的助理。
(2)關于他人的非理性情緒
這個助理工作太不靠譜了,關鍵時候犯這樣的錯誤,職場猶如戰場,如此散漫不專注,就應該直接被職場淘汰,他應該辭職,或者直接被開除。
(3)關于這個情形的非理性情緒
擔心輸掉這個商務談判,如果輸掉這個談判,公司的利益會受到損失,我這次升職的希望也泡湯了,錯過這次機會,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時候了。
步驟三:如何反抗自己的非理性
(1)我的目的是要贏得這場商務談判。
(2)我現在對著助理大發雷霆能夠讓我贏得這場談判嗎?
(3)繼續對他發脾氣只會讓他沮喪,讓我自己心浮氣躁,更加不利于等下的談判工作的開展。
(4)既定事實,無法改變,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生氣,不如積極面對。
步驟四:如何規避不良B
這件事情會讓自己情緒失控的主要原因是:我害怕因為資料缺失輸掉談判,而輸掉談判可能影響我的前途。那要規避B,就是要贏得談判。
既然清楚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得贏得談判,那現在需要的是及時解決資料缺失的影響。
解決資料問題的措施有三個方面:
第一,安撫助理情緒,他現在應該也是處于惶恐之中,讓他情緒恢復正常才能不再出錯,聯系別人火速送來或者讓他趕回去取。
第二,不動聲色,想辦法拖延會議開始時間。
第三,如果會議開始前未能收到資料,想辦法拖延會議進程。
當你開始面對意外情況,并且開始尋求解決之道時,你的情緒就會漸漸平復,重新找回原本那個沉穩睿智的自己,面對危機,或許能激發出更加強大的自己。
亞里士多德說:"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么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
我們學習情緒管理,不是為了做老好人,不是要去逆來順受。
而是在面對“沮喪、懊惱、抑郁、生氣”等負面情緒出現時,能夠及時調整狀態去更好地完成工作,因為人在職場最本質的價值就是“解決問題”,而那些負面情緒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不如調整好自己,輕松面對。
讀者朋友可以依據筆者所說的方法試著練習一段時間,逐漸做回自己情緒的主人。
ABC分析法:發生的事件是(A),造成的非理性情緒是(C),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B)。
解決非理性情緒的“四步驟”法:
第一步:正視情緒;
第二步:羅列非理性情緒;
第三步:強調要實現的意圖和目的來反抗非理性;
第四步:基于要實現的目標采取規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