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五千年文明歷程,“中國”一詞,從誕生之日起,便隨著歷史演進與朝代更迭,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在華夏民族成立初期,由于受天文歷史知識的限制,古人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為“中國”,而稱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少數民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中國”一詞,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多次出現,有中原地區、“天子之國”等含義。如《詩經·大雅·民勞》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有:“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迄今最早的“中國”出現在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上,于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賈村鎮。發現之初,何尊曾被村民拿回家中裝糧食,兩年后又流落到廢品收購站,差點被銷毀。寶雞市博物館的專家在收購站見其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而富有變化,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將這尊青銅器買回博物館。經文物專家鑒定,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
何尊
何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成王五年四月的一天,周王開始在成周(今河南洛陽一帶)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后則告祭于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做尊,以作紀念。所以,這件青銅器被叫做“何尊”。
何尊銘文
何尊銘文記述了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營建成周等西周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相吻合,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宅茲”就是居住在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會豎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來;家園需要有護城河阻擋外來入侵,并在軍隊的護衛下才能得以安寧,因此,金文的“國”字有兵戈守護。尊里的“中國”所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
何尊銘文——“中國”
這些寫給祖先的字跡,更像是寫給數千年后十四億中國人的信。三千年過去,太多故事被黃土掩埋,但洛陽城繁華依舊,同樣被黃土掩埋的何尊,雖沒有了最初奪目的光澤,但尊底的122字銘文卻沒有辜負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千年的時光,將祖先的豐功偉績展現在后人眼前。
在新疆塔克拉瑪干茫茫沙海的深處,有一個沉睡了千年的神秘王國,它就是尼雅古國,在歷史上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精絕”。
精絕國是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彼時的精絕,雖是彈丸之地,卻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之處,商賈云集,繁華富庶。幾百年后的唐朝,玄奘取經東歸路過此處,卻只見“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已不見往昔繁盛。史書中寥寥數筆,沒有記載她何時消失,只留下莽莽黃沙和一個遙遠的傳說。
1995年,考古人員在尼雅遺址開展發掘工作,將人們的視線帶回到那個昔日絲路上繁華富庶的西域小國。尤其,一塊蜀錦護臂的出土更是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這塊織錦雖然只有18.5厘米*12.5厘米,卻表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織錦以藍、紅、綠、黃、白五色經線織出星云、神獸等祥瑞圖案,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布在花紋間的八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一句吉語,是我國古人通過對五大行星的占星學考察,逐漸總結歸納出來的占辭術語,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有:
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積于西方,外國用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
“五星”指的是歲星、熒惑、鎮星、太白、辰星,即現在所說的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在古代,五大行星的星占十分重要。“察變之動,莫著于五星”,五大行星星占關涉的均為軍國大事。人們相信,當五星匯聚在東方天空,則對中原王朝有利。
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同時出土了一塊“討(誅)南羌”織錦殘片,是從與“五星錦”相同的錦料上裁剪下來的一部分。當時根據對具體史實的研究和圖案的綴合分析認為,織文可以連續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
“討(誅)南羌”織錦殘片
2017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再次對“五星錦”的織物圖案及其上文字進行了研究,最終確定將圖案及文字還原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并在成都老官山出土漢代提花機的研究基礎上依照漢代原始工藝仿制“五星錦”。漢機織漢錦,10470根經線,84片花綜,2片地綜,歷時一年多,完成了錯綜復雜、絲絲入扣的穿綜工作。復雜的穿綜工作結束后,進行織造,成功織造出“五星錦”。后續又完成了“五星錦”護膊的包邊、襯底和系帶的復制,完成“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的復制。
中國絲綢博物館“五星錦”復制品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飽含先人對家國繁榮昌盛的期盼,也希望這個吉祥祺瑞、激揚圖文,鼓舞我們再展宏圖、續寫傳奇!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銅鏡最早出現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此后一直到明清時期,玻璃鏡傳入中國,銅鏡才遇到了挑戰者,最后為其取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時代,鏡指的都是銅鏡。“正衣冠,妝爾容”,銅鏡作為古代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與服飾、妝容一起演繹著國人對美麗、幸福的追求。
漢代是銅鏡制作的繁榮鼎盛期,銅鏡更加輕巧實用,紋飾繁復精美,吉祥銘文措置其間。1952年湖南長沙伍家嶺漢墓,出土了一面西漢時期的銅鏡。鏡背鎏金,圓鈕,柿蒂紋鈕座,飾有博局紋、瑞獸等豐富的紋樣,構圖繁復細致,流暢生動。鏡緣鑄有銘文,篆體陽鑄,順時針排列,共52字:
圣人之作鏡兮,取氣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羊(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常(裳)元吉,有紀剛(綱)。
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漢代銅鏡的銘文多作吉語,這面來自于西漢后期的銅鏡上,出現了“中國大寧、子孫益昌”的字樣,就表達了人民對國家安寧的祈愿和希望子孫昌盛的美好愿望。藏道于器,一面小小銅鏡里蘊含的美好心愿,歷經千年仍能溫暖人心。
在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第78集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各國向皇帝進獻的奇珍異寶先送至時任曹魏大將軍的曹爽府上,任其挑選,其中就出現了一面銅鏡。曹爽乍看此鏡,以為只是一般俗物,不屑道:“畫像銅鏡,遍地都是,送回宮中,送回宮中。”一旁的張當忙向他指明:“此鏡奇在這一周代銘文:'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中國人民富’……”曹爽聽罷笑道:“'中國人民’四字倒也新奇,連同送寶之人一起留下。”很多人看到這一情節直呼離譜,實際上確實存在這樣一面銅鏡有此鏡銘,只不過并非出自周代,而是出自一面東漢時期的銅鏡。
東漢“多賀中國人民富”五乳神獸鏡
這面東漢銅鏡1972年于湖北省更生倉庫揀選所得,現藏于武漢博物館。這面銅鏡紋飾華美,鏡背內區有五枚乳釘,浮雕著雙虎、雙鹿、神人戲龍、獨角獸、雙角獸。外區一周有隸書銘文:
青蓋作竟(鏡)四夷服,多賀中國人民富,云雨時節五谷熟。
在漢代鏡銘中,還有一些類似的銘文,“中國”“國家”“人民”等字樣不算罕見,但出現“中國人民”的字樣,卻極為罕見。這面銅鏡也表達了人們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憧憬與向往。
三千年的歷史演進,朝代更迭,“中國”一詞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繼而又被賦予了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直到清末,“中國”一詞被用作國名出現在官方正式文書當中。三千年后今天,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它命名,叫做“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