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在宋代蘇東坡所著《東坡志林》中的這一段描述,可以說道盡了當時的普通民眾對三國時期歷史人物的看法。
身為曹魏主要創始人的曹操,雖然生前一直以“漢臣”自居,稱年輕時候想著死后墓碑上能刻個“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就滿足了。但不管是曹操生前還是死后,圍繞著他的爭議就沒有斷過。
有人說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有人為他沒能徹底統一三國,辛苦打下江山終落于司馬氏之手而扼腕嘆息。
到了宋朝之后,關于曹操的形象也逐漸臉譜化,成為了人盡皆知的奸雄,及至明清,羅貫中一本《三國演義》加上乾隆欽定的“篡逆”頭銜,讓曹操徹底成了一個反面角色。
然而,曹操逝世千年之后,帶領黨和人民建立了新中國的毛主席,卻對曹操有著不同的看法,他不但不覺得曹操是反面角色,對他有著極高的評價,還要為他翻案······
眾所周知,毛主席的歷史素養是很高的,對于歷代帝王將相有著特別的評價。最出名的就是他那首《沁園春·雪》中,對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以及成吉思汗的評價,要么略輸文采,要么稍遜風騷。
毛主席評價歷史人物,除了看他們在政治上的成就,也看重他們文學方面的才華,對于兩者兼備的曹操,他是這么評價的:
“曹操是個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
能同時被主席評價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的歷史人物可不多,而他對曹操的正面看法,可以追溯到主席的青少年時期。
毛主席從13歲起就開始讀《三國演義》,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后來井岡山上打游擊戰時,他無意間得到一套《三國》,高興的說:“這真是撥開云霧見青天,快樂不可言。”
眾所周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存在“尊劉貶曹”傾向的,當時社會上對曹操的普遍看法,都認為他是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曠世奸雄”,戲曲舞臺上曹操出場時也都是白臉的奸臣形象。
曹操(京劇形象)
然而,青年毛澤東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時,他在《講堂錄》中這般寫道:
“才不勝今人,不足以為才;學不勝古人,不足以為學。有能雄時這,無對手也。以言對手,則孟德、仲謀、諸葛尚已。”
1918年毛澤東從一師畢業之后,毛澤東為了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的事,和好友羅章龍、周世釗等人北上前往北京。
當火車抵達河南漯河車站時,正值秋汛,河水暴漲,鐵路都被沖斷了,一行人就在車站里過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毛澤東、羅章龍、陳紹休三人商議后,決定坐臨時車子去許昌逛逛。
1722年前的東漢建安元年,曹操逢迎漢帝劉協遷都許縣(今為許昌縣張潘故城),許昌成為了漢末的臨時首都,后來也成為了著名的“魏五都”之一。
然而,一千多年的雨打風吹,毛澤東三人抵達魏都舊墟時,再難見千年前的宏輝景象,不勝唏噓的毛澤東看著面前的斷壁殘垣,情不自禁的吟誦起了曹操的《短歌行》。
吟誦完之后,毛澤東和羅章龍詩興大發,決定聯句一首詩。
首句羅章龍先題:“橫槊賦詩意氣揚”,這里化用的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前,曹操橫槊賦詩吟誦《短歌行》的場景。毛澤東聽后略一沉吟,接了一句:“自明本志好文章。”
橫槊賦詩
“自明本志”指的是曹操在建安十五年頒發的《讓縣自明本志令》,這一文發在曹操統一北方后,表明曹操自己的所作所為只為國家統一,沒有什么謀朝篡位的心思,那句著名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就是出自這篇文章。
毛主席說這篇文章好,除了說該文的文筆之外,也是對曹操的志向,以及統一北方功績的肯定。
接完第二句之后,毛澤東緊接著就說了第三句:“蕭條異代西田墓”,羅章龍聽后也接道:“銅雀荒淪落夕陽”。
這兩句化自曹操臨終時那句:“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通過用典,來感嘆這千百年的滄海桑田,世事變遷。
通過這首被后人取名為《過魏都》的詩篇我們可以看出,在青年毛澤東的心中,對曹操的功績、才能是很肯定的,對他這個人也十分的欣賞。
在當時那個年代,除了毛主席之外,還有一些知名人物對曹操的評價是很不一般的。比如,魯迅先生就曾在1927年寫作的文章中表示:
“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當二十多年后毛主席讀到這個評價時,還專門在下面用紅筆在進行了標粗,以做標記。
毛主席不但自己喜歡讀曹操的詩,讀關于曹操的評論和看法,他也喜歡跟別人分享自己對曹操的看法和評價。
比如1952年11月,他去視察河南安陽時就表示:“漳河,就是曹操練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這一帶實行屯田制,使百姓豐衣足食,積蓄力量,逐漸統一北方,為后來晉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1954年7月,李敏、李訥一起去北戴河度假,毛主席知道后專門給她們寫了封信,表示北戴河、秦皇島、山海關都是曹操去過的地方,可以多看看,還說曹操的碣石詩很有名。
這里的“碣石詩”指的是曹操的那一首《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路過了當年秦始皇、漢武帝都來過的碣石山,登頂之后望著無邊的大海,寫下了這一首千古名篇。
同為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毛主席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說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當不久之后毛主席也來到北戴河休養時,最喜歡吟誦的就是《觀滄海》。
有時候興致來了,毛主席還專門讓人找了張地圖過來。眾所周知,中國人自古就有左圖右史的讀史習慣,毛主席自然也不例外,他一邊看史書,一邊在地圖上定點,最終得出結論:
“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烏桓,九月班師經過碣石山寫出《觀滄海》,曹操是來過這里的。”
曹操征烏桓是公元207年,距離此時已經過了1747年,當毛主席望著和千年前一樣氣勢磅礴的北戴河時,情不自禁的詩興大發,自創一詞《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在傳統觀念中,對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無疑都是以貶損為主的,覺得他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奸臣。然而,毛主席對這一觀念卻十分的看不慣,他在北戴河時,曾專門跟自己的保健醫生表示:
“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么寫,劇里這么演,老百姓這么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制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三年之后,毛主席第二次訪問蘇聯。在莫斯科期間,他和胡喬木、郭沫若等人興致勃勃地聊起了《三國演義》。聊著聊著,他突然問身邊的翻譯李越然道:“你來說說,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人誰更厲害些?”
李越然被主席這冷不丁的一問給問住了,張了張嘴不知道該說啥,毛主席見狀,笑了笑說道:
“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謀,可曹操這個人也不簡單。唱戲總把他扮成個大白臉,其實冤枉。這個人很了不起。”
也正是因為對曹操被貶低太過的不滿,1958年時,毛主席就專門表示:
“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是錯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毛主席的這番話,對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59年,郭沫若先生率先在《光明日報》刊文,提出要為曹操翻案。緊接著,歷史學家翦伯贊也專門發表文章《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 從〈赤壁之戰〉說到曹操》,對為曹操翻案一事表示了贊同。
有了郭沫若和翦伯贊帶頭,原本鮮有愿意為曹操說句公道話的史學界立馬活躍了起來,社會各界至此也對曹操有了客觀的評價。
曹操(京劇形象)
自此以后,京劇中白臉曹操出場時,在眉心處也多了一點紅。之所以不來個大變臉,主要也是擔心觀眾接受不了,再加上京劇發展這么多年,曹操傳統上就是大白臉,貿然更改也不好,加上一點紅表示他是個好人,皆大歡喜。
除了對曹操的詩詞、功績很是贊揚之外,毛主席對曹操的“養生之道”也很是認可。
曹操活了66歲,在現在看來當然并不能算高齡,但在醫療條件比較差的古代已經是長壽老人了。在毛主席看來,曹操之所以能活這么久,和他的養生之道有很大關系。
當初曹操征烏桓勝利班師時,年僅38歲的郭嘉因病逝世,時年53歲的曹操寫下了《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毛主席手書《龜雖壽》
在毛主席看來,這首詩中的“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四句,蘊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表示人的命運不是完全由天定的,只要遵循修身養性的規律,就可以掌握自身的命運。
也正因此,后來胡喬木、林彪生病時,毛主席就專門將這首詩推薦給他們,用作養生的“訣竅”。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身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雖然對曹操很是認可,但對曹操犯下的錯誤也會明確地指出來。
比如,眾所周知,曹操奮斗了一生,最終卻還是沒能統一三國,在毛主席看來,就和他的兩大缺點有關。
第一個缺點是他不能抓住好時機,剛愎自用,不能采納良策。
曹操
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西涼馬超,逼降漢中張魯。漢中是蜀地的北大門,拿下漢中就可進軍蜀地,這時候劉備剛打敗劉璋立足未穩,雖然和孫權修好,但雙方仍有一些齷齪。此時可以說是曹操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
也正因此,劉曄、司馬懿都勸他趁機攻蜀,結果曹操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幾個星期之后后悔了,再想去也晚了。
在毛主席看來,曹操的第二個缺點是“不夠嚴于律己”。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有這么一段記載,說曹操曾下《敗軍令》,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毛主席讀到這里時批了這么一句話:“赤壁之敗,將抵何人之罪?”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是曹操自己親自領兵打的,重要決策也是他自己下的,結果卻犯了重大失誤,直接喪失了統一全國的大好時機,在毛主席看來,曹操在這方面言行不一,嚴于律人,寬以律己,也是他的一大缺點。
評價歷史人物,顯然不能因為他干了哪些事就說他是個好人,或者說他是個壞人,就像曹操,他平定北方的功績是抹殺不掉的,詩作也是千古名篇。但曹操多次縱兵屠城,生性多疑,言行不一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像毛主席這樣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才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