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推進我市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根據《關于加強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指導意見》(試行)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在鞏固我市前一段開展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成果的基礎上,就進一步加強我校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當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習慣后,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質量,而且能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人受益終身。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培養目標:
1、使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集體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
2、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
3、培養學生具有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會常識,具有初步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和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學習合理鍛煉、養護身體的方法,養成講究衛生的習慣,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初步的環境適應能力。具有較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愛美情趣。
三、實施內容
小學階段要通過養成教育來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因此,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重點選擇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兩大層面實施。
(一)行為習慣:
⑴舉止文明的習慣;⑵誠實守信的習慣;⑶尊重他人的習慣;⑷守時惜時的習慣;⑸尊敬父母的習慣;⑹勤儉節約的習慣;⑺規則做事的習慣;⑻勤于動手的習慣;⑼鍛煉身體的習慣;⑽講究衛生的習慣;⑾關心社會、熱愛集體的習慣;⑿明辨是非、自律自持的習慣;⒀自信、自省、自我完善的習慣;⒂勤奮好學、樂觀堅毅的習慣。
(二)學習習慣:
⑴預習的習慣;⑵復習的習慣;⑶審題的習慣;⑷動筆讀書的習慣;⑸獨立思考的習慣;⑹敢于質疑的習慣;⑺大膽發言的習慣;⑻認真傾聽的習慣;⑼搜集信息的習慣;⑽使用工具書的習慣;⑾按時認真做作業的習慣;⑿歸納、總結的習慣;⒀細致觀察的習慣;⒁虛心求教的習慣;⒂閱讀積累的習慣;⒃善于提問的習慣;(17)規范書寫的習慣;(18)檢查修改的習慣;(19)動手操作的習慣;(20)與人合作的習慣。
四、保證措施:
按照“低起點、細要求、強訓練、常評價、勤引導”的方式,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及教師要明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目的、意義、責任與義務。要做到兩個落實,抓住三個途徑,掌握八種方法,認真做好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工作。
(一)兩項落實:
1、組織機構落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要成立學生良好習慣培養領導小組,設專人負責。
2、制度和責任落實。要制定制度,明確責任,落實到每一層,每個人,做到職責分明,人盡其責。
(二)三個途徑:
1、在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培養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抓手。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切入點,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2、以德育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建立學生德育實踐活動制度,有計劃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德育實踐,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與德育活動結合起來。
3、建立家校聯系制度。通過《習慣養成家長評價表》等手段,細化習慣,及時反饋家長,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跟蹤培養。積極開展“親子共成長”等系列活動,營造家庭養成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
(三)八種方法
1、認知指導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應以“知”為基礎,知是行的前提,行是對知的檢驗,知行統一才能化為血肉、成為習慣。因此,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時,我們要堅持以班隊活動、品德課教學、少先隊活動等為陣地,以 “校園廣播站”、“校園廚窗”、“班級板報”等為信息窗口,采取環境熏陶、學習滲透、專題講座、活動明理、游戲歌謠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宣傳主要習慣訓練點,強化學生的認知。
2、細化要求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水平及對社會生活涉足的范圍,分別從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列出“習慣養成教育細則”,將這些行為規范細化成具體的、可操作的班規、班訊等作為每日、每周、每月、每學期的培養內容,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與訓練的內容,更是教師教學與研究學生良好習慣培養方面的校本教材。
3、強化訓練
實踐證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說教,而在于訓練,只有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各校要制定《學校、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活動常規》,逐項落實到位。
4、營造氛圍
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全校師生人人都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體,人人都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教育實踐者,學校想方設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育人氛圍。要力爭讓學校的每個角落都成為一道美麗的育人風景,都能有育人的效果。運用“習慣討論”、“習慣評價”、“評選良好習慣養成標兵”、“良好習慣培養實踐活動”等方式方法,使學生在少先隊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5、榜樣示范。
借助于榜樣形象、正面人物的優秀品德和模范行為向學生施加影響,使學生受到教育。老師在要求學生養成好習慣的同時,自己得首先作出榜樣,做到身體力行。
6、反思自律
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加強自我修養,讓自覺自律成為習慣。一方面讓學生以自己為“鏡”,每日思考、對比、反思,回顧所行所言;另一方面以他人為“鏡”,對照班上各方面做的好的同學檢查自己的所作所為,實現“內省”、“躬行”。
7、合力攻堅
家長,是學生習慣養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習慣、受教育的程度、教育方式、教育態度,對學生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重視指導家庭教育工作,構建了家校培訓網絡。全體教師、家長合力攻堅,為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不懈地努力奮斗。
8、評價引領
依據《規范》、《守則》、《細則》等要求,對學生的行為給以一定的甄別、褒貶,促使學生不斷強化自身積極的方面,抑制自身消極的方面,提高學生的是非觀、善惡觀。為了激勵學生堅持良好行為習慣,預防和克服消極的思想行為,教師可采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橫向與縱向比較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學校在學期末可評選出先進班集體和個人。
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要有足夠的方法和耐心,堅持“有效方法+持之以恒=習慣”的培養策略,學生一定會享受到良好習慣帶來的永久福利,使他們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