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弘曆洗象圖》
丁觀鵬《弘曆洗象圖》
此圖乃清代畫家丁觀鵬所繪的乾隆皇帝行樂生活的一個場面:乾隆扮作普賢菩薩,高坐蓮座。侍者扮作玉女、金童及天王,分立兩旁。幾位僧侶仆人正在洗刷一頭白象,準備搭上毛氈錦墊,以供“菩薩”騎用。畫下三位僧人,一位正在清掃,另二位正在傳接經書,欲呈獻皇帝。畫面取雲霧縹緲、山泉粼粼、木石山花骨秀清逸之處爲背景,突出仙界氣氛。人物衣褶皆用戰筆流水描,宛轉卷曲,古拙奇趣。人物面部用淡色暈染,富有體積感,尤其乾隆的面部,更具有寫實的意味。此畫將乾隆喻作法力無邊、救苦渡難的菩薩,其主旨是顯而易見的。
(四)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無量壽佛圖》
此幅是丁觀鵬晚年的精品之作。圖繪佛祖如來現靈世間的情景。作者以深湛的功力生動地刻畫了“人與神相連通靈”的境界,營造出一種肅穆祥和的氛圍。手法上采用“勾勒填金”的方式,以泥金爲墨繪在瓷青紙上,使畫面色澤深重雅麗。用筆精細,線條細勁、圓轉、流暢,以“釘頭鼠尾”描表現的衣紋于規整中又平添幾分灑脫。
此圖雖題爲無量壽佛圖,其實應爲如來佛圖。佛像面容慈祥,頭現佛光,以示功德無量。祥雲朵朵,周圍站立四大金剛及佛祖兩大弟子伽葉、阿難,前有女信徒合掌跪拜,旁立哼、哈二將。線條工細,佛像臉部、手部及蓮座,均用暈染法,顯出明暗凹凸之感。衣紋流暢,形象各異。
[清]宮廷畫家丁觀鵬《無量壽佛圖》(局部·圖三)哼將,原名鄭倫,守山門警衛,如遇盜賊,只要鼻子一哼,就會響如洪鍾,並隨響聲噴出二道白光,可吸敵人魂魄,所以,任何敵人在他面前都會失敗。
[清]宮廷畫家丁觀鵬《無量壽佛圖》(局部·圖四)哈將,名叫陳奇,守山門警衛,他腹內有一道黃氣,如果遇到敵人,只要張口哈出一口黃氣,可吸敵人的魂魄,使敵人呆若木雞,舉手就擒,置敵人于死地。
(五)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極樂世界圖》
[清]宮廷畫家丁觀鵬《極樂世界圖》作於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描繪西方極樂淨土的莊嚴世界。主尊阿彌陀佛雙手結禪定印,頭頂放光,光中化現十方諸佛。觀世音和大勢至兩脇侍菩薩分坐兩側,四周尚有諸菩薩、羅漢、天人等圍繞。上方祥雲浮動,華麗的七寶樓閣掩映其間,下方則畫蓮池一座與九位蓮花化生。全作將西方淨土的殊勝一表無遺。本幅雖然人物衆多、景物繁複,但卻結構嚴謹,左右對稱,敷色鮮豔,樹木宮殿與聖衆菩薩之間,虛實互補,列序有秩,將極樂世界的勝景妙觀惟妙惟肖地呈現出來。
丁觀鵬《極樂世界圖》(局部·圖一):畫面正中爲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均結跏趺坐于大蓮花座上。正中的阿彌陀佛寶髻高聳,端身正坐,雙手結禪定印,掌上置有蓋蓮臺。兩旁觀音與勢至都以微側身傾向正中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頂上有二重寶蓋,上飾垂縵、珠寶。
丁觀鵬《極樂世界圖》(局部·圖二):畫面的下方,是一大蓮池海會圖,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光現花幢、光現寶幢和分十四支出水的摩尼寶珠,寶珠的光中出現化鳥。大蓮池所表現的主題是九品往生,最前一排,面向三聖的是聞法受記、上品上生、花開見佛等。
丁觀鵬《極樂世界圖》(局部·圖三):畫面的上方,三聖像的後面,爲妙華宮殿、衆寶樓閣,和一些浮在虛空中的景物。如虛空寶閣、尊勝寶幢、多層佛塔、空中經行思道的行者、飛空而至的他方菩薩等等。間隔其中有七重行樹。衆寶樓閣前的蓮池,池中蓮花大如車輪。寶塔四周是圍繞經行的聲聞聖衆。
(六)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弘曆是一是二圖》又稱《弘曆鑒古圖》
中國古代文人無不重視的書房,在明代文人手中,變成了一個兼及修身、怡情和養生的美好天地。正如古語雲:“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
丁觀鵬《是一是二圖》(乾隆禦筆梅屏並題清人畫)畫中:乾隆帝坐在一個羅漢床上,身後屏風上的“四王”(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畫家: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風格的山水,如意;玉璧和青銅觚。圖微微的仰視,堂皇富麗的宮廷書齋。畫屏對面的小盆景因爲視角的關系,演沒在珍稀古董的光芒之中。
丁觀鵬的《是一是二圖》可以理解爲:“畫中畫”再翻出一層巧思,便有了“二我圖”,畫“二我”一高一低,略取顔面相向之勢,而神情如一。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幅宋人《二我圖》冊頁是一例如下圖:
乾隆皇帝大約很欣賞這一點文人雅趣,于是命宮廷畫家繪制相似的作品,只是把畫面中心人物由文士改作方巾道袍的帝王,而成爲《弘曆鑒古圖》,爲清宮收藏的一件新莽嘉量。宋畫中的經瓶、經瓶架,紗罩下飲茶用的托盞,也易作玉璧和青銅觚。宋畫裏的榻上憑幾在《鑒古圖》中易作一柄如意。細微如硯臺,也改畫作別具鑒賞之趣的瓦硯。
屏風邊添畫的一件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罐,更是清宮收藏中的精品。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賞宣德瓷器。青花瓷器,是禦用的禮器,佛教做道場的時候使用,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件宣德青花,他讓宮廷畫師丁觀鵬畫了一幅《鑒古圖》,《是一是二圖》,把這件宣德青花畫在圖上,擱在自己身旁,表明乾隆皇帝對這件東西的酷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