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種健康知識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養生節目上的廣而告之,許多人對于幽門螺旋桿菌都有所認識。在門診時甚至有患者拿著碳14一個加號陽性的報告單要求進行抗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能了解幽門螺旋桿菌并知道其與胃病有關當然是好事情,但我們的了解是否充分、正確呢?
一、幽門螺桿菌是什么?
幽門螺旋桿菌生活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屬于革蘭氏陰性菌,其存在需要少量氧氣。能通過各種機制在胃腔內的酸性環境下定植、生存。1982 年,幽門螺桿菌才被澳大利亞科學家 Marshall 與 Warren 從胃黏膜中將其分離培養出來。2005 年,因為發現并證明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Marshall 與 Wareen 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通過這個,我們可以看出學術界對其重視程度。
二、怎樣預防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很高,全球自然人群感染率達到 50% ,發展中國家感染率高于發達國家。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達到 30% ~ 80% ,其感染率受到種族、年齡、性別、地理位置、生活經濟狀況的影響。經濟條件好、飲水安全、飲食習慣良好、居住環境良好、個體空間寬敞、基礎醫療設施齊全,會大大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自發清除極少,也就是說,幾乎無法自愈,如無醫源性處理則終生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及糞-口傳播,少部分有胃鏡的醫源性傳播。已經有研究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有家族集聚傾向,也就是說如果家人中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那么感染的機率大大增加。
所以,飯前便后洗手、聚餐時使用公筷或分食確實能夠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為什么要清除幽門螺桿菌?
雖然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的時間不長,但在過去的 30 多年內,科學家對幽門螺旋桿菌進行了大量研究,證明了幽門螺旋桿菌對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致病性,并且發現其與胃腺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密切相關。
1. 造成胃黏膜病變 所有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都會發展成胃炎,15% ~ 20% 發展成消化性潰瘍,低于 1% 發展為胃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最常見、最主要的病因。
幽門螺旋桿菌可以產生各種毒素及有毒性作用的酶,持續損害胃、十二指腸黏膜屏障,導致胃、十二指腸黏膜持續炎癥反應,發生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而胃黏膜的持續炎癥反應可以導致胃黏膜發生改變,在先天性遺傳免疫因素、外環境損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胃黏膜可以出現癌變。
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術后患者如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證據,必須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根治。通俗點說,幽門螺旋桿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常見病因,如有感染證據,則必須根治避免其所致疾病復發。
2. 導致「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幽門螺旋桿菌持續的感染后,胃黏膜淋巴細胞增生并散布進入粘膜層。并且感染導致炎癥反應持續存在,對增生的淋巴組織具有刺激作用,可以出現淋巴細胞的癌變。幽門螺旋桿菌是「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最危險的病因,根治幽門螺旋桿菌甚至可以根治早期的「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所以,一旦確診「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必須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根治治療。
3. 胃腸以外損害 幽門螺旋桿菌也可以導致胃腸系統以外的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會導致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簡單點說,其實就是機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后,因幽門螺旋桿菌有與血細胞、血管細胞類似的抗原,導致機體免疫系統誤認血液、血管細胞為外來危險因素,產生抗體進行攻擊,誤傷血細胞和血管細胞,導致發病。如出現上述情況,也需要根治幽門螺旋桿菌。
四、出現胃病的征兆就要清除幽門螺桿菌嗎?
我們知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病密切相關,那么是否有腹脹、納差、食欲不振等胃病癥狀,就需要使用抗菌藥物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呢?
答案是否定的。
腹脹、納差、食欲不振等胃病癥狀并不一定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引起胃病的病因并不是只有幽門螺旋桿菌。
例如,急性胃炎也可以出現胃病癥狀,但幽門螺旋桿菌并不是急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并不需要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即使有慢性胃炎,但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陰性,并且沒有胃黏膜的萎縮、化生時,需要考慮慢性胃炎的病因并非幽門螺旋桿菌,同樣也不需要抗菌治療。
五、幽門螺旋桿菌檢查僅低度陽性是否需要抗菌治療?
如果幽門螺旋桿菌檢查僅低度陽性,并且沒有血便、黑便、貧血、消瘦等警示癥狀,沒有腹脹、腹痛、納差、食欲不振等胃炎癥狀時,考慮到藥物的不良反應、濫用抗生素的耐藥問題以及經濟效益比率,不建議行幽門螺旋桿菌根治。當然,如果一部分患者焦慮情緒明顯,有較為強烈的幽門螺旋桿菌根治意愿,進行根治治療也是可以的。
六、總結
綜上所述,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病密切相關,但并不是所有胃病都是其引起的,幽門螺旋桿菌也可以導致胃腸系統以外的疾病。并不是所有胃病都需要根治幽門螺旋桿菌,需要個體選擇、個體化治療。
(作者:黃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