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在急診醫生看來,今年登革熱病例明顯增多,基本都是廣州居民。也許是因為廣東登革熱輕癥居多,并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積極應對。8月中下旬,隨著病例進一步增多,街道各處都張貼告示拉橫幅,掀起全民滅文運動,連小鷹小學開學的作業就是“小手牽大手,家庭滅蚊大行動”。
然而真實病例數滯后非常明顯。登革熱患者發熱一般持續7天左右,其實驗室診斷主要采用登革熱抗體檢測法。然而抗體檢測只有在5天后才有比較高的陽性率。即使如此,登革熱抗體的檢測在廣州城區只有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和市疾控中心檢測,眾多的廣州三甲綜合醫院沒有一家得到這一項目的檢測授權。當醫生發現臨床疑似登革熱病例時,基本都會建議患者去市八人民醫院去檢測。于是,平日清閑的市八人民醫院人頭涌動,前來檢測登革熱抗體的人群超過了其接診負荷。很多病人見此陣勢,放棄了這樣實驗室確診檢查,熬幾天熱推后自愈而不了了之,這部分人群數量蠻大。
傳染病防控,如果不能早期發現、早期切斷傳播途徑,其效果必定糟糕。即使到現在,這種狀態仍未得到改變,仍有不少大醫院未申請或未被允許登革熱抗體檢測。
如果說街道滅蚊轟轟烈烈,政府防控會議緊鑼密鼓,而各家醫院實際的反應嚴重不足。登革熱疫情來勢兇猛,大量的發熱患者聚集于夜間急診室,幾乎完全由急診室來面對整個疫情,人力配備嚴重匱乏,急診醫生疲于奔命。
在國內范圍來說,登革熱是廣東病,也是廣州病,廣州向來是登革熱高發風險聚集之地。敏感的疾控網絡、早期發現、早期隔離是傳染病防控的核心內容。很難想象一項如此沒有技術含量的登革熱抗體檢查會被行政限制,人為造成疾病診斷的延遲甚至漏診。這也許是今年廣州登革熱疫情防控不力的原因之一。
因此,迅速將登革熱抗體檢查和登革熱核酸檢查放權給各家醫院,早期做出診斷,獲得精確登革熱病例數及分布區域,并采取有力措施滅蚊,切斷傳播途徑,是取得這場疫情主動權的重要舉措。
此外,應調集充足人力和病床,積極對登革熱患者進行妥善治療,以免急診室因應對疫情而陷入擁擠癱瘓狀態,既不利于登革熱患者診治,更不利于急診危重癥患者的搶救。
真想一巴掌拍死那些害人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