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污染的來源
在自然狀態下,沒有游離的單純的鎘,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主要與鋅礦鉛鋅礦銅鉛鋅礦等共生由于人在焙燒上述礦石及濕法取礦時,鎘被釋放到廢水廢渣中如開礦過程及尾礦管理不當,鎘就會主要通過水源進入土壤和農田。
曾有權威專家撰文認為中國的鎘米南方多于北方,原因之一是南方紅壤是酸性土壤,之二是水,之三是施用氮肥。這是使土壤全鎘活化成為作物可吸收的有效鎘的原因,這是有道理的。但是農業土壤的面源鎘污染主要是施用磷肥,據資料顯示,全球磷肥平均含鎘7mg/kg,進入土壤的鎘每年達60萬公斤。
我國鎘污染地區
中國大米污染不完全分布圖
四川德陽地區
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研究顯示,綿竹、什邡等地居民大米、小麥鎘攝入量超標2~10倍。
貴州銅仁萬山特區
中科院地球化學所2010年研究顯示,成人通過稻米平均每天攝入汞49微克之多。
廣西陽朔興坪鎮
多位村民疑似“骨痛病”初期癥狀。
廣東大寶山礦區
中山大學2010年研究顯示,21個水稻品種鎘和鉛超標率分別達100%和71%
湘西鳳凰鉛鋅礦區
中科院地理所2008年研究表明,稻米鉛、砷污染嚴重。
湖南株洲馬家河鎮新馬村
稻米鎘污染主要來自1公里外的湘江。
遼寧李石開發區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2008年研究顯示,水稻中鉛含量超標。
浙江遂昌
浙江麗水衛生防疫站1987年研究顯示,遂昌金礦附近污染區稻米鎘含量嚴重超標。
江西大余鎢礦區
江西有色地質4隊1997年研究顯示,水稻鎘超標。
注:湖南株洲新馬村廣東大寶山等多個地區 稻米污染以南方秈米為主,尤以湖南江西等省為烈
鎘米是什么?
鎘米,和普通大米看不出兩樣,顏色純白,顆粒飽滿,只有經過儀器檢測,才能分辨出來。鎘米,就是由于種植水稻的土壤受到重金屬鎘的污染,而導致水稻吸收了鎘而使生產出來的。重金屬鎘含量超出衛生標準的大米這種大米,如果被人長期攝入,會損害身體
為什么總是鎘米而不是鎘豆?
水稻是對鎘吸收最強的大宗谷類作物,其籽粒中鎘含量僅次于生菜(前兩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鎘米在國內的狀況
全國有10%左右,湖南、江西、廣東有60%以上的大米是“鎘米”。更為甚者,潘根興教授研究鎘米的團隊發現“解決世界吃飯問題”的雜交稻、超級稻的鎘超標風險比普通水稻更為嚴重,超級稻籽粒中鎘含量是普通雜交稻的1倍多,人吃了將發生鎘的慢性中毒。這就是“鎘米”的殺機。
鎘米超標怎么應對
第一、不要過于擔心。按人體有鎘中毒病癥的出現,鎘含量土壤平均在6mg/kg以上,稻米則平均在0.8mg/kg以上,低于這個含量尚無“痛痛病”流行,也就是說還不具“殺機”
第二、要謹慎。普通的老百姓,雖然無法從肉眼上來識別哪種大米鎘污染超標,但是只要在購買大米的時候,多選擇不同產地、不同品牌的稻米品種,同時廣泛地攝取其他的營養物質,雜地取食,多吃一些海產品、豆業等含鋅較高的產品,都可以降低患病的風險,而南方人則應該多搭配吃北方品種。
慢性鎘中毒目前只能采取對癥支持治療,因慢性鎘中毒引起腎臟損害者,膳食中應增加鈣、磷酸鹽和維生素D的攝入,供給充足的鋅和蛋白質。無論是環境污染還是職業引起的鎘中毒患者,首先要脫離鎘接觸。鎘不能被土壤中微生物降解,半衰期超過20年,因此其污染為不可逆的積累過程。且鎘是生物遷移性很強的重金屬,極易被植物吸收并累積,超過一定限度不僅嚴重影響作物的產量、品質,而且可食部分極易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內積累并繼續危害人體健康。因此,保護環境、避免鎘污染極為重要。
鎘進入人體,會抑制鋅和硒的吸收,后兩種正是促進鈣質吸收的微量元素體內鎘超標易患高血壓肺氣腫骨質疏松等病癥此外,鎘代替了鈣鋅等元素,容易引起體內功能紊亂,影響身體代謝。
鎘主要在肝腎部積累,并不會自然消失,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慢性積累后,人會出現鎘中毒癥狀。鎘的拿手絕招是先損壞人體的腎功能,讓骨骼生長代謝發生障礙,進而使骨骼出現各種病變,像骨痛病軟骨病骨質疏松上世紀60 年代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患者,影響人群達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