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在發展,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在發生著變化,知識經濟異軍突起,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占百分之五十。新時期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也具有其時代特征:家庭和學校要教會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勞動,學會審美。還更需要加強對學生責任心,集體觀念,特別是勤勞節儉的教育。
1.怎樣培養孩子勤勞的好品質
有些家長因不重視勞動教育,下述這種情況并不少見;起先,孩子想干活,父母或因“疼愛”孩子,或因孩子干活慢,效果差,或因怕孩子弄濕衣服,打破盆,摔爛碗而不讓他們干。后來,父母想叫孩子幫一點忙,孩子卻不肯了,因為孩子早已養成了不干活的習慣。 希望尊重孩子的力量。孩子能夠做的事情,讓他們自己盡量去做。讓孩子干點適當的家務活,如打掃衛生洗菜、洗碗碟、擦鞋子,購買物品等,逐步讓孩子養成習慣。吃飯、整理、睡覺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習慣,所以家長可以從小就訓練孩子做一些煮飯之類的家務,這必是有利無害。一個小學中年級的孩子,是應該訓練成能獨自一人看家的本領的。譬如傍晚時分,父母尚未回來,孩子應自行洗米、操作電飯鍋煮飯。這樣,孩子就可以在野炊時,讓同學們吃上自己做的飯。這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自信心。從小就養成這樣還是那樣的習慣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2.怎樣培養孩子節儉的好品質
首先,家長要端正認識。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了,加上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或有某種補償心理,對子女一般都是盡量滿足其需要,這在情理之中。如果只是在孩子的吃、穿、用等方面盲目與別人攀比,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追求享受、虛榮等不良心理。
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最初的行為表現主要是從父母身上模仿的。家長要有正確的勞動觀點,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嚴格要求自己,生活要儉樸,精打細算,如珍惜糧食,節儉用水、用電等,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3.學校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勤勞節儉的美德
對于寄宿制的學校,大多數住校學生來自周邊幾個村街,許多父母忙,常忽略孩子良好品性的培養,為彌補對孩子的虧欠,往往以豐厚的物質條件來滿足孩子對親情的需求。由于倍受寵愛,逐漸使孩子養成了自私、懶惰,好逸惡勞,依賴性強的毛病。他們往往不思進取,卻對吃、穿、戴、玩,頗感興趣,互相攀比,無形中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毫不吝嗇的壞習慣。縱觀校園各種浪費現象比比皆是,例如:不愛惜書本,隨意涂抹亂畫、撕扯,毫不可惜;隨意丟棄作業本試卷;平常使用的各種文具很隨意地丟在一邊,任其頻繁摔壞、丟失,毫不可惜,即使買了新的也從不珍惜。
針對這些出現的問題,無論從中國的地理環境考慮,還是從中國的歷史發展考慮,我始終認為無論到了什么時候中華民族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都不能丟。于是我將本學期我班的德育目標的重點放在教育節約這方面。立足于學生現實生活,著手于周圍各種浪費現象,通過班費開支的形式具體展現。如:一堂班會課《浪費就在我身邊》學生通過小品表演形象在展現平日習以為常的浪費現象。從學習用品到餐廳糧食,從水電到日用品及校服,通過表演使學生為他們平時的行為而感到慚愧,達到自省。再結合學生的見聞與身邊的種種現象進行對比,使學生真正明白勤儉節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做人的美德及事業有成的條件,通過長期苦口婆心耐心的教育和點點滴滴的滲透和嚴格要求,指導并控制學生的零用錢,許多學生逐漸改掉了大手大腳的壞習慣。
當然,學生的浪費現象還時常會出現,尤其是當背著老師的時候,各種小毛病還會露頭,因此教會學生做人這項工作必須常抓不懈,始終不能放松,還須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事例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避免空洞的說教方能起效,這也說明了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形成的合力,共同對孩子實施有效的品德教育,崇尚節儉,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教師更要利用一切機會和家長溝通,達成統一認識,教育的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