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大、小周天

  這個題目確實有點大,幾盡囊括人體生理經絡和道家養生經絡的一切,但是,一朝擁有,不用東奔西走。你可以日有悟進,慢慢掌握。

  春秋時,魏文王曾求教于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文王不解地說:“請你說得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鏟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名氣反而沒有我大。

  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癥狀尚不十分明顯,藥少病除,病人也沒覺得痛苦。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治小病。

  我治病,都是在病人病情十分嚴重,家人心急如焚。此時,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刮除病灶,使病情很快得到緩解或治愈,所以我名聞天下。其實,比起我的兩位哥哥來,我的醫術是最差的。”魏文王大悟。

   雖然這個故事有演義的成分,但二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也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上醫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并不是擅長治病,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上醫深諳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之道,悟得經絡周天之妙。只要不怕針疼(實際上并不疼),勤于用針,精于體悟,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和家人的“上醫”。

一、十二經脈

  人體經絡如同地球儀的經線、緯線,上下為經,左右為絡。十二經脈分布手、足內外側。內可至臟腑,外以達肌表,氣血運全身

  手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如果人做爬行狀,手臂的外側稱為陽,前中后共三條: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內側為陰,前中后也有三條: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經亦然。每條經脈的大致走向是: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氣血通過手、足陰陽經脈的首尾相接,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經脈“大周天”。由于人體的對稱性,“大周天”有左右兩個。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陰經與陽經(互為表里)各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陰肺經接手陽明大腸經。陽經與陽經(同名陽經)在頭面部相交,如手陽明大腸經接足陽明胃經。陰經與陰經(雖為陰經,但不同名)在胸部相交,如足太陰脾經接手少陰心經。詳見上圖。

  記憶口訣:寅時氣血注于肺,卯時大腸辰時胃,巳脾午心未小腸,申屬膀胱酉腎位,戌時心包亥三焦,子膽丑肝人酣睡。

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

三陰經和足三陽經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上承足厥陰肝經,下續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腧穴:中府,云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歌曰: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云門天府訣。 

    俠白尺澤孔最闊,列缺經渠太淵涉。

    魚際少商如韭葉,左右二十二孔穴。

  流注線:此經起于中府,終于少商。取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

  肺脈上承肝經期門穴,起于中府,止于拇指端橈側少商穴。由手腕后分出的一個支脈,走向食指端,與大腸經商陽穴相通。此經多氣少血,寅時注此。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上承手太陰肺經,下續足陽明胃經。

  本經脈腧穴有:商陽(井)、二間(滎)、三間(輸)、合谷(原)、陽溪(經)、偏歷(絡)、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liáo、手五里、臂臑nào、肩髃yóng、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20穴。

歌曰:

    手陽明經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溪偏歷溫溜長,下廉上廉三里鄉。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颙巨骨當。

    天鼎扶突喬髎接,鼻旁五分號迎香。

  流注線:此經起于商陽穴,終于迎香。取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曲池。

  大腸經脈上承肺經拇指端橈側少商穴,從手食指端橈側商陽穴起始,沿著食指橈側,第一掌骨間隙至腕,繼而沿前臂的背面橈側上行至頸部,至面頰,止于鼻孔側旁迎香穴,下接胃經的承位穴。此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上承手陽明大腸經,下續足太陰脾經。

  本經脈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 yì、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共45穴,左右合90穴。

  歌曰:

    四十五穴足陽明, 承泣四白巨髎經。

     地倉大迎頰車拐 下關頭維麗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

    雁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入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人。

    水道歸來氣沖轉,脾關伏兔膝市陰。

    梁丘犢鼻足三里,巨虛條口上豐隆

    解溪沖陽陷谷穴,歷兌惡夢居內庭

  流注線:此一經起于頭維,終于歷兌。取歷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足三里。

  該脈上承大腸經的迎香穴,起于眼下承位穴,下入上齒中,然后挾口環繞口唇,經地倉穴轉向上行,經耳前入發際至額。而后支脈向下經項部人迎穴至缺盆(鎖骨上大窩)入胸,通過膈肌下行入腹,歸屬于胃,并和脾臟聯絡。

  從缺盆處向下直行的脈,經胸部乳頭內側、腹部臍旁至腹股溝,繼而斜向外行,沿大腿、小腿前外側下行至足背,止于足第二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的厲兌穴。支脈斜行向足大趾,與脾經始穴隱白相通。此經多血多氣,辰時氣血注此。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上承足陽明胃經,下續手少陰心經。

 本經脈腧穴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歌曰: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自大都太白頭。

    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幽。

    血海箕門沖門進,府舍腹結大橫流。

    腹哀食竇連天溪,胸鄉周榮大包收。

  流注線:此經起于隱白,終于大包。取隱自、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

  脾脈上承胃經厲兌穴,起于足姆趾端內側隱白穴,沿姆趾內側、足內側緣向后行至內踝,繼而沿小腿、膝部和大腿內側面上行至腹股溝,入腹。歸屬于脾,并和胃承聯。由胃分出的支脈上行,通過膈肌,進入胸內,注于心中,下聯心經極泉穴。此經少血多氣,巳時氣血注此。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上承足太陰脾經,下續手太陽小腸經。

   本經腧穴: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歌曰:

  九穴午時手少陰,極泉清靈少海深。     

  靈道通里陰郄邃,神門少府少沖尋。

  流注線:此經起于極泉,終于少沖。取少沖、少商、神門、靈道、少海。

  心脈上承脾經大包穴,起于腋窩極泉,繼則沿臂前尺骨下行至手,止于小指端少沖穴。此經多氣少血,午時氣血注此。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上承手少陰心經,下續足太陽膀胱經。

  本經脈腧穴有:少澤、前谷、后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nào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共19穴,左右合計38穴。

  歌曰: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后溪收。

    腕骨陽谷養老地,支正小海外輔肘。

    肩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風曲垣首。

    肩外俞連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髎,聽宮耳前珠上走。

  流注線:此一經起于少澤,終于聽宮。取少洋、前谷、后谷、陽谷、大海。

  小腸脈上承心經少沖穴,起于手小指端尺側少澤穴,向上經手掌、腕部、前臂、肘部至肩,繞肩腳,沿著頸部上行,經面頰止于聽宮。下接與膀胱經的睛明穴。此經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上承手太陽小腸經,下續足少陰腎經。

   本經脈腧穴有:睛明、攢zn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shù、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 、中膂 l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嘻yx、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承山、飛揚、跗f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歌曰:

  睛明攢竹足太陽,眉沖曲差五處藏。

  承光通天絡卻在,玉枕天柱大昂。

  風門肺俞厥陰,心俞督俞膈俞強。

  肝膽脾胃三焦,腎氣海傷大腸。

  關元小腸到膀胱,中膂百環四髎鄉。

   承扶殷門浮郄中,委陽委中折合陽

  附分依在肩膀后,魄戶膏肓上神堂。

  譩譆膈關魂門宴,陽綱意舍守胃倉。

  育門志室胞育續,二十椎下秩邊場。

   飛流直下三千尺,承筋承山欲飛揚。

  跗陽昆侖仆參申,金門京骨束骨忙。

  左右一百三十四,通谷至陰小指旁。

  流注線:此經起于睛明,終于至陰。取至陰、通骨、束骨、京骨、昆侖、委中。

  膀胱經脈上承小腸經聽宮穴,起于目內眥睛明穴,上行經額至頭頂,交會于督脈百會穴,探入顱內,與腦相聯絡。然后下行至項,沿著肩角內側,挾脊柱兩旁下行至腰部,分出支脈進入腹腔后繼續挾脊柱兩旁下行,貫過臀部,行經大腿后部進入膝部腘guó窩中。

  從項部分出的支脈,分別向下貫過肩胛后,沿肩胛骨內側緣下行至臀部,經過髀樞bìsh(髖關節),沿著大腿后內側下行到窩,與前脈相會合后,再下行貫過小腿后部肌肉,出外踝,沿足外側緣前行,止于足小趾端外側至陰穴。此經多血少氣,申時氣血注此。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上承足太陽膀胱經,下續手厥陰心包經。

  腎經一側27穴(左右兩側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內側面的后緣,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脈兩側。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本經脈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筑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海、中注、肓 hung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府。

歌曰:

    足少陰經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

    大鐘水泉通照海,復溜交信筑賓實。

    陰谷橫骨大赫氣,四滿中注肓俞臍。

    商曲石關陰都至,腹通谷內幽門里。

    步廊神封靈虛殿,神藏或中俞府邸。

  流注線:此經起于涌泉穴,終于府。取涌泉、然谷、太溪穴、復溜、陰谷。

   該脈上承膀胱經,起于足底涌泉穴小趾下面(承接膀朧經),歷經足內踝之后、小腿、膝部和大腿內側面上行至腹股溝,入腹,注入胸中,與心包經的天池穴相通。此經多氣少血,酉時氣血注此。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上承足少陰腎經,下續手少陽三焦經。

    本經脈腧穴為天池、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共9穴,左右合18穴。

  歌曰:

    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

    郄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沖侵。

  流注線:此經起于天池,終于中沖。取中沖、勞官、大陵、間使、曲澤。

  心包脈上承腎經,起于胸中天池,沿著胸壁,由腋下三寸處上行至腋窩,繼而沿著臂的掌面下行于肺經和心經之間至肘彎中央,再沿前竹掌面正中(在掌長肌健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下行至腕,沿中指前行,止于掌端中沖穴。

  從手掌中分出的支脈,行向無名指,止于其末節尺側關沖穴,與三焦經相通。此經多血少氣,戌時氣血注此。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上承手厥陰心包經,下續足少陽膽經。

  腧穴單側23個:關沖,液門,中渚zh,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luò,臑nào會,肩髎,天髎,天牖yu,翳風,瘛chì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歌曰:

     二十三穴手少陽,關沖液門中渚旁。

    陽池外關支溝正,會宗三陽四瀆長。

    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堂。

    天牖翳風瘈脈狂,顱息角孫耳門張。

     耳和髎處偶回首,絲竹飄飖勝洛陽。

  流注線:此經起于關沖,終于耳門。取關沖、液門、中情、陽池、支溝、天井。

  該脈上承心包經,下接膽經。起于無名指末關沖穴,沿其背面尺側、第四掌骨間隙上行至腕,經前臂背而兩骨(橈骨與尺骨)之間上行至肘,至眼部絲竹空穴,與膽經相接。此經多氣少血,亥時氣血注此。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上承手少陽三焦經,下接足厥陰肝經。

   膽經單側44穴:瞳子髎、聽會、上關、 頷hán厭、懸顱、懸厘、曲鬢bìn、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 承靈、腦空、風池、肩、淵腋、輒zhé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歌曰:

    少陽足經瞳子髎,四十四穴路迢迢。

    聽會上關頷厭順,懸顱懸厘曲鬢翹。

    率谷天沖浮白發,竅陰完骨本神邀。

    陽白臨泣目窗辟,正營承靈腦空搖。

    風池肩井淵液部,輒筋日月京門標。

    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風市招。

    中瀆陽關陽陵趵,陽交外丘光明霄。

    陽輔懸鐘丘虛外,足臨泣地五會療。

     俠溪水拍陰足竅,直奔肝經大敦勞。

  流注線:此經起于瞳子髎,終于足竅陰。取竅陰、俠溪、臨泣、丘虛、陽陵。

  該脈上承三焦經,起于目外毗瞳子髎穴,上行至頭角(頂結帶),彎行向耳后,沿著頸部下行至肩,和三焦經相交(向后借助于支脈交會于督脈大椎穴),復向前行至缺盆,由此進入胸腔,下行通過膈肌,進入腹腔,與肝臟聯絡,歸屬于膽腑,繼而沿著肋部里面下行至腹股溝氣街(股動脈處),繞過陰部毛際,向后橫行進入髀厭(髖關節、環跳穴)中,再沿大腿、膝部和小腿外側下行至肺骨下段,經外踝之前、足背外側行向第四趾間隙,止于第四趾末節外側足竅陰穴。

   由足背分出的支脈,行向第一跖骨間隙,沿足大趾外側前行。止于其端,還穿過趾甲,分布于趾背叢毛處,與肝經相通。此經多氣少血,子時氣血注此。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上承足少陽膽經,下續手太陰肺經。

  肝經一側14穴,11穴分布于下肢內側,3穴位于胸腹部。

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 曲泉、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歌曰:

    一十四穴足厥陰,大敦行間太沖侵。

    中封蠡溝中都近,膝關曲泉陰包臨。

    五里陰廉急脈動,章門常對期門深。

  流注線:此經起于大敦,終于期門。取大敦、行間、太沖、中封、曲泉。

  該脈上承膽經,起于足大拇趾上的叢毛邊際大敦穴,沿足背第一趾骨間隙上行,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上行于小腿內側(臨近脛骨內側緣),至內踝上八寸高度與脾經相交,繼而行于小腿、膝部和大腿內側面(介于脾經和腎經之間)至腹股溝,繞過外生殖器,進入腹腔,上行于胃外側,歸屬于肝。上行通過腸肌,進入胸腔,上行注入于肺臟。此經多血少氣,丑時氣血注此。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八脈中除督脈、任脈閉合為環,形成“小周天”外,其他經脈分布不象十二經脈那樣首尾相接,規則閉環,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故稱“奇經”。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起著溢蓄、調節作用。

  奇經八脈縱橫交叉于十二經脈之間,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密切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如“陽維維于陽”,組合所有的陽經,“陰維維于陰”,組合所有的陰經;帶脈“約束諸經”,溝通腰腹部的經脈;沖脈通行上下,滲灌三陰、三陽;督脈“總督諸陽”,任脈為“諸陰之海”等。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十二經脈氣血有余時,則流注于奇經八脈,蓄以備用;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可由奇經“溢出”,給予補充。奇經與肝、腎等臟及女子胞、腦、髓等關系較為密切。

(一)督脈


  督脈起于長強穴、止于齦交穴,單29穴,分別是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后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印堂。

  歌曰:

督脈二八始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敞。

懸樞脊中中樞立,筋縮至陽靈臺長。

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啞門風府陽。

腦戶強間后頂裂,百會前頂囟會窗。

上星神庭素髎對,水溝兌端齦交梁。

   督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脈起于小腹內,下出會陰,向后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屬腦,沿頭部正中線,上至巔頂的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2.分支: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出于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于巔頂交會,人絡于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3.生理功能:

   (1)調節陽經氣血,為“陽脈之海”。督脈循身之背,背為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具有統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于大椎穴,督脈對陽經有調節作用,故有“總督一身陽經”之說。

   (2)反映腦、腎及脊髓的功能:督脈屬腦,絡腎。腎生髓,腦為髓海。督脈與腦、腎、脊髓的關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脈絡腎,與腎氣相通,腎主生殖,故督脈與生殖功能有關。

(二)任脈


  任脈腧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歌曰:

會陰曲骨中極前,關元石門氣海邊。

陰交神闕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前。

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聯。

紫宮華蓋璇璣在,天突廉泉承漿端。

  任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脈起于胞中,下出于會陰,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上行,經咽喉部(天突穴),到達下唇內,左右分行,環繞口唇,交會于督脈之齦交穴,再分別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陽明經。

   2.分支:由胞中貫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任脈循行于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因此任脈對陰經氣血有調節作用,故有“總任諸陰”之說。

(2)調節月經,妊養胎兒:任脈起于胞中,具有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任,有擔任、任受的意思。任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又稱“陰脈之海”。任,又與“妊”意義相通。其脈起于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稱“任主胞胎。”

  (三)沖脈

  沖脈,是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出自《素問·骨空論》等篇。沖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為十二經脈之海。與生殖機能關系密切,沖、任脈盛,月經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稱血海。會陰(任脈)、氣沖(足陽明經)、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足少陰經)、陰交(任脈)、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足少陰經),共14穴。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宮,下出于會陰,并在此分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沖脈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挾臍(臍旁五分)上行,與足少陰經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經咽喉,環繞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內。下行支:出會陰下行,沿股內側下行到大趾間。

   2.生理功能:

(1)調節十二經氣血: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串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沖。當經絡臟腑氣血有余時,沖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沖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

(2)主生殖功能:沖脈起于胞宮,有調節月經的作用。沖脈與生殖功能關系密切,女性“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另外,男子或先天沖脈未充,或后天沖脈受傷,均可導致生殖功能衰退。

(3)調節氣機升降:沖脈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陰,隸屬于陽明,又通于厥陰,及于太陽。沖脈有調節某些臟腑(主要是肝、腎和胃)氣機升降的功能。

(四)帶脈

  本脈交會穴為帶脈(帶脈同名穴位)、五樞、維道(足少陽經)共3穴,左右合6穴。帶脈的功能可概括為“總束諸脈”,健運腰腹和下肢。腰腹為胞宮和下焦之位,約束諸脈,也就能固攝下元。故帶脈配合沖、任對男女生殖器官的關系尤為密切。《儒門事親》說:“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

  1.循行部位:帶脈起于季脅(又名軟肋),斜向下行,交會于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繞身一周,并于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約束縱行的各條經脈,司婦女的帶下。

(五)陰蹺qio脈

  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通過內踝上行,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沿軀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結旁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之前,到達鼻旁,連屬眼內角,與足太陽、陽脈會合而上行。交會腧穴:照海、交信、睛明左右共6穴。

  1.循行部位: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通過內踝上行,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沿軀干腹面上行,至胸部進入缺盆,上行于喉結旁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之前,到達鼻旁,連屬眼內角,與足太陽、陽矯脈會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開合和肌肉的運動。

(六)陽蹺qio

  陽蹺脈為奇經八脈之一,出自《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起于足跟外側足太陽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后上行,經下肢外側后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眼內角。與足太陽經和陰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行,與足少陽經會合于項后的風池穴。

   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足太陽經)、居髎(足少陽經)、臑俞(手太陽經)、肩髃、巨骨(手陽明經)、天髎(手少陽經)、地倉、巨髎、承泣(足陽明經)、睛明(足太陽經)、風池穴(足少陽經)共13穴

  1.循行部位: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足太陽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后上行,經下肢外側后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眼內角。與足太陽經和陰蹺脈會合,行進人發際,向下到達耳后,再沿足太陽經上行與足少陽膽經會合于項后的風池穴。

   2.生理功能:有濡養眼目、司眼瞼之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蹺,有輕健蹺捷的意思。古人還有陰陽蹺脈“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之說。

 (七)陰維脈

  陰維脈起于諸陰之交,其脈發于足少陰筑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上行入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于府舍,上會足太陰于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于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于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

  交會腧穴:筑賓(足少陰經)、府舍、大橫、腹哀(足太陰經)、期門(足厥陰經)、天突、廉泉(任脈)。 左右凡十四穴。 

   1.循行部位:陰維脈起于足內踝上五寸足少陰經的筑賓穴,沿下肢內側后緣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脈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維脈的“維”字,有維系、維絡的意思。陰維具有維系陰經的作用。

 (八)陽維脈

  陽維脈聯絡各陽經,與陰維脈共同起溢蓄氣血的作用。

   交會腧穴:金門(足太陽經)、陽交(足少陽經)、臑俞(手太陽經)、天髎(手少陽經)、肩井(足少陽經)、頭維(足陽明經)、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足少陽經)、風府、啞門(督脈)。

   1.循行部位:陽維脈起于足太陽的金門穴,過外踝,向上與足少陽膽經并行,沿下肢外側后緣上行,經軀干部后外側,從腋后上肩,經頸部、耳后,前行到額部,分布于頭側及項后,與督脈會合。
  2.生理功能:維,有維系的意思。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八脈交會穴記憶口訣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通于四肢,交匯于正經的穴位,共計八個雙穴。這八個穴位有四個在上肢的手腕附近,有四個在足踝以下,上下配合,兩穴位一組,同時使用,也稱八脈交會配穴法。

公孫沖脈胃心胸,(脾——公孫——沖脈——胃,心,胸)

內關陰維下總同。(心包——內關——陰維——同上)

后溪督脈內眥頸,(小腸——后溪——督脈——目內眥,項,耳,肩胛)

申脈陽蹺絡亦通。(膀胱——申脈——陽蹺——同上)

臨泣膽經連帶脈,(膽——足臨泣——帶脈——目外眥,頰,項,耳后)

陽維外眥外關逢。(三焦——外關——陽維——同上)

列缺任脈連肺系,(肺——列缺——任脈——胸,肺,膈,喉嚨)

陰蹺照海膈喉嚨。(腎——照海——陰蹺——同上)

三、小周天和大周天

  行文至此,任督二脈首尾相接的“小周天”,十二經脈閉合而成的“大周天”,終得廬山真面。經脈乃生命之始,血氣為人體之華。天圓地方,故人頭圓而法天,足方而法地。天地間,唯以人頂天立地,至靈長存。天有四時、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生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氣候之分,人亦有喜怒愛憎情感之別。膽為云,盡顯勇威之象;肺為氣,吞吐皓素之明;脾為風,摧拉呼動之力;腎為雨,厚潤陰澤之滿;肝為雷,旺盛震怒之臨。

  腧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無定位定名階段、定位定名階段以及定位定名歸經階段。經穴的發展也是隨著醫療經驗的累積而逐漸由少到多,不斷整合而成。

  成書于西漢的《黃帝內經》,列述經穴很少,往往只舉經名而不及穴名,載有穴名者僅有160穴左右。到《針灸甲乙經》增至349個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了354穴,《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為359穴,《醫宗金鑒》360穴,清代李學川的《針灸逢源》將總數擴展到361穴,目前針灸應用的人體腧穴361個,即是以此為據。

  經穴是經脈上的反應點,與經脈一樣伏于分肉之間。經絡以穴位為據點,穴位以經絡為通路,經絡的功能主要是由腧穴來體現,二者密不可分。詳細內容不再贅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子午流注納甲法開穴時辰表
子午流注
十二經脈穴位歌訣
人體經絡簡介
中醫學習筆記(二)經絡篇(1)
人體經絡穴位分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莲花县| 深泽县| 昭苏县| 霍山县| 沛县| 克东县| 礼泉县| 茌平县| 灵寿县| 南通市| 衡阳县| 改则县| 沁水县| 海门市| 珲春市| 汉阴县| 海兴县| 庆安县| 宜良县| 石林| 葫芦岛市| 甘孜县| 油尖旺区| 同江市| 连城县| 城口县| 四川省| 平江县| 汝南县| 徐闻县| 怀化市| 灵山县| 饶平县| 咸丰县| 安仁县| 炎陵县| 苏尼特右旗| 睢宁县| 库尔勒市| 闸北区| 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