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著名長篇史詩《摩柯婆羅多》里面,對人類所處的世界有過這樣一段描述:我們的世界都只是梵天的一場夢境。作為人類個體,只是被注入了梵天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我們用來感知“梵天夢境”的意識體。
梵天在哪?梵天存在于先于宏觀物質世界而存在的那個智慧意識體。換句話說,作為人類個體,我們的意識所能感受到的這個宏觀物質世界,只不過是梵天所幻化出來的一場“夢境”。佛陀早就告訴世人,“萬物為空”。“為空”就是不存在,就是一場“夢境”。那什么才是真實的存在?意識體才是真實的存在,它是宇宙的本源,宏觀物質世界就是由它所幻化出來的夢境。
在上世紀40年代,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派證實,宏觀世界存在著局域的實在性,比如說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相互作用都跟距離有關系,距離越遠相互作用越弱。由此,他們認為,量子力學中的量子糾纏是非局域性的,所以,量子力學是有漏洞的不完備的理論。
1952年戴維·波姆認為是一種隱變量在操控整個量子世界中那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量子糾纏非局域性,由此產生了局域隱變量理論,試圖通過這個“隱變量”來證明量子力學的完備性。戴維·波姆的“局域隱變量理論”預言,這個可觀測量的“隱變量”測量值都不大于2。
1964年,貝爾(John Bell)定義了一個“可觀測量”,并用量子力學理論觀測并計算這個“可觀測量”的測量值,一旦實驗測量的結果大于2,就意味著局域隱變量理論是錯誤的,照樣證明不了量子力學的完備性。這就是著名的“貝爾不等式”。數十年來,許多物理學家都在試圖證明“貝爾不等式”,但均未獲得成功。
而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約翰·弗朗西斯·克勞澤(John F. Clauser) 和奧地利物理學家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他們三人的實驗則最終證明了貝爾不等式在量子力學領域是不成立的,從而徹底證明了量子力學的完備性,有力地回答了上世紀有關量子力學的世紀疑問。這也是他們2022年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因所在。
那么,2022年獲諾獎的量子物理學貢獻的意義在哪里呢?它等于最終證明了戴維·波姆“局域隱變量理論”的正確性。而局域隱變量理論如果正確了,那么,戴維·波姆所提出的這個“隱變量”到底會是什么呢?這時候,再回到開頭我們引入的《摩柯婆羅多》以及佛陀的說法,我們就可以大膽地猜測,它應該就是先于宏觀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意識體!
如果《摩柯婆羅多》和佛陀的觀點是一種徹底的真理,那么,我們就會得出“意識可以干擾和影響宏觀物質,意識決定了宏觀物質世界”的結論。
請我們先安撫一下由此激蕩起來的內心的“驚濤駭浪”,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承認“意識決定宏觀物質世界”這種說法的正確性呢?說不定在此后的量子力學研究中,這個觀點最終被證實是真理呢?說不定到那時,由愛因斯坦相對論所構建起來的經典物理的天花板就會被徹底打破,我們真的就可以找到辦法進入到四維以上的空間里面去,什么暗物質、暗能量、什么蟲洞穿越、星際旅行,可能都不再是幻想了,到那時,我們的文明或許才可以真正地得到徹底的晉升!
讓我們拿出開放的心態去擁抱量子力學的未來吧!也許到那時,意識的真相就可以被徹底揭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