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類的社會發展速度極快,不同于古時的原始積累,現在的人類已經學會了利用工業來進行量產式的生產。而這些生產自然是離不開自然界中的資源。
提起珍貴的資源,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石油以及煤炭,但是這些資源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極其重要,但卻并非是最為珍貴的。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世界上最為珍貴的可以應用到生產當中的不可再生資源無疑是稀土。
這種珍貴的資源可以被應用到各種生產當中,因此許多國家也會為了稀土資源而進行各種明爭暗斗。
2011年日本就發現了一處巨型的稀土礦,這處稀土礦可以讓我們全世界的人類使用700多年。但是日本政府卻遲遲沒有對這處稀土礦進行任何開采工作,這背后又有著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稀土究竟是什么。
稀土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分布,但是其總量相較于其他資源來說是比較少的。
目前已經探明的稀土儲量總計共有9261億噸,這樣的數字雖然看起來巨大,但是在工業生產中顯然還是不夠用的,因此稀土也被當作是全世界最為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之一。
我國的稀土儲量相較于其他國家來說是很大的,探明的總稀土儲量可以達到全世界的36%,整個世界的稀土工業生產有90%的原材料都是由我國提供的。
稀土出口也是我國經濟創收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其他國家也離不開我們所提供的稀土,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國家憑借著自有的自然資源,把握了全世界不少國家經濟生產的“命脈”。
由此可見,稀土資源在世界格局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調和作用,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創收的重要手段,所以許多國家也一直在發展稀土探測工作,希望可以在自己國家境內發現更多的稀土資源來實現資源的自給自足,從而避免過度進口而導致的經濟流失。
日本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雖然他們的國土面積狹小,但是卻一直沒有放棄在自己國家的境內尋找稀土資源,在2011年他們終于成功的探明了一個巨型的稀土礦,但卻遲遲沒有對其進行開采。
從理性的角度上來看,日本人急需要自己的稀土資源,作為世界進口大國,日本每年花費在資源進口上的經濟數額實在是太高,給日本政府和當地的百姓都造成了不小的經濟壓力。
在自己國家境內發現了體積如此龐大的巨型稀土礦,為何日本政府遲遲等了十幾年,還沒有對它們進行開采呢?
實際上日本人并不是不想對稀土進行開采,而是他們所發現的這處稀土礦是太過偏僻。日本人所發現的這株巨型稀土礦是在海洋深處的,而且埋的還極深,主要的稀土資源都在海底6千米到8千米這個區間內。
雖然我們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可以讓我們有能力在海下進行一系列的作業,但是想要在8千米左右的深水區進行礦石的開采工作,顯然是不現實的。
我國的海牛二號作為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海底鉆探,儀器,也只能在2千米左右的水深處進行作業工作,日本政府也自然沒有有效的手段,可以對這處已經探明的稀土礦進行開采工作。
所以日本人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這處稀土礦資源進行妥善的保護,在未來加緊發展自身的開采技術,希望有一天可以對這處稀土礦資源進行開采。
日本人之所以不對這處稀土資源進行開采,除了技術層面的不支持,還有著經濟與道德上的約束。
目前普遍的海底作業技術都需要將一定的海水從水體當中抽離,隨后在海洋當中放置巨型的機械設備來對整個海域當中的資源進行勘探與開采。
這些巨型設備技術一般由美國這樣的超級發達國家掌握,日本人如果想要借助這種技術的話,自然也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而且稀土開采是一項并沒有保障的工程,誰也不知道這項工程一旦開始要花費多少天才能將整處稀土資源開采完畢,也不知道這些稀土資源到最后能否抵回開采的成本。
所以在掌握的自主開采的技術之前,日本政府應該是不會借助其他國家的設備對這些資源進行開采的。
而且稀土開采一般都發生在陸地之上,在海洋當中的開采工作經驗嚴重不足,誰也不知道開采的過程中會遭遇什么樣的問題。
而且大型機器在進行工作的時候,勢必會向外排放一些廢水廢料,而如果工作場所被設定在海洋當中,這些廢水廢料就會被直接排放到海水里,影響到當地整個環境的生態。
日本是一個漁業大國,極其依賴自己海上的生物資源,因此他們也不會冒這個險,為了一些稀土來破壞自己的環境。
地球上的資源并不是無限的,日本人所發現的這處稀土礦可以被當作是我們人類的后備資源,在萬不得已之前,我們是沒有必要對這處稀土礦進行開采的。
畢竟可持續發展才是當前時代的主流,人類向自然的索取必須要有一個限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要盡快尋找到一種方式,讓我們可以實現完全的自給自足,不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進行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