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帝、 王專用)與「印」(官、私均田)之分。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鈕,印文佈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數不定為纖細白文,以田字日字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動。
承秦制,帝、后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刊將軍所用稱「章」。職卑者用力口之弋謂半通印。皆用繆篆,也多為自艾樸實大方。魏晉時雖不如漢印精致 但刻劃瘦挺,章法錯落,自成一帆六朝印制漸亂,印也稍大,多率意刊劃,失卻漢魏挺拔風格。隋唐官印更大,為朱文,盤旋折疊,稱「九疊篆, 清晰秀麗。
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四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所謂「印把子」,以示權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疊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官印,多潤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來。以隸書入印,有「右策寧州留後朱記」一方,係宋製,為後世八分入印之先河。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無初的書畫家趙孟頫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一“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少數民族文字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級官員所用之印,其形為直長方,約為正方官 即之半,故名。揚雄《法言.孝至》謂「五兩之綸,半通之銅」,其綸指印 授,銅指官印。私印亦有長方形的。
封泥
我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癸時用繩縛, 在繩端或交又處加以檢木,封以黏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封 發物件,亦常用此法。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 基本訓練與創作
私印
官印口以外印章的總稱。體制繁雜,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口(即穿帶 印、子母印、帶鉤印、六面印、聯珠印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印、收藏印、吉語印、花押印、象形印、迴文 印朱白相間印等。
吉語印
揩以吉祥的詞語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長榮、長富、宜千金、 宜子孫一類的言語入印。秦有小璽作:「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語的。多見於漢代的兩面印中。
穿帶印
私印的一種。印體左右有孔,可以穿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號,故又稱「兩面印」。盛行於漢代
朱白相間印
私印的一種。以朱、白印文相組合的印彰多見於漢代之兩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 左右分朱自,也有上下分朱自的;筆畫少者作朱文,筆畫多者為白文,並 把白文列成滿白,使朱白之間,各適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調和。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工穩的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 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圖獸空其擾,內小印為子,鈕作子 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 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套印
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層,有多至五六層者,每層(即被套的每方)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象形印
亦稱「圖案印」、「肖形印」。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鑄 有人物、動物等圖像,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生動。多白文,一為純 圖畫,一為圖畫中附有文字,今所見者以漢代居多。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龍、虎、雀、(鳳、龜)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鑿印
刻印的一種方法。指在預製的金屬印胚上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到成的印 章,文字錯落有致,大都為將軍印和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流行於漢魏晉南北朝。其起源相傳因軍中官職往往急於任命,印信大都倉促鑿成,故 別稱「急就章」。此法為後世篆刻家所仿效。
鑄印
製作金屬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蠟模,用黏土作范於模之四周,熔金屬澆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將鑄印稱為「撥蠟」的。古代鑄印,有只鑄印胚,後刻 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時澆鑄的。印文精巧工整,別具一格,為後世篆 刻家所取法。
篆刻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後刻,故稱。金屬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隨後澆鑄;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現用金剛砂琢蝕,即「電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
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後的再現,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術。種類有秦印、漢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迴文印、花押印、關防、閑章等。秦漢及魏晉時期,印章由印工鐫刻,藝術水準頗高。隋唐以來,亦 各有其時代特徵及風格。北宋米芾、元代趙孟頫、王冕均為篆刻名家。
相傳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類)刻印,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學日漸發展。因明清以來,出土文物中印章漸多,參考資料大增,研討篆刻之風日盛,湧現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種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鄧派(鄧石如)、趙派(趙之謙)、吳派(吳昌碩)、齊派(齊白石)等。
古「璽」。先秦印章之通稱。古鈴璽印面文字為當時六國的篆書,風格奇特,章法多變,不易辨識。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稱「璽」,官、私所用均改稱「印」。大都以銅製作,亦有用銀、玉等;渾穆古樸,形式多樣。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后,規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候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后,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証。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印章范圍擴大為表征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稱「圖章」。古稱「璽」。《後漢書.祭祀志》謂:「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的專稱「璽」,以玉為之,故後世有「玉璽」之稱;官、私所用的均改稱「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稱。唐以後,皇帝所用或稱「寶」,官、私所用又有「記」、「未記」、「關防」、「圖章」、「花押」等名稱。
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物件、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後盛行石章。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于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 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后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候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
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風格蒼秀。與漢印並為後世篆刻家所取法。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于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篆刻工具
篆刻在古代足一種攻玉治銅的技術,現在是一種 雕琢印材的藝術,所以石、牙、角、木、玉、銅等材 料,必須使用合適的工具來攻治,刻製之後又必須鈐 印出來,其中相關的工具,刻者必須了解他們的性質 ,以便於選用。
刻刀
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式刀。口是平的、兩面開刃,開刃 的斜度為二十至三十度角,如四十五度以上的角度, 因為太鈍,不易入石。刀刃薄的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 ,刃身厚的適宜刻蒼渾一路的印,刻銅時用斜口刀, 刻玉時用鑽式刀,刻木竹用薄刃刀,如刻草書邊款, 除用平口刀外,也可以用吳讓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 至於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一倍為度 ,大約足十五公分左右,在刀桿上都需要纏棉繩或籐 條,以便於把持。
砂紙
磨石章必須用水砂紙,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紙,磨時墊 於小塊玻璃板下方再加水磨。準備三百二十號、八百 號與一千五百號三種砂紙,粗磨用三百二十號紙,磨 細則用八百號,如果印身磨光,則用一千五百號紙。
印床
篆刻家治石,以左手持石、右手持刀,石轉刀動、進 退自如,多不用印床。若印面過大,或刻玉製銅,因 為把恃不便與過於堅實,所以必須備有印床才適手。 印床的材質有木製及金屬製兩種,木質較輕便;金屬 較穩重;印床的形式有楔子式和螺絲口式兩種,用螺 絲調整鬆緊較楔式牢固方便。
印刷
牙刷式的印刷,可以刷印面,以保恃印面明淨; 另有棕刷(俗稱棕老虎),乃以棕絲綑綁而成則可以用 來拓邊款。
印泥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裝不整則失之寒磣;印泥不佳 ,則印章不能生色。中國產的印泥,以前以漳州的麗 華齋、北平的榮寶齋、杭州的西冷印社三處最有名。 好的印泥,色澤鮮明,永不晦變,且沈厚不走油,拓 用之後,印泥上結一層光澤,用手拂之亦不脫落"如 自製印泥,則應備硃砂、印油、艾絨三種,油以菜油 、茶油為最好,煉油可以用定溫箱烘烤,到 用箸沾起油時可以成絲,即可使用。殊砂可以先用酒 精去掉砂中的鐵質,然後用滾筒機加油磨細,只需半 小時便完成,但製出的印泥,--定要經過--段時閒才 可使用。
印筋
印泥需要時常翻攪,翻攪時應順一定方向,使艾絨之 絲不亂。就不會沾印文,翻攪印泥,需用印筋,牙質 骨質均可,以前方較寬,後面呈柄形為宜,印筋大小 視印泥多少而定。
砥石
刻印用刀,久則刃必不利,所以需妥時常磨利,準備 粗細紙石各一,粗的用來初磨,細的用來精磨呎刃口。 市面上有油石也非常合用,磨時先將石浸水中,使石 含飽水分,然後磨之,先粗後細,至鋒口犀利為止, 但鋒口一定要平,不可傾斜,否則刻精細的印章時, 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印規.印矩
印刻好後,必須有可以使印章鈐印方正的工具,這種 工具,方的叫印矩、圓的叫印規,它們都有一個直角 做為方正的準則。
印墊、印箋拓印上紙時,紙下必有墊物,一般是薄本子來墊紙, 最好找鬆一點的紙質來鈐印,也可以用橡皮墊,效果 都很好。如果在玻璃上成桌面上直接拓印,則顯得不 平或過硬,印面效果不易表現。 印箋或印譜紙以薄連史紙為宜。臺灣地區可用細 薄的雁皮紙,拓邊款或拓印都很適用。印箋或印譜上 印的框格可以自行設計,或請書家書寫後製版印刷, 但不可過於艷俗,須沈厚雅緻,才顯得人方。
拓包或拓墨
拓包可以拓邊款,它的作法足將小團新棉花裹上,如 一層細的絲綢或緞面,再用線紮緊即可。拓包可分大 中小三種,視印石大小與邊款文宇之人小而採用之。 用墨拓邊款是一種濕拓法,又稱墨拓法,與拓碑帖一 樣。後來有人發明用蠟與碳粉混煮。製成蠟墨,可以 不用水、直按將邊款用蠟墨拓出來,這幢拓法稱為乾 拓。蠟墨足用硬質蠟與碳粉(碳精粉或乙炔黑皆可) 式製成,為了拓後黑色不脫落,則蠟中加一些松香, 更為堅硬好用,將蠟墨作成圓形,則便於拓款時旋轉 壓拓,才可拓得清楚。
篆刻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空間上的歧異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
跌宕生姿,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
的渾厚,雖幾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
在我們遊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麼呢?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
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注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
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無不叫做「篆刻」,璽印的
製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
上的文字就叫「摹印篆」。新莽定六書時稱之'「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
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
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怎樣寫印稿
寫印稿前須磨細面,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1.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復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2.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于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后在紙透上壓痕范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勝負鉛筆)(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復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干凈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干凈的毛邊紙吸干多余的水分。(4)、復二三毛邊紙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后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怎樣摹印
在臨刻前,我們應做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摹印。方法是幾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圖紙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輕輕壓住紙不使移動,然后用小號圭筆蘸墨(或碳墨水、繪圖墨水),依原印線條摹寫。要盡量將每個字中筆劃的起筆、收筆、轉折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細節,摹寫和接近原作,同時細心體會,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對于以后創作是大有益處的。(摹前須以肥皂洗手,并用紙墊手,以免油膩污紙而難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線條,以細線勾邊。如果用臘紙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紙摹印,只要將紙與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壓下痕跡,(摹印紙與印譜間可襯托一層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紙以保護印譜)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筆稍加修描,即可臨刻。初學宜選工整一點的滿白文手。
印石知識
1.青田石:產浙江青田。最名貴的是"封門青"凍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2.壽山石:產福建壽山。最名貴的是"田黃",價同黃金,呈黃色半透明。
3.昌化石:產浙江昌化。最名貴的是"雞血石"。因石質紅斑鮮艷如雞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鐵質的砂釘、易傷刀刃。
其它還有浙江寧波的大松石、山東掖縣一帶的菜石、磨刀石(又稱羊肝石)及目前開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紋,還有以蠟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細選擇。
查看臨刻效果
初學者臨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盡管刻時小心,或許還會有不到之處。這時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輕拍印面,然后用小鏡對照原印,尋找不似之處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擊、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殘破效果。對照原印的過程是提高的過程,要花全部時間的三分之一來研究對照。
前人說:"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創作,則更應把精力化在構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敗,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篆刻印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細、長短、輕重和刀角的大小、銳鈍、平斜,都將直接影響到刻印的效果。平口斜口均可,順手為要,初學者以中刀平口為佳。刻石用平口刀,刻銅用斜口刀,刻木竹則用刃刀。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選用印刀如同寫字時選用毛筆一樣,都會影響書寫的表現力。當然其中還有一個熟練掌握的過程,因此在遠用時要考慮自己的喜愛與習慣。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兩面開口,刀口兩角需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太子九十度,刻時易滑刀,不易刻準、刻直。 (2)刀刃的利鈍,與兩面開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則銳,斜面低則較鈍。從刀角側視,刀口出鋒角度不宜太銳或大鈍,一般以45度至15度為宜。角度大小則太銳,刻出的線條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韌勁;角度大則較鈍、刻出的線條易碎澀,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覺。
(3)刀桿的祖細與輕重、厚薄,一般根據自己的習慣與喜好所定。一般刀桿較祖者重,刀桿較薄者輕。粗重者,墜力大,有助力;但過重則欠靈活;輕薄者,易執使,較靈便,但若過輕薄,則不易執運,不易發力。一般可備輕重二把,粗重者,可寬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寬,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仟一般長約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著過長,刻運時擺動大,影響運刀時的穩定性和準確性。著過短,執運不方便,也不易著力。初學時,一般可上書畫社選擇成品。如有條件自制,可根據自己喜好而做。刀桿上可用細線繩(塑料繩,藤皮或市條等均可)裹纏,以利于鐫刻時緊握著力,同時可免刻時刀柄滑動,傷指或傷印石。
印泥
印泥是傳達印章藝術的媒介物,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表達的效果。質地好的印泥,鈴印出來則色彩鮮美而沉著,有立體感,顯得有精神。質地差的印泥鈴印出來,則顯得色澤灰暗或淺薄,有的油跡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難看。印泥的品種很多,紅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廣嫖等。
(1)朱砂印泥色深紫紅,有人稱為紫紅砂,是漂制朱砂時沉淀在乳缽最下層的一種朱砂,制成的印泥,鮮紅帶紫,厚重沉著,最為美觀。
(2)朱嫖印泥略現紅黃色,比較清雅,是漂制時較上層的朱砂細未與文絲、油等調制而成。朱砂或朱膘也有加銀朱的,也有加調洋紅或其他原料的,故其名稱有八寶、魁紅、鏡面等。不管何種名稱,只要以厚亮細膩、色彩鮮明沉著者為上品。市上一般較好看有三、四十元一兩的,一般初學練習,買三至五元一兩的即可。現制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上海、樟州,杭州、蘇外等地的產品較好,可供選擇,只要色沉著而不滲油者即可應用。過去有人喜自治!印泥,其原料是“艾”葉的纖維、殺砂和煉制過的菜油(或蓖麻油)等調制而成,方法較復雜,(解放前出的《篆刻入門》一類書中有較詳細介紹可參考),現多不自傲。
(8)還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藍色、綠色等印泥,作為特殊場臺用外,)般較少用。若有興趣者,亦可備用。印泥的保管,應放置在瓷盒內為好。不要放在全屬盒內,因印泥與金屬物接觸,甲.久會變黑,影響質量。印泥用一段時間后;要用印筋調拌,使之油、砂、艾絨拌和在一起,否則易結板。印泥日久會用于,也可適當調人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攪拌后再用。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凍,變得于硬起來,用之前應在太陽下曬一些時間,使之變軟后再用。
印床
印床是用來固定印章的,以便鐫刻時省力,尤其是刻較堅硬質地的,或較小的印材時更為有效。一般刻質地較軟印材,如青田,壽山石等,或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制和金屬制二種,一般以木制者為好,既適用,又容易買到,即使市上買不著,也可自己仿做。
拓包
為拓邊款時用。拓包制法:先取硬版紙,剪成如硬幣二分大小的圓塊,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紙和加嘩嘰布一層,最后再用軟細緞包扎一層(或用的確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圓球狀,其頸部用線扎緊即成。拓包要求包扎得緊,表面光滑。
印規
印規是在鈴印時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復印用之,即第一次鈴印時不夠清晰厚重,可以重復鈐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鮮艷奪國。木或全屬等制成的印規均可用。只要規角成九十度,兩邊各長約三至四厘米,厚約五至十毫米即可。鈴印時,先以印規定位,印章緊靠印規內側鈴蓋。復印時,印規掀壓住不要移動,蘸印泥后再依原印規內側復鈴下即成。一般鈴蓋熟練后,也可以不用印規。
印筋
用以調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會沉漬滲出,使油泥分離,故用一段時間后,或無冷時易凍,應常攪拌,使之勻潤,用之如新。冬天攪拌之前,可在太陽下曬半小時左右,使之變坎,再攪拌。印筋在一般書畫社和印泥店都有出售。若買不著時可自制,材料選骨或竹等均可,以不易染色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