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即: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的首都歷經千年后,現在的樣子各不相同,其中有一個已經淪為一片廢墟。
周天子分封八百諸侯之后,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淘汰賽,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最終剩下最強大的七家諸侯國,即為戰國七雄。
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其中,除了秦國位置較為偏遠之遠,其余六國均在崤山以東,所以,這六國又被稱作“山東六國”。
當然,在戰國七雄稱霸時,尚有數量不多的小國在這七個龐然大物的夾縫中求生存,如鄭國、衛國、巴國、蜀國、中山國等,不過最終還是被戰國七雄逐一吞并。
時過境遷,曾經顯赫一時的戰國七雄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而這些國家曾經的首都,也在千年的變遷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七國的首都,有一部分因為發展需要,如今已經變成了政治文化中心,而另一部分,鑒于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不復當年的風光,甚至還有一個國家的首都,如今僅剩一座廢墟,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齊國首都臨淄
臨淄的歷史文化十分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臨淄就有人類再次繁衍生息,著名的“后李文化”,其發源地就是在臨淄。
從夏代到商代,臨淄先后迎來了爽鳩氏族部落、季荝氏族部落在此居住,并在商代時,由炎帝的裔孫姜伯陵在此建立逢國,姜伯陵是齊地姜姓氏族的首領,自此開始發展壯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封姜太公姜尚于齊地,并建立齊國,當時齊國的首都,就在臨淄,不過那個時候,臨淄還叫營丘,直到齊獻公繼位之后,為防備外敵入侵,將營丘的城墻加固拉長,因營丘城的東城墻瀕臨淄水,所以,正式更名為臨淄。
而到了公元前221年,齊國最終被秦國兼并,秦始皇嬴政使用郡縣制,臨淄成為了臨淄縣,屬齊郡,就如同我們如今的地級市與縣級市一樣,齊地為地級市級別,臨淄則是縣級市級別。
不過,齊郡和臨淄縣的治所,也就是政府機關,都在臨淄境內,就如同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鄭州市人民政府都在鄭州市區辦公性質一樣。
秦滅漢立,臨淄成為了齊國王都,包括在西漢、東漢時期,臨淄都是當時重要的治所所在,如齊郡郡治、臨淄縣治以及青州州治等,這足以可見,臨淄的政治地位非常之高。
在三國以及魏晉時期,臨淄的地位基本沒什么改變,只是從東晉末年起,臨淄開始了“顛沛流離“的變遷。
從公元311年到公元581年,臨淄見證了”十六國“、”南北朝“兩個重要的歷史變革時期,同時其所屬,也發生了頻繁的變化,從十六國時代最開始屬前趙,到南北朝末期歸北周,臨淄的土地上,迎來送往了一茬又一茬人。
隋朝建立后,臨淄歸屬屬北海郡,這個歸屬,一直沿襲到北宋年間。
北宋滅亡后,金國設臨淄為山東東路益都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同時,臨淄的區域,也較前期有所縮小,后期的元朝,同樣如此設置。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改臨淄為山東省布政司青州府臨淄縣,歸青州府直接管理,從此,臨淄正式成為了山東省的一份子。
包括在民國、抗日戰爭時期,臨淄都是重要所在,尤其在抗日戰爭時期,臨淄作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在當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解放后,臨淄改縣稱區,屬淄博市管轄,下設7個鎮,414個行政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時至今日,臨淄如今已經是擁有人口614976人,生產總值(GDP)近900億元的重要區域,這個數千年前的齊國國都,如今已然煥發了新的風采。
楚國首都郢
楚國最早的國都在丹陽,之后數次遷徙,從丹陽到巨陽,再到壽春,楚國在滅亡前,一共遷徙六次國都,不過有意思的是,無論搬到哪里,都城的名字都稱之為“郢”。
公元前223年,秦軍大將王翦率軍攻打楚國國都壽春,俘楚王負芻,隨后,王翦乘勝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殘部,并殺死楚國大將項燕,楚國宣告正式滅亡。
壽春全名壽春鎮,如今歸安徽省壽縣管轄,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東北部,總面積84.39平方千米,擁有人口115876人,也是壽縣的縣委、縣政府所在地。
壽春的歷史文化十分悠久,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除了是曾經楚國的國都之外,這里還有宋代古城墻,華東地區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佛教報恩寺等多個歷史名勝建筑群。
除此之外,壽春還有幾個十分出名的特色小吃,也是歷史淵源深厚。
其中一個名為“大救駕'”,這是一種外層金絲盤繞,內層重油不膩的名貴糕點,而這個糕點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
相傳是當年趙匡胤受周世宗派遣,攻打南唐古壽州(即今壽縣城),大軍到了壽春后,久攻不下,時間長了,軍中便出現缺糧的情況,正待趙匡胤著急的時候,壽春當地的一位老者求見,獻上了這個特色食品,趙匡胤吃了之后,連連感謝道:“這是救駕啊!”
而在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了皇帝之后,這個特色食品就正式更名為“大救駕”,也從此流傳至今。
除了這個之外,壽春較為出名的是當地產的銀魚,這是一種潔白如銀,體長1-2寸的小型魚類,唐代詩人杜甫曾以“白小群分明,天然二寸魚”來形容此魚,銀魚肉質鮮美,是做炒菜、燴菜、湯菜的最佳選擇,在清代時,銀魚還是皇家的貢品。
秦國的首都咸陽
提到咸陽,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它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也是秦國在統一六國后,最高的行政機關所在。
咸陽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因“嵕山亙北,山水俱陽”,因此命名為咸陽。
咸陽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代,當時有原始氏族邰氏、扈氏、畎夷等部落在此居住,到了殷商時,這里成為了豳、程、犬方等方國,而到了周朝,這里是畢國的所在。
春秋時期,咸陽歸秦國管轄,并在公元前350年,由秦孝公將此地定為秦國都城。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后,咸陽成為了京畿要地,直接統轄關中各縣。
不過,歷史上的咸陽,也就是在秦朝時是高光時刻,在秦朝滅亡后,咸陽被項羽焚毀,后雖經漢高祖劉邦修復,但再也不復往日的風采。
咸陽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漢唐帝王陵寢就在咸陽境內的五陵塬上,同時,還是農耕文化的孕育地,遠古時期的農業始祖后稷,就是在這里教導人們農業之術。
如今的咸陽,已經是陜西省的一個重要的地級市,并且還是全國十佳宜居城市之一,擁有人口435萬余人,僅次于西安、寶雞。
厚重的文化讓咸陽歷史感頗強,而今這座古城,也煥發出新的風采,不僅是中國百強城市之一,還是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相信咸陽會越來越好。
燕國首都薊
說到薊,可能有些人比較陌生,它是曾經燕國的國都,而今,它有個大名鼎鼎的名字,叫做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因此,在數千年的變革中,北京的名字也是一變再變,最早在周武王滅商后,在此封召公,因靠近燕山得國名燕國,國度也被稱作燕都。
除了燕都之外,北京還有個更為久遠的名字,叫做幽州,這個名稱,早在《尚書·舜典》就已經出現,并且沿用很久。
而之所以會有薊這個稱呼,是因為在春秋時期,這里還有一個小國叫做薊國,不過后來被燕國吞并,在燕國被秦國滅掉后,秦始皇將北京設為為薊縣,歸屬廣陽郡。
薊縣這個名稱,一直保持到東漢時期,而后,經歷了燕京、大興府以及北平等多個稱號,直到明成祖朱棣的永樂元年,正式更名為北京。
經歷了民國時期的混戰,以及抗日戰爭階段,在1949年10月,新中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并定北京為國家首都。
如今,北京這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成為了國際上著名的大都市,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兩種不同風格構成了如今繁華的北京,正如有首歌唱得好,北京正以國際大都市的風采,歡迎八方來客。
趙國首都邯鄲
邯鄲與北京一樣,同樣是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八千多年前,這里就孕育了著名的磁山文化,而邯鄲這個名字,也是歷經三千多年未曾改變過。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于邯鄲,之后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后,趙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而邯鄲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秦滅六國后,邯鄲成為邯鄲郡的首府,在西漢建立后,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邯鄲在當時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
而今的邯鄲,是河北省重要的地級市之一,也是經國務院批準確定的中國河北省南部地區中心城市,更擁有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多個榮譽稱號,走在邯鄲,可謂是一景一山水,一步一典故。
魏國首都大梁
大梁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國都,在戰國七雄的國都中,大梁可以說是如今混得最慘的一個。
大梁的位置,位于如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方向,在戰國時代,大梁可以說是聲名鵲起,顯赫一時,由于魏國毗鄰黃河,因此,借助黃河流域,大力發展農業,很快魏國就在諸國中占據一定地位。
而大梁,就是魏惠王在公元前364年開始營建的都城,依靠著大梁城,魏國掌控著黃河流域大部分領土的統治。
但成也大梁,敗也大梁,由于大梁臨近黃河,也讓它有致命的弱點,在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率兵攻魏,兵臨大梁城下,王賁引黃河之水倒灌大梁城,一時間,整個城內成為一片沼澤,魏王假不得不出城投降,魏國就此滅亡。
而大梁城被淹之后,城內成為一片廢墟,秦始皇在大梁城不遠處置開封縣,至此,大梁不復存在,而開封逐漸成為了歷史文化名城。
如今大梁的故地,已經不復存在,舊址也只是一片荒地而已,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顯赫一時的魏國都城所在呢?
韓國首都新鄭
新鄭是河南省省轄縣級市,新鄭的歷史十分悠久,除了曾經是韓國的國都之外,這里還有“黃帝故里”之稱。
公元前453年,原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將晉國瓜分,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之后,三家得到了周威烈王的承認,韓國也因此正式建立。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掉鄭國,并將國都遷至新鄭,由此,新鄭成為了韓國的國都。
秦滅六國后,新鄭被設為縣,屬潁川郡,到了漢代,新鄭歸河南郡。
新鄭的地名,在歷朝歷代基本沒有變過,只不過在歷史演變中,歸屬不同,曾先后歸苑陵縣、廣武郡、滎陽郡。
1994年5月,新鄭撤縣設市,更名為新鄭市,歸河南省管轄,由鄭州市代管。
新鄭有黃帝故里、裴李崗遺址、鄭韓古城、后周皇陵等多處文物古跡,這里在歷史上,也出過包括黃帝、韓非子、張良、白居易、高拱等名人名士。
2020年,新鄭入選“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范縣市”,騰飛的新鄭,正以嶄新的姿態,大步往前。
小結:
戰國七雄的首都,經過數千年的歷史變革,如今的樣子各不相同,齊國的首都臨淄目前是GDP近900億元的重要區域;楚國的首都壽春,成為了文化名城;秦國的首都咸陽,是人口僅次于西安、寶雞的中大型地區;而燕國的首都薊,已然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大都市北京;趙國的首都邯鄲,數千年都沒換過名字,現在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魏國的首都大梁,如今已經不復存在,成為一片廢墟;而韓國的首都新鄭,也在新時代里,成為了全國小康百佳示范縣市,千年的演變,真的是造就了這些古老都市不同的風采和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