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時,不刻意要求孩子壓抑性格,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發揮自己潛在特質,在喜歡自己的性別角色同時,也能欣賞、學習不同性別的優勢。
作者:口袋媽媽 (爸媽進化論主筆)
01
進化媽
朋友阿敏最近遇到一件煩心事。
阿敏是一名小學1年級的老師,她的班上有一個女孩很特別,剪一頭利落的短發,說起話來粗神粗氣,行為舉止也像男生一樣不拘小節。
剛開始,小敏誤以為她是男孩子,入學排隊分座位,差點把她分到男生隊。
小敏留意到,這個女孩不僅言談舉止像男孩,而且她從來不和班上的其他女生玩,總是扎在男生中踢球、打鬧。
妥妥的一枚“女漢子”呀。
有一次,這個小女孩找小敏告狀:“老師,他們說我是女孩子,我哪里是女生?我就是男生。”
這令小敏哭笑不得。
接下來發生的事,讓小敏很頭疼。
為了證明自己是男孩,這個小女孩子表現得更加粗狂,頻頻和其他男生打架,導致許多家長找小敏抱怨。
這是怎么一回事?明明是女孩子,為什么自認為自己是男孩子?
無獨有偶,這幾天,在群里看到一個引人深思的視頻。
媽媽要把女兒的長發,剪成男孩樣子的短發,女兒央求媽媽:“我不想剪短發,我想扎辮子。”
但媽媽還是執意給女兒剪掉了長發,她勸說女兒:“剪短發好,清清爽爽。”
5歲的小男孩拒絕和媽媽進入公眾女浴池洗澡,媽媽埋怨他不懂事:“你進澡堂子又不要錢。”
兒子還是抗拒進去,他覺得自己已經5歲了,羞于再進公眾女浴池,可是,他的媽媽卻對此不屑一顧:“你5歲了那又怎么樣?你還不是小屁孩一個!”
視頻中兩位媽媽的做法,感覺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像極了有時候的我們?
很多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認為孩子還小,對男女性別的差異察覺不到,不會如大人們那般關注性別的界限。
所以,我們往往“自以為是”的直接忽視孩子對性別差異的感受能力,用“長大后他自然會懂”的心態,代替我們本該對孩子進行的性別教育。
那么,什么是性別教育?
中國基礎教育發展中心指出,性別教育就是指孩子在童年時,就能夠清楚認識自己正確的性別角色,讓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自然性別的個性風格。
02
進化媽
這幾天,央視一套《開學第一課》上了熱搜,網友對節目的贊譽之聲溢滿屏幕。
這不由讓人想起去年《開學第一課》中,被網友群嘲為“娘娘腔”的那些流量“小鮮肉”。
作為男性公眾人物,如果一味地靠涂脂抹粉的裝扮、扭捏作態的表演來吸引關注,不顧性別的界定,那么多多少少都會誤導孩子的性別意識。
心理學上有一個“冰山理論”:孩子被我們看見的行為表現,其實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冰山,才是孩子行為背后真實的原因。
那么孩子變成“娘娘腔”、“女漢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心理學認為,孩子對性別的區分是有敏感期的,有二個重要時期:
一、6個月到3歲是孩子的性別認識期。
6個月大的嬰兒會對男性、女性的聲音,反應不同,9個月到1歲的孩子能夠根據頭發和服飾辨別男、女的面孔;
歲半以后,孩子開始有了識別大人、小孩、男人、女人的能力,3歲左右,孩子就會有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的性別認知能力。
二、3-6歲是對孩子性別教育的關鍵期。
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性別角色的意識。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和女孩子一樣的人,他就會在打扮、表情、舉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為女性化的男孩,反之,也是一樣的。
親子關系專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勇赫說:
“尤其是在3至6歲階段,把男孩打扮成女孩,你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長大,尤其到了青春期的階段,男孩子就會顯現出一些女孩子的特質,比如過于細膩、過于溫柔,這和早期的行為塑造有很大關系。”
朋友小敏后來得知,這個認為自己是“男孩子”的小女孩,在家里時,父母怕她受到外界傷害,出于愛護,希望她能強大的如男孩一樣,所以一直把她當做男孩子養。
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尤其是6歲之前,如果我們沒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性別教育,那么孩子有可能出現性別意識模糊、性別角色混淆、性別界限不清等,這也恰恰為孩子以后的人生,留下很大的隱患。
譬如:沒有性別邊界感,容易遭受侵害。
張亮曾在《新生日記》里聊到親子關系,他說,他的女兒很黏他,只要他回家,就會擁抱他、親他。但是張亮從來不親自己女兒的嘴,只親腦門和手背。
他覺得,對女孩子還是要從小養成自我保護的意識。
這就需要讓孩子從小明白男性、女性是有區別的,明白對不同性別的人要區分對待,保護好自己。
還有引發心理問題的隱患等。
曾有權威機構曾做過調查,在諸多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中,性別角色模糊排位靠前。
03
進化媽
那對于孩子的性別教育,我們該怎做呢?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
1、父母盡可能早地給孩子塑造性別觀念
綜藝節目《放學后》有一期,一年級學生鈕梓涵在換衣服時,拒絕最愛她的外公進屋幫她換,小小的她認為,男女有別。男生是穿褲子的,女生是穿裙子的。
她的性別意識贏得所有人的贊嘆。
節目嘉賓蘭海老師說:對孩子的性別教育要越早越好,因為孩子在沒有性別觀念的時候,是越容易接受。
在孩子嬰兒時期,對孩子的衣服、玩具、洗澡等日常事宜中做出男孩、女孩的區分,刻意去培養孩子性別意識,塑造孩子的性別觀念。
2、巧用繪本引導孩子理解男性、女性的區別
當孩子對身體發生好奇時,爸爸媽媽與其回避、躲閃,不如以友善、平和的心態引導孩子去解答孩子心中的疑惑。
繪本《乳房的故事》、《小雞雞的故事》就是不錯的選擇。
3、不固化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
閨蜜的兒子性格安靜、靦腆,有一次,她帶5歲的兒子外出,路上碰巧遇見了鄰居,閨蜜讓兒子給鄰居問好。
可是,兒子使勁往她身后躲,鄰居見狀,開玩笑地說:“呦,你怎么跟個女孩子一樣?”
看著不知所措的兒子,閨蜜俯下身鼓勵他:“阿姨說的不對,你就是男孩子。”
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時,不刻意要求孩子壓抑性格,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天性,發揮自己潛在特質,在喜歡自己的性別角色同時,也能欣賞、學習不同性別的優勢。
性別教育猶如一件軟猬甲,守護孩子茁壯成長。
明白自己的性別,綻放自己無限的潛能,猶如小宇宙爆發般耀眼、有力量,學會自愛、自重、也學會愛他人、尊重他人。
作者簡介:口袋媽媽,富書專欄作者,一直堅持用溫潤、細膩的文字筑起育兒路上的橋梁,愿與眾多的父母一起去觸碰育兒王國的夢想,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聲音。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