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的風格我覺得突出的地方有三點:第一,它強調的是一個合方,我們蔡氏經方特別講究合方;第二,我們還是強調一個六經的整體觀;第三,我們細化了三陽病。
六經的整體觀你要這樣聯系起來去看問題,每一病來了你會發現,這六經里面能用上幾個方子?那么我們講桂枝湯是好東西,每天只喝桂枝湯,作為保健也沒有問題的。但是真正遇到有一些大病,一個單調的方子還是力不從心。我們蔡氏說六經蘊百病它的原理在哪里?三陰三陽講的是六經,實際上它涵蓋了手六經、足六經,它是十二經,它把十二正經都涵蓋進去了。桂枝湯它是第一經第一證,所以它是起了一個頭,你數一萬個數都要從一字開頭。就是這么一個道理。
桂枝湯是一個基礎方,到最后怎么變?我們蔡氏在三大突出的特點里面,第一點六經整體觀,一個人生病以后,他不可能按照我們條文描述就是一個單純的太陽病,當然了,單純的太陽病也有,肯定會有。但是我覺得臨床發現這個人單單的就是這一經病的十分少見,這個人發病就是一個陽明病,他就是沒有其它病,這個也是很少見的。在我們臨床實際工作當中,大部分見到的病人都有三陽病的攜帶。所以蔡氏經方六經整體觀這個概念提示了你,遇到病人來了以后,我們三陽經走三條道,前面叫什么?叫陽明,整個面部前面叫陽明。陽明在前,太陽在后,少陽經走兩側。這三句話就把三陽病建立一個思維,這也叫六經整體觀,因為什么呢?因為這個三陽病在生活當中比較多見,三陰病相對是少見。
我們治病當中常常把三陽的方子用了以后還發現不夠,為什么?發現它還有三陰病的問題,你比方說有的人太陰虛寒時痛腹滿非常的明顯,太陰的典型用藥要加上去。當然,根據六經疾病、體質的不同,有的方子可以合,有的方子不可以合,這需要臨證把握,主要強調了一個六經整體觀,這是不像以往教材里面的地方。
一個太陽病病人,他可能同時伴有膽囊的不好,脅下痛,心煩喜嘔,足少陽膽經的問題。我最愛合方的一個方子,就從我個人臨床而言,我覺得這個對于女同志來說,柴胡桂枝各半湯是我最愛用的。因為這個各半湯它涵蓋了二陽的表癥。
張仲景在寫小柴胡湯這張方子的時候,因為古人啊,他寫字是惜墨如金的,他把條文刻在竹簽上,能省一個字他就省一個字,為什么他會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這個小柴胡湯?這就證明它的重要性!我們看臨床中,這個太陽和少陽合病的是比較多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蔡氏經方注重合方,這也是對于學習六經辨證思路的啟發。
我們治療很多肺癌,很多的乳腺癌都是大合方,我們叫重劑起沉荷。這就是蔡氏經方的風格,我們常常開的方,到外面有的醫館有的藥店不敢拿,它覺得這個方子量這么大,這么多藥。當然我們說經方,用藥并不多,很專,但是我們現在時代在變,身體是復雜的,你有時候遇到一些大病難病,單純的一個方子,想叫他收到很好的臨床療效,可能不夠,所以這個合方的思路我們漸漸形成了。
但是知道,有一些合方它能夠同時去使用,有一些合方它不能同時使用,或者說一個人的病情非常復雜,那你不能夠這幾個合方都把它涵蓋掉,那怎么辦?我們會給它分成方一和方二,比方說這個人少陽病嘴苦,胸脅疼痛對吧,小柴胡湯這個就有了,他有時候自汗出脈浮緩,這個柴胡桂枝湯上去了,好了,這只能治它這一部分病。那么如果這個人他同時又有小腹發冷,舌卷囊縮,它又表現為有一些厥陰病的證候,可以給再它開個方二。方一是柴胡桂枝個各半湯你回家吃,我們會交代病人,你先吃方一,方一吃完了回頭吃方二,或者說你方一吃兩天,方二回頭吃兩天交替服用,你給它這樣來合方,會解決很多的臨床問題,因為現在有一些大病,要把它的預后都考慮到。否則將來你會遇到瓶頸,因為我們中醫的執業者可能會有這種感覺,覺得這種疾病我開始治的效果也挺好的啊,為什么治到最后我就沒法開方了,這個怎么辦?你要建立一個六經的整體觀,你要懂得怎么樣地去合方才可以,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
還有,在我們蔡氏經方里面,細化了三陽病。三陽病里面,按照條文描寫的有時候只是一個概括,條文以外的細微癥狀,我們還是要從生活中間去挖掘。
講到這里,我簡單地介紹一下我們三兄弟。大哥蔡長福,他是我們蔡氏經領路人。我可以這么說,他對中國醫學界的貢獻現在有人認可,將來也會有很多人認可,他他寫了熱病100問,太陰生死一條線等,對臨床中醫啟發很大。治病大刀闊斧,用方那個思路啊,很靈活。比方說他有一次治療一個就是小拇腳指頭上面,長的繭子啊痛的不能穿鞋,削掉還有,削掉還有,那個病人是他在云南看的一個病人,這個病人怎么都不好,痛得受不了,最后找到他,他說你看這個按照太陽經找病,小拇指頭不是有一個至陰穴嗎?在足太陽膀胱經上,然后他就按照這個桂枝麻黃湯辨證,這個病人好得很。所以我講這個例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蔡氏經方把三陽病給它細化到毛發、指甲。
蔡氏所著《傷寒論問缺》一書,那本書的第二版是海外版,面向海外發行的,這個海外版的再版序我寫的,我在序里面就強調了這么一點,醫學的學術它都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的,將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不管哪一種醫學,只要你能為我們人類的健康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你將會成為一個主流醫學。六經辨證辨的是什么?辨的是表里虛實,辨的是六經寒熱。辨的大到什么呢?大到一個癰疽腫瘤及一些大病立即能夠死亡的病,小到一個感冒一個傷風一個咳嗽,再小到一個指甲一個頭發。
為什么說,那你辨三陽怎么能辨到頭發上來?有的人身高馬大,身體健壯,那個頭提前就謝頂了,是哪里的問題?對,陽明之熱,有的人的頭發不但謝頂,剩下的頭發又細又長,被微風一吹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非常的不雅觀,這就是陽明熱大蒸發的。我們說火性炎上,火是往上飄的。陽明病的人大吃大喝,只要是熱面條熱稀飯吃一碗就會大汗淋漓,陽明證汗多嘛。六經辨證中,家兄他把六經辨到從頭發到指甲,這是大哥。
我四哥他叫蔡長順,他寫了一個方叫“四方加術湯”,這個四方加術湯他是在我們六經整體觀的框架下形成的,豐富了我們蔡氏經方的臨床內容。四方加術湯說實話你用好了以后它也能解決很多問題的。小到一些感冒脖子痛,大到什么?大到一些腫瘤患者都可以使用。四哥的臨床風格對柴胡類方,附子類方也是別有心得的,他用的非常熟練,臨床療效也非常好,這是他的風格。
二院的林醫師用了以后也經常跟我們講,他說我學了六經辨證,最近臨床療效大有提高,一些病案效果良好,這就說明什么?六經辨證它好復制、好學習、好用。
我的風格呢,因為我除了家傳的經歷,又系統的接受了學院教育,以前在醫院工作過,開方就是走那個小方子的道路,桂枝九克,麻黃三克,細辛1.5克,最后我一直在思考,我說這個桂枝九克和桂枝十克到底有什么區別?我想這個藥劑師還不好算帳,還不好稱稱,最后我就不開九克,就開十克。我們一定不能生搬硬套。那時候養成我謹慎小心的一個風格。因為在醫院工作我們顧慮很多,后來我脫離了醫院的崗位,大刀闊斧的用方子,我好好地過一把癮!因為量小用習慣了以后,我想我趕緊用大量,憋得夠不著用啊,呵呵。我的風格應該是簡潔輕靈中而又不失大刀闊斧的這么一個風格。
有一些病,有一些小方我也可以開,有一些病需要大方,我就大膽的用。我有一次看一個肺癌,那個肺癌是深圳人,他到廣州找我的,他是交警隊的,我們說交警挺辛苦,馬路吸塵器嘛得肺癌,40多歲也身高馬大的,看上去很好。他找我看病以后,我四診合參,給他用了幾個大合方。后來我們家有一個弟子在抄方,他第二次來復診不是我看的,我大哥看的,弟子他后來和我說:哎,我看這個方子,不像你開的啊?他說這么大的量?他認為我不會用這么大的量。我說你光知其一你不知其二,需要用的時候我當然會用這么大的量。葛根用了80克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做醫生要膽大心細,那個臨床要有守方、也要跳躍。我們有時候用藥,需要大則大,需要小則小,就像一個畫家作畫,我們不能把一個布局排得太滿,也不能丟了太多的空白,叫密疏得當,所以我的臨床風格注重先抓大局后找靶點,很嚴謹。當然了,我還有很多的不足,以后還有待繼續的深造,繼續的學習。這樣吧我們稍微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