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某,女,45歲,體瘦。以周身骨節肌肉疼痛1周余來診,頸、肩、腰部及左足大趾關節疼痛最為劇烈,直以不能觸碰,但局部無紅腫、發熱。頭暈沉,鼻塞,無汗,胃脹悶,無惡寒、發熱,無咳嗽、咽痛,無口干、口苦等,小便頻數但量不多,大便少,質軟,1~2日一次。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既往無痛風病史。
經方條文中,描述身痛最典型的條文,非35條的麻黃湯證莫屬: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還有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起汗......麻黃湯主之。
以及由麻黃湯加石膏生姜大棗而來的“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的大青龍湯證。
以上,可知麻黃湯止痛效果非凡。
又“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的葛根湯證,雖無出現“疼痛”字眼,但據方測證,當然可知能夠治痛。
此患者頸肩、腰部疼痛且無汗,雖無惡風寒,但也基本符合條文“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的葛根湯指證,左足大趾關節疼痛,局部無紅腫,不確定其是否痛風,但麻黃湯治“骨節疼痛”,相信一樣可以起效。
患者的身痛兼胃部不適,還應和柴胡桂枝湯證進行鑒別:146、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節,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此方之身痛與麻黃證的身痛相比,明顯是不及的,這是表證未全解的支節煩疼。
最后,患者頸肩痛,無汗,胃脹悶,小便頻,我看較為符合“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的28條。
故而處方:葛根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合方。囑患者服藥后溫覆取汗。
2天后患者欣然來告,藥很對癥,服藥一劑,疼痛去大半,再服一劑,疼痛若失,頭腦清明,胃中舒暢,小便順暢,次數變為正常,霍然而愈。28條方后亦有“小便利則愈”,可知仲景誠不欺我。
趙師點評:按照方證用藥,對比了幾個痛癥,若能領會久病正虛,稍加附子劑,微微溫陽,其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