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剛剛去世,王氏家族爭奪財產的行動就拉開了序幕。臺塑集團的發展面臨不確定性,王永慶 經營之神 的神話恐怕難以延續
已故臺塑集團創辦人、臺灣 經營之神 王永慶于今年7月2日在臺灣下葬,隨著告別式上互相安慰,揮淚送別親人的一幕結束,王氏家族爭奪、瓜分財產的行動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日前,王永慶長子王文洋在美國要求法官調查王永慶的遺產,并要求擔任財產管理人。同時王文洋還質疑其父王永慶的死因,希望警方做進一步調查。
王文洋是王永慶 二房 妻子廖嬌所生的孩子,王文洋的舉動不但引起了王永慶 三房 妻子李寶珠及子女的不滿,而且其同母兄弟王文祥等人也表示,王文洋的舉動讓人難以理解。然而王文洋卻不為所動。王文洋認定自己是家族長子,應該繼承更多的財產并且應該有更多的財產管轄權,所以大動干戈,爭奪遺產。為此王文洋甚至不惜放棄了進入臺塑相關企業董事會的機會。
此前,有消息稱王永慶的長孫也就是王文洋的長子王泉仁,將有機會進臺塑接班。不過,據說王文洋之所以放棄進入臺塑集團某企業董事會的機會,是因為他認為即使自己在董事會任職也是個傀儡。 既然父親回去都有可能是傀儡,那么兒子回去更有可能成為傀儡。 有分析認為,王氏家族實權人物放出話來,讓王泉仁回去接班,不過是彌合家族關系的一種手段而已,缺乏實際意義。
王永慶7月2入土當日,臺灣股市大漲,但臺塑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股價卻沒有上漲,基本上維持在原有水平。臺塑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表現出的 抗漲性 來自于投資人對臺塑集團的信心下降,這與王永慶家族成員為了爭奪遺產,爭吵不休有很大關系。臺灣有媒體認為,隨著 經營之神 王永慶的離去,臺塑集團的發展將面臨更多變數。
王永慶神話締造者
有著 經營之神 美譽的王永慶既是臺塑集團的締造者,也是一個從衣衫襤褸到億萬富翁的臺灣本土神化的締造者。
王永慶出身貧寒,據他自己回憶,他很小的時候,就跟著母親外出去撿煤塊和木柴,希望換點零錢,或者用于自己家里燒火做飯。童年的王永慶常常饑一頓飽一頓,有時他餓極了,只好偷偷地摘路邊的番石榴吃。
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之后,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決定:自己開米店當老板。王永慶開米店的啟動資金是他父親向別人借的200塊錢。
靠著王永慶的聰穎和勤勞,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又籌建了一家碾米廠。通過經營碾米廠,王永慶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從那個時候起,王永慶的命運發生了巨變。
1954年,王永慶與他人合作,籌資創辦了臺塑公司。1957年臺塑建成投產。在度過了最初的困難時期之后,臺塑迅速風生水起,很快發展成為臺灣企業當中的王中之王,成為擁有多家下屬企業的企業集團,旗下企業包括臺灣塑膠公司、南亞塑膠公司、臺灣化學纖維公司等9家。
上世紀80年代,臺塑集團的鼎盛時期,臺塑集團年營業額占臺灣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的5.5%,與臺塑集團有著生死存亡關系的上下游企業超過1500家。
考慮到臺灣地區地域狹小,資源有限,王永慶還積極在東亞及北美洲地區投資建廠。
作為臺塑集團的創始人,王永慶身上有很多其他人所不具備的優良品質,例如勤儉、賞罰分明、既謹慎又大膽等。王永慶在古稀之年仍然堅持鍛煉,精力充沛,每天工作近15個小時,對臺塑集團運營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
王永慶非常節儉,他最愛吃的飯是家常鹵肉飯。王永慶早上跑步穿的運動鞋,每一雙總要穿上好幾年。他看到用剩下的小肥皂片,總要搜集起來,粘在一起繼續使用。臺塑集團成本控制的能力常常讓集團的合作伙伴感到欽佩。
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