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mw.cn/content/2007-06/20/content_626098.htm肖國忠 發布時間: 2007-06-20 03:35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媒體的兩則報道讓人關注:一則是國內某著名大學聘用11位只有副教授職稱的教師為博士生導師;一則是國內只有大專學歷的某知名學者被廈門大學破格聘用為教授。
副教授當博導、大專學歷聘為教授之所以成為眾人關注的新聞(有網友聽聞大專學歷教授一事竟激動得哭了),乃在于國內高校一定程度上“唯職稱論”、“唯學歷論”的普遍現實。
曾幾何時,國內大學在人才的選拔和聘用上,幾乎無一例外的強調被選用者的學歷、職稱。尤其是較為有名的高校,要想從事科研或教學,非博士學歷不足以“勝任”之。從而,大專學歷不能參評教授、副教授不能擔任博士生導師,也就成了眾多高校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規定”。這種規定,一方面使得那些想成為教授、博導的人為了職稱或學歷殫精竭慮、絞盡腦汁,耽誤了其正常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另一方面,這種規定使得某些有真才實學,卻苦于沒有職稱或學歷的“有識之士”被排除在高校或博導之外,不利于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唯職稱論”、“唯學歷論”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也是不合理的,因為職稱、學歷與能力、學識畢竟不是一回事。不可否認,高職稱、高學歷的人中有許多有能力、有學識的人;但不能由此認定有能力有學識的人就非得擁有高職稱、高學歷。某些無文憑、無學歷、無職稱的人通過各種途徑刻苦修煉,同樣可以獲得相當的學識和能力。當年胡適受聘于北大時,其論文考試沒有通過,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后來成為鼎鼎有名的北大校長;錢穆先生只有小學學歷,卻照樣在北大的講臺上慷慨激昂并成為聞名于世的大家;吳晗入學考試數學僅為零分,但清華慧眼識才將其錄取,事實證明,不合格的數學成績與吳晗成為大歷史學家并無必然的聯系。
副教授博導、大專學歷教授事件,重拾起了當年大學用人的光榮傳統。這種“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巨大勇氣和寬廣眼界,在“唯職稱論”、“唯學歷論”的現實下,無疑因敢于打破常規而具有重大的示范意義。但是,正如有人所說,大專學歷教授還“不過是一宗個案”。事實上,在國內高校用人風氣整體上沒有根本轉變的情況下,如前所論,這種聘用副教授博導和大專學歷教授的行為是需要巨大勇氣和寬廣眼界的,甚至會冒一定的風險。也正因為如此,這種聘用行為只能建立在聘用者的個人勇氣和獨到眼界的基礎上,不能成為選拔人才的常規。所以,要真正做到“唯才是舉”,就需要改變現行的高校用人制度,從根本上保證出身“草莽”的真正的人才也能得到重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